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审证重在辨异

由于发病原因的多样性,病证的病情表现也变得异常复杂。每一个病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常常与其他疾病相似,令人难以分辨。因此,在审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病证的差异和疑似之处,以便更加准确地诊断病情。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了解其发病过程和病情变化。通过对比不同病证的相似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类型。例如,若病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我们需要鉴别是感冒还是肺炎。此时,我们需要结合病人的其他症状,如痰的颜色、呼吸频率等,以及过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病证的疑似之处。有时候,病证的表现并不典型,甚至可能与其他疾病混淆。例如,某些慢性疾病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者某些疾病的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和诊断,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以确定最终的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审证是诊断病情的重要环节。在审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仔细地审视病证的差异和疑似之处,以便更加准确地诊断病情。
在《回春录新诠》一书中,记载了一个病例,孙位中因患感而出现耳聋的症状。初时,医生拘泥于少阳小柴胡的常规治疗,然而聋症反而愈发严重。后来,孟英医生诊断后指出,这是由于伏暑引起的。他说:“这与伤寒的治疗方法有何关联?”于是改用清肺的药物,果然聋症减轻,病情也稳定下来。

外感疾病中,耳聋的情况在伤寒少阳经病和温病湿温中都有可能出现。然而,用小柴胡汤治疗反而加重病情,这说明病证并非风寒邪实所致,而是湿热之气弥漫、熏蒸清窍所引起的。这再次证明,在诊断病情时,如果不注重辨异,很容易导致诊治失误。

要辨异,首先应全面收集病人的资料,然后从各种症状之间的联系中寻找线索。这样,症候之间的联系才不会产生矛盾,符合逻辑的同一律。如果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则应深入分析,弄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个是主症哪个是次症。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诊断病情,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沈绍九医话》中记“雷某之 妻,乃阴虚素质,微有感冒就诊。舌苔白滑,口不渴。沈医师重用甘凉濡润 之剂并言:‘白滑苔亦有胃肾阴虚者,况素来即系阴亏之体,舌瘦而质较粗 糙,若不及时濡养,迨阴虚现象悉具,则所伤已大。’服药后,果阴虚之象 渐露,由于施治得法,未酿成大病。”本案审证除着眼于病人的体质,又着 重从察舌上进行辨异。舌苔白滑或垢腻,以中宫积湿为常见。而肾胃阴虚, 亦有白苔带滑者。沈医师在察舌时,以手指扪之,一则审其气之寒温,一则 审其是否润泽,以考査津液之荣枯。而且认为“胃阴不足者,舌白而干;肾 阴不足者,舌红而干,必须辨明。”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在临证审证时最 易失误,如何使审证更精当,张景岳提出以冷水少试试之的方法,其结果为 假热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见呕,便当以温热药解之。假寒者, 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无所逆者,便当以寒凉药解之。

总之,审证辨异 的方法和经验在中医古籍和现代医籍中,俯手便可拾到,如能勤求前人训 示,便能充实学者的经验,提高辨证的技能。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