揭秘针灸圈子里最神秘的针刺麻醉术操作方法

针刺麻醉术术前准备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要求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在术前,医务人员需要就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思想情况进行深入讨论,以确保对患者的状况有统一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好地确定针麻手术方案,并充分预估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准备相应的应对措施。

由于针麻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因此在术前,医务人员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针麻的意义、特点、方法、过程和效果。同时,为了让患者对手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医务人员还需要把手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适感觉告知患者。

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针感情况和针刺耐受程度,术前需要进行1~3次的试针,以便医务人员在手术时能够采用适当的刺激方法和给予适当的刺激量。此外,患者在术中也需要进行适当的配合训练,如开胸时进行深呼吸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更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针刺麻醉术的选穴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手术的镇痛效果。这一原则与针刺治疗选穴原则是相通的,强调选取的穴位要尽量少,同时针感要良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精确地定位,提高镇痛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针刺深度和损伤。

在实践中,针刺麻醉术的选穴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穴位的位置、功能以及与手术部位的相对位置。选穴时要特别注意避免选取那些对手术产生不利影响的穴位。例如,对于腹部手术,应避免选择会干扰呼吸或引起疼痛的穴位。

此外,为了确保最佳的镇痛效果,针刺麻醉术的选穴原则还需考虑到针感的强度和扩散范围。针感是指针刺入穴位后,患者感受到的酸、胀、麻等感觉。针感良好的穴位能够使镇痛效果更持久、更稳定。因此,在选穴时,医生会通过试探性的针刺来评估各个穴位的针感,从而选择那些感觉最强烈、扩散范围最广的穴位。

总之,针刺麻醉术的选穴原则是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的镇痛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伤。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穴,医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针刺麻醉服务。

(1)体针选穴:体针麻醉选穴是一种以十四经穴为主的麻醉方法,其选穴方法多种多样。首先,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选取与手术切口部位或相关内脏相关的经络上的穴位,这些穴位通常具有强烈的针感和良好的镇痛及调整效果。例如,对于头、面、颈、项部手术,通常会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而对于胃大部切除术,则会先用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

在选穴时,还需特别注意穴位的特殊性能和主治作用。例如,“合治六府”,开腹手术时通常选用“下六合穴”;而“输主体重节痛”,四肢手术时则多选用“五输穴”中的“输穴”。除了循经选穴和邻近选穴外,还有两种选穴方法也十分重要。

一种是根据所表现的症状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选取经验有效的穴位,以加强镇痛效果。例如,胸闷、心悸时选取内关穴可达到镇静之效;胸腔手术时选用心包经的郄门穴可达到宁心安神的作用;眼部手术时则可选用足少阳胆经的络穴光明穴等。另一种是根据神经分布选穴,即选取支配手术区的神经附近的腧穴,或直接刺激神经干,也可选用同节段神经附近的腧穴。例如,下肢手术时常用第三、四腰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等;甲状腺手术时则选取扶突(颈浅神经丛)。

以上四种选穴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选穴方法。

(2)耳针选穴:耳针选穴方法在中医针灸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三种常用的选穴方法:

根据脏象学说选穴: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脏器与外部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脏象学说的原理,医生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会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和病变部位,选取相应的耳穴进行治疗。例如,因“肺主皮毛”,对于皮肤疾病的治疗,多选用肺穴;因“脾主肌肉”,对于肌肉类疾病的治疗,多选用脾穴;因“肾主骨”,对于骨骼类疾病的治疗,多选用肾穴;因“肝开窍于目”,对于眼科疾病的治疗,多选用肝穴等。这种选穴方法强调的是人体内部脏器与外部器官之间的整体联系和相互作用。

选用与手术部位相应的耳穴:除了根据脏象学说选穴外,医生还可以根据各种疾病在耳廓上的相应反应点来选用耳穴。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耳廓上的反应点相对应的原理来选取耳穴。例如,兰尾切除术选取兰尾穴,肺手术选取肺穴,胆囊手术选取胆囊穴,甲状腺手术选用颈穴等。这种选穴方法注重的是耳廓上的反应点和疾病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耳穴的神经支配和解剖生理学选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耳穴与神经、血管、内分泌等人体重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这一原理,医生在选穴时会考虑神经支配和解剖生理学的因素。例如,腹腔内脏手术选取口穴、耳迷根穴,这是由于这些穴位受迷走神经支配;镇痛效果较好的耳穴则选取皮质下(脑)穴、交感(下脚端)穴等。这种选穴方法注重的是耳穴与人体其他系统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相互作用。

以上三种选穴方法可单独选用,也可配合运用。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治疗的疾病类型来选择最适合的选穴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选穴方法的运用也需要结合针灸医师的个人经验和技能水平来进行操作。

总之,针麻选穴,不论体针与耳针麻醉,一般多选用患侧,亦可选用健侧或 双侧同用。其次是选取针刺“得气”好,针感强的穴位。

针刺麻醉术刺激方法在手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手术开始之前,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刺激,称为“诱发”。诱发时间的选择十分关键,一般为10至30分钟。术中刺激可以持续进行,但也可以根据手术的需要进行间断刺激。手术结束时,医生会起针,有时为了减轻术后疼痛,可以选择继续留针一段时间。

在手法运针方面,体针常用的手法是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耳针则只能使用捻转,不能进行提插。运针的频率以每分钟120至200次为宜,捻转的角度通常在90至360度之间,提插的幅度通常在5至10毫米之间。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求保持“得气”状态,这是针麻的基本要求。为了根据术者指下的感觉调整刺激强度,手法运针需要均匀稳定地进行。

电针是另一种常用的刺激方法,其操作方法与电针疗法相同。在针麻中,一般以密波为主,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的中等刺激强度为宜。水针则是通过注射药物来刺激穴位,选穴方法与体针相同。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B1、度冷丁、10%葡萄糖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和延胡索注射液等。度冷丁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这种方法常与手法运针或电针配合使用。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代替针刺麻醉术,如指压穴位麻醉、器械压迫法麻醉和电极板麻醉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在手术中提供有效的刺激,减轻病人的疼痛和不适感。

针刺麻醉是一种具有诸多优点的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不仅在城市医院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广大农村、工厂、战地等场合也可推广使用。针刺麻醉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针麻处方,进行术前准备。首先进行诱导试验,使患者逐渐适应穴位的刺激,情绪逐渐安定,为接受手术做好准备。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能够配合术者完成手术,同时避免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针刺麻醉的优点不仅在于其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更在于其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能够感知手术过程,但不会感到疼痛或其他不适。这不仅能够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手术风险,而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针刺麻醉的推广应用,为外科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麻醉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药物麻醉,针刺麻醉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老年患者、小儿、孕妇或身体虚弱的患者,针刺麻醉更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此,针刺麻醉的推广应用,将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加安全、舒适、高效的医疗服务。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