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如何辨虚实

虚证与实证,是中医证候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了疾病的不同状态和性质。虚实,作为证候的基本性质,体现在临床诊断的各个方面。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与机体正气的强弱和邪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因此,虚证与实证的区分,实质上反映了机体正气与邪气交争的状态。

当病证的症状表现为正气不足、功能衰退时,我们称之为虚证。这种状态通常表现为机体脏腑功能减弱,气血阴阳亏虚。例如,脾胃虚弱的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脾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所致。虚证的成因多样,包括先天不足、饮食劳倦、久病不愈等因素,这些都可能导致正气受损,从而引发虚证。

与虚证相反,实证则表现为邪气亢盛、机体功能亢进的症状。实证的病机主要是邪气侵犯机体,导致气血郁滞、脏腑功能失调。例如,外感风寒的患者可能出现高热、恶寒等症状,这是由于外邪入侵、机体正气抵抗所致。实证的形成往往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因素有关。

在正邪交争的过程中,正气的作用至关重要。正气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病证的发展方向和转归。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必须首先考察患者的元气状况,了解其正气的强弱。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的正气状况,才能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虚证与实证是中医证候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反映了机体正气与邪气交争的状态。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正气状况,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应注意保养正气,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促进康复。

(1)虚证:虚证,是指人体精气不足、功能低下、机体抗病能力减弱所引发的虚性证候的总称。它涵盖了多种不同虚证的概括,其临床表现呈现出一派虚象,而这种虚象的共性是人体正常功能的减退。在虚证的过程中,可能会在一种虚证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另一种虚证。例如,阳虚或阴虚都可能发展为阴阳两虚。同时,要深入了解各种具体的虚证,我们必须掌握气、血、阴、阳以及脏腑的基本功能。

在临床上,虚证患者常常表现出一些典型的症状。他们的面色往往暗淡无光,形体消瘦,精神疲惫,言语短促而无力。他们常常感到畏寒怯冷,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失禁,小便失禁。此外,他们还可能出现咽干口燥、五心烦热的现象,甚至出现头晕、眼花、阳痿、腰酸等症状。在舌象上,他们的舌质可能淡嫩或萎瘪,舌苔光剥,脉象虚弱无力。

在诊断和治疗虚证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以及他们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具体虚证类型,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2)实证:实证是病邪亢盛、正气与邪气激烈交争,或人体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物质所引发的实性证候。在临床中,实证的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寒热往来、面色潮红、烦躁谵语、渴喜冷饮、痰多气粗、腹痛拒按、肿块坚硬、小便短赤、舌苔厚腻以及脉大滑实等。实证的形成,主要源于病邪的存在。实证的临证表现通常呈现出一派实象,但实象也会因不同病邪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因此,在辨识实证时,需要明确病邪的种类,以及是单一病邪还是多种病邪共同作用。同时,还需要了解病邪在何处、病情的发展趋势等。如果存在多种病邪共同作用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属性。实证在病证发展中,可能会因为病邪伤正而由实转虚,或者一种病邪引发另一种病邪的产生,因此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虚实夹杂证:虚实夹杂证是指病人在病程中同时出现虚实不同性质症 状的证候。本证多出现在病证传变过程中虚实转化的特定阶段,或原有虚 证,复感外邪,或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病理物质而形成,或实邪份正 后,实邪与正虚共存等。

 上实下虚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期内,上部出现实性症状,下部出现虚性症 状的虚实类杂证。临证常见有两种情况,一是邪气实于上,正气虚于下。如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复感寒邪,则见腹痛,便溏,肢冷的下虚症状, 又见恶寒,头项强痛,喘咳等上实症状。二是阴虚于下,阳亢于上。如病人 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则见腰膝酸软无力,遗精等下虚症状,又见胁痛,头 眩,头痛,目赤,烦躁易怒的阳亢的上实症状。 

上虚下实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期内,上部出现虚性症状,下部出现实性症 状的虚实夹杂证。如病人原有心血虚损,又感染湿热痢疾,则可怔忡,心悸 无宁时的上虚症状,又见腹痛,大便泻下赤白,日行数次,苔黄腻的下实症 状。 虚中夹实证:是指在病人虚性症状中夹有实性症状的证候。本征特征是以虚 为主。如“干血痨”病人,既有消瘦,肌肤甲错,手足心烦热,不思饮食的虚 性症状,又有闭经,舌质紫暗而边缘有瘀点,脉沉弦的血瘀实性症状。 实中夹虚证:是指在病人实性症状中夹有虚性症状的证候。本证多属邪盛正 虚,且多见于实邪结聚的病证中。如在久患臌胀的病人身上,可见到腹胀大 而实,脉络暴露,舌质暗红起剌,苔黄干燥的气血郁结的实性症状,又能见 到面色苍黄而晦暗,形瘦肢肿,饮食即胀,脉缓弱或沉细弦数等脾肾虚衰的 虚性症状。 

(4)辨虚实真假:虚实真假是病证发展到“至虚”和“大实”的状态而出现临床 症状所反映的虚实性质,与病证本质的虚实性质相反的一种临证假象。 

真虚假实证:指虚证发展到“至虚”的状态时,其临床反而出现类似实性症状 的假象。如中气不足的病人,因脾胃运化迟钝,出现脘腹胀满,便秘不爽, 且无食积湿阻情况,便属真虚假实证。本证多因阳气不足,推动作用减弱, 以致气血流行缓慢。但尚未形成瘀血状况。虽气机运行不畅,尚未造成痰湿 阻滞。此点是本证在病机上的特点,且是与虚中夹实证的区别要点。 

真实假虚证:指实证发展到“大实”的状态时,其临床反而出现类似虚性症状 的假象。如瘀血病人,因内有瘀血,出现月经闭阻,少腹胀痛,脉涩。其病 状似血虚,察其脉呈涩而有力,并无其他血虚症状,便属真实假虚证。本证 多因实邪阻遏,使阳气一时失于展布,使气血流行一时受阻,但其体内正气 不衰。此点是本证在病机上的特点,又是与实中夹虚证的区别要点。 虚实真假的情况大多出现在病证的极期。

在辨别时应结合脉象、舌象、体 质、病史,广泛而细致地搜寻症状,仔细认真地加以甄别,方能万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