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随便扎都有效果?
“泛穴论”是在否定传统针灸理论
针灸的时候,当看到病人有所缓解,就认为革命成功了,高兴得不得了,这是一种误解。在方脉上可以这么认为,开的方子病人一吃有效了,说明我的辨证对了,但是在针灸上不可以这么认为,因为针灸是迷宫,大方脉只是一堵墙在找门。其实有些病我不扎针刺激经络也有作用,而且这个作用还不一定比扎针差,比如就在皮肤上刮一刮、拔拔罐,或者艾灸烤一烤,或者热敷,有没有效果?也有效果。像病人肚子痛,或者腰腿某个地方痛,有的时候简单的热敷就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就会松解下来,肚子痛热敷有可能就好了;有些人头痛,就在印堂上揪一揪,疼痛也会缓解,后头痛的在风池、风府掐一掐揉一揉,疼痛也会止住。所以现在搞针灸科研的最后发现,一根针扎下去,扎到皮肤里就有效果,与经络穴位没有关系,与针灸理论没有关系,但这不是100%,是30%左右的效果。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用你的辨证论治,用你的“酸麻胀痛”作为“得气”的标准这样扎,跟我随便扎一针,远离经脉腧穴,跟辨证什么都没有关系,胡乱扎一针,两者之间都有效果,而且效果之间的差别很小。
我们针灸界的很多学者看了这个研究非常高兴,提出了“泛穴论”,就是“人身处处皆是穴”,高兴得不得了。值得高兴吗?我认为这等于是对我们传统针灸理论的彻底否定!如果我说你一个民族使用的语言,跟鸟叫狗叫猫叫传达的意思都一样,那对你这个种族的语言,是夸还是贬呢?当然是贬呀!猫叫不可能叫出英文来,狗叫狼嚎肯定叫不出中文来,如果认为一种动物的叫声都跟人表达的意思差不多,那对你这个语言贬损的程度很大。所以我认为不应该高兴!实质上这已经远离了原创针灸的黄帝、岐伯讨论的内容,如果扎哪儿都一样,怎么扎效果都不相上下,那他们洋洋洒洒讲《黄帝内经》,用大量篇幅讨论针灸,这不是成了笑话吗?说了半天根本都是废话?这个是说不通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原本上,就是古人想让我扎的究竟是哪一点?怎样才能取得效果的最大化?
人获得财富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我拿些废铜烂铁去卖,在路上天天低着头有时候也能捡几个硬币,都可以获得财富,但是真正想要养家糊口,你必须得找一个工作,满地踢石头找钢蹦儿能养家吗?钢镚是财富的一部分,但这个财富与那个财富之间的差别太大了。针灸怎么扎下去都有效,就使得我们懒惰了,张三李四王麻子谁扎都有点效果,觉得怎么弄都是对的,实际上这是不行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病继续治下去,能把病完全治好,不要留后遗症,不要有那个平台期,这才是针灸专家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随便扎都有效果,很大程度是应激反应
其实一根针扎破皮肤,对身体也是一个局部的创伤,最主要的是马上就可以调动人体的应激反应,身体就会释放一些止痛的物质,产生一系列的生化应急的反应。人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会受伤,比如说腿摔了、树枝把某一个地方刮破了,受了外伤、被虫蛇咬了,或者碰到一个只狼要跟他搏斗,所以当身体有一个小的创伤的时候,人体的应激反应就调动起来了,要面对一个新的挑战,就会忽略原有的疼痛。比如说家里弟兄几个有一些误解正在争执,突然有几个劫匪破门而入,这几个弟兄还会继续争执吗?当然不会,弟兄们齐上阵要把劫匪赶出去,大家一致对外,谁还会在这个紧要关头忽略强盗,纠结兄弟之间的不愉快呢?一个人肚子有点痛或者有点疲乏,突然一只狼来了,还会有疲乏,还会有那点疼痛吗?他要全神贯注的跟狼搏斗,哪能说我疼、我不舒服,那就要被狼吃掉,没有生命了。战士跟坏人搏斗的时候,力量都是非常大的,等把坏人都打退了,自己才倒下,这些都是应激反应的表现。一根针扎下去有点效果,实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应激反应。所以大家不要沾沾自喜,我就是天下第一或者是我就是得道高手,这种应激反应的情况,在哪里都会发生。像我的一个同学形容说,你们针灸治疗牙痛是开玩笑的,你不就是牙痛吗,我给你屁股上踢一脚,屁股一痛,牙痛就忘了。从某个层面上看,真的是可以这样理解的。
所以想成为一个好的针灸医生,我们就要时刻琢磨,一定要回归本源,回归原创的这些古圣先贤黄帝岐伯他们想让这根针尖落到什么地方?如果让黄帝、岐伯、华佗这些高手来扎针,针灸效果能达到什么水平?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而不是只满足于现状。仅仅满足于应激反应产生的效果,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进步。
感觉“酸麻胀痛”,不一定是“得气”
我过去一直在摸索怎么能够知道把针尖落在经络上,怎么才能够把效果发挥到它的极致,在甘肃地区跟随郑魁山老师学习,后面又跟了杨甲三老师和贺普仁老师等等,跟随这几个有真才实学的针灸大家学习是很难得的机会,对我有很大的启发。由于历史的原因,后人对针灸产生了很多误解,再加上教科书上说“得气”就是酸麻胀痛、针下沉紧,误导了大家,可以这么说吧,扎针“得气”了,会有酸麻胀痛、针下沉紧,但是有了酸麻胀痛、针下沉紧,不能代表就是一定“得气”了。
如果这个等于“得气”,那针灸就简单了,根本不需要学经络腧穴,每人发你一根针,就好像战士发你一杆枪,就上前线战斗吧。因为一根针扎下去,不管扎哪儿,一定有酸麻胀痛、针下沉紧。人体有很多神经、肌肉、筋膜分布,任何一个点位,你一掐都有一个酸麻胀痛,一根针扎进去,做个酸麻胀痛不是更容易吗?这怎么是“得气”的标准呢?这跟经络、穴位有什么关系啊?我们说天上下雨、地上流水,不能说地上流水就一定是天上下雨,不能这么反着推,是吧?
因为教科书的这个“得气”的标准,把针灸就庸俗化了,我们针灸的临床疗效也就丢掉了,针灸最后的效果,充其量就是调动了一个应激反应而已,这当然使得人家做实验做不出来应有的效果。但如果你把针尖落到经络上,启动了经络或机体的自愈能力,你再跟没有落到经络上的做比较,两者之间的效果,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当然,你只有做了才能知道,做不到也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