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如何辨阴阳
阴证与阳证:阴阳作为中医辨证的总纲,不仅揭示了疾病性质的分类,也反映了疾病在证候上的基本性质。根据阴阳的性质,可以将各种证候划分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对于阴证和阳证的认识,前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类方法。
有观点认为,可以根据经络的部位来划分阴阳。例如,头面被认为是阳,背后被认为是阴;股外被认为是阳,股内被认为是阴。这种分类方法主要依据人体表面和内部的相对位置来划分阴阳。
另一种观点是,根据人体的向背来区分阴阳。例如,病发于面前及胸腹部者多为阳证,而发于脑后及腰背部者多为阴证。这种分类方法主要依据疾病在人体前后的分布情况来划分阴阳。
还有观点认为,可以根据病因的寒热特性来区分阴阳。例如,热病皆被认为是阳证,寒病皆被认为是阴证。这种分类方法主要依据疾病的性质和病因来划分阴阳。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可以根据病势的迟速来区分阴阳。例如,发病急暴者多被认为是阳证,而发病缓慢者多被认为是阴证。这种分类方法主要依据疾病的发病速度和病情变化来划分阴阳。
最后,还有观点认为,可以根据病形的浅深来区分阴阳。例如,发于肌表之间、不着筋骨而肢体运动自如者,多被认为是阳证;而发于肌肉之里、推筋着骨而身躯运动不便者,多被认为是阴证。这种分类方法主要依据疾病的发病部位和病势深浅来划分阴阳。
综上所述,阴证与阳证的分类涵盖了病因、病位、病势、病形、病机变化等方面的内容。因此,阴证与阳证的属性是综合性的,可以涵盖疾病的各个方面。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病证的阴阳属性并非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单独显露或交错显示。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属性还可能出现转化,甚至出现阳证似阴、阴证似阳的真假混淆的复杂证情。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灵活运用阴阳理论进行辨证施治,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和证候特征,以提高临床疗效。
阴阳作为中医辨证的总纲,对所有证候的病性判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一般来说,阴证多表现为虚证、寒证;而阳证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阴液不足和阳气不足的情况,它们可以导致阴虚证和阳虚证的出现。阴虚证表现为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盗汗等;阳虚证则表现为虚寒征象,如畏寒肢冷、小便清长等。针对不同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1)阴证:阴证是许多具有虚与寒性质证候的概括。临证常见症状:精神 萎靡,面色㿠白,畏寒肢冷,气短音低,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口淡不渴, 或渴喜热饮,舌淡胖,脉微细弱,或脉沉迟。 阴证多因阴寒偏盛或阳气不足,失其温煦健运之功能,而出现一派寒象,且 易致水液代谢失常。在临证辨识时,应紧紧抓住其虚和寒的本质。 阴虚证是因阴液不足而临证出现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唇红口干,舌质嫩 红或绛干无苔,大便燥结,小便黄短,脉细数等症状。
(2)阳证:阳证是许多具有实与热性质证候的概括。临证常见症状:精神 狂躁不安,面色潮红,壮热烦热,气粗声高,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苦, 口渴欲冷饮,舌红绛,苔黄腻,脉大滑实。 本证主要是热邪充斥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辨识本证应抓住其实与热的 本质。热邪伤阴,可转化为阴虚证。 阳虚证是因阳气不足而临证出现面色㿠白,手足不温,容易出汗,大便稀 烂,小便清长,唇色淡,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润,脉虚弱等症状。
(3)阴证与阳证的互为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阴证与阳证可向对方转化。 阳证向阴证转化,多因阳邪严重损伤阳气或阴液,而出现虚寒征象或阴虚内 热征象。故此种转化多示病情加剧。阳邪损伤阳气的征象常为发热病程中, 突然出现身热骤退,冷汗不止,四肢厥冷,舌苔由黄转白,脉由洪数转为沉 数。阳邪损伤阴液的征象为身热下降而出现午后潮热等阴虚见证。阴证向阳 证转化,多示病情有所好转。 在阴证与阳证转化过程中,亦可出现阴证、阳证夹杂而呈寒热虚实混杂的复 杂病情。
(4)阴证似阳,阳证似阴:阴证似阳在临证中表现为真寒假热和真虚假实 的征象。阳证似阴在临证中表现为真热假寒和真实假虚的假象。详见后节。 在阴证与阳证的辨识中,由于临床各种专业需要和病证特点,其辨阴证与阳 证的角度和方法各不相同。如外科对疮疡的阴证与阳证的辨识,还需从疮疡 的肿势、痛势、部位加以区分。若其肿坚凝,按之如石,多为阴证;其肿虽 巨,按之扰和,多为阳证。其痛暴戾迅速,掣痛剧烈,多是阳证;顽木不 仁,痛反和缓,或但觉酸楚牵强,竟不作痛,多是阴证。
总之,阴证与阳证的辨识是辨性的首务,故张景岳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 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