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怎么分析病人的主症情况
议病人的主症情况,主要通过对收集到的临证症状及各种信息进行理性分 析,抓出主症,进而围绕主症,详尽而深入的诊察,审议主症的病邪、病 性、病位、病势。这是诊察阶段的辨证内容,也是辨证阶段的前奏。
(一)议病邪: 在中医理论中,议邪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涉及到对致病因素的审议,还涉及到对病证性质的深入理解。邪气,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包括了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食、虫、毒等十二种类型。这些邪气在中医理论中各有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邪气的认识和诊断是至关重要的。每种邪气都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这些表现不仅揭示了疾病的性质,也为我们提供了判断病因的线索。例如,风邪常导致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皮肤疾病,而湿邪则常与关节疼痛、肢体困重等症状相关。通过对邪气的辨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为后续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二)议病性: 议病性,顾名思义,是对病证的寒热虚实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和审议的过程。在中医领域,疾病的性质并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病邪的多少和属性、患者自身的正气强弱、体质的阴阳偏盛偏衰、地理环境的特点以及发病季节的气候条件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疾病的性质产生影响。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决定疾病性质的主要因素还是以病邪属性和正气盛衰为核心的。疾病的寒热性质,主要取决于病邪的属性和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例如,如果病邪属于寒性,那么疾病性质就偏向寒性;反之,如果病邪属于热性,那么疾病性质就偏向热性。此外,疾病的寒热性质还与地理环境、发病季节、正气强弱以及病邪多少有一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疾病的虚实性质则主要反映了病证发展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与致病病邪的盛衰以及二者相互抗争的状态。在审议实证时,我们需要辨别病邪的具体种类,是风寒暑湿燥火还是痰饮虫食毒瘀。而在审议虚证时,我们需要明确虚在何处,是在津液、气血还是阴阳方面,以及虚证发生在哪些脏腑。此外,在审议虚实时,还需要对虚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考察,以弄清疾病是由实而致虚,还是在虚证基础上感受实邪,或者是虚实夹杂证。
(三)议病位: 议病位是指对病证的病变部位进行审议和诊断的过程。在中医领域,病位并不仅仅是指病变的具体位置,而是涵盖了更为广泛的分类。从身形位置、经络脏腑,到气血等各个方面,都包含在病位的范畴内。这些部位的临证意义,是基于中医学特有的脏腑经络学说,这一学说强调内外相连的整体观念。如果脱离了这一理论基础,那么这些部位在中医临床上的意义将无从谈起。
在临床实践中,病证是由一系列具有共同病机变化的症状所标识的。这些症状可以看作是一个症状群体,它们共同反映了疾病过程中的某种病机变化。而这种病机变化,往往与脏腑气血的功能失常有关。因此,通过议病位的过程,我们可以将这些症状与具体的脏腑和气血等部位联系起来,从而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将辨病位的部位具体落实到脏腑气血上,实际上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捷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快速地识别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同时,这也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体现。
(四)议病势: 议病势是指审议病证在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在判断病势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体内的正邪交争力量对比、体质或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气候环境、情志状态、辨证论治的当否、方药配伍是否合理以及病人的摄养或病后调护等多个方面。病证传变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表里出入、上下互传、虚实转换和寒热更替。
当病邪从表入里时,表证未解,病势向内发展。在表时可见恶风恶寒,入里则不恶寒而反恶热;在表时多不渴,舌苔薄白,入里则多烦渴,舌苔黄燥。而病邪由里出表时,则表现为先有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等里证,继而发热汗出、皮肤痧疹逐渐透露、烦躁减轻,显示病邪由里出表的趋势。
此外,病证上下互传是指上部病证传变到下部,或下部病证传变到上部。如上损及下是指先出现肺脏虚损的证候,久而伤肾;而下损及上则是指先出现肾病脏损的证候,久而伤肺。
在病势变化中,虚实转换是指病证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的病势变化。如表邪内陷是由于邪盛正虚或诊治失误,使在表的邪气陷入于里的病势变化;而虚中夹实则是虚证中又夹有实证,多见于虚证病人复感实邪。
最后,寒热更替是病人的病证性质由寒转热或由热转寒的病势变化。如外邪入侵人体后,初呈现畏寒、苔薄白等表寒症状,后入里化热而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唇干、舌红、苔黄等里热症状。又如热证后期因热邪耗伤气阴,阳气不足而出现神倦、肢冷、泄泻、小便清长等寒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