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帝内经的第一重境界
在十五年的中医学习生涯中,我始终坚持半天门诊、半天读书的自我要求。我的读书内容以《内经》为主,明清方书为辅。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将治学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治学方面侧重于《素问》,其次是《灵枢》。
我之所以选择以《素问》为主,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素问》的注疏本较多,便于对比研究,易于理解。相比之下,《灵枢》仅有马、张两注,研究起来较为困难。其次,《素问》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阴阳四时、脏腑、经络、诊法、病因病机、治则等,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实践的应用。通过阅读《素问》,我们可以全面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读书过程中,我采取了从选文到原篇的阅读方式,逐渐深入理解《内经》的精髓。从《知要》的简要选文开始,到《类经》的广泛收录,虽然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奥义,但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我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资质有限,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快速领会,因此我采用了一种“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坚持不懈地阅读和思考,逐渐深入理解《内经》的内涵。
在阅读《类经》时,我特别关注其中的“会通类”,这一部分内容是对于《内经》知识的引申和扩展。我将它视为《内经》词汇的索引,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内经》中的主要概念和理论。通过这种方式,我的中医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在阅读《黄帝内经》的原篇时,我遇到了许多障碍。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难以理解的语句,字典和辞源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帮助。此外,由于古今文字和语法的差异,错简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使得原文不仅文辞古奥,而且难以理解。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开始借助陆九芝的《内经难字音义》和《素问直解》等工具书,它们为我提供了较为清晰的字义和词义解释。同时,我也参考了马、张、张氏三家注释,这极大地扫除了我阅读中的许多文字障碍。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口诵、心维、手检,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虽然注家众多,但有时也会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当我遇到两种不同的解释时,我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选择哪种解释。但幸运的是,丹波氏父子的《素问识》、《素问绍识》和《灵枢识》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他们在引述各家注文时,常常进行精切的分析,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在初次阅读原篇时,我感到《素问》比《灵枢》更难理解。幸运的是,我之前已经有了选文的基础,所以有一半的文句我觉得似曾相识。然而,我还是不得不依靠注释来帮助我解决理解上的难题。虽然有人建议先读无注的白文,但我一直没有尝试过。
除此之外,”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单纯的重复阅读并不能解决问题。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表明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要多读,还要多思考。对于难以理解的古奥文句,通过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逐渐贯通它们的上下文,逐渐领会其语法及意义。随着读的遍数的增多和思考次数的增加,我对全篇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当然,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而不是绝对的。
我读《内经》的方法是:
- ①原文注文,边读边想边记,有时联贯读,有时分段读;
- ②已懂的篇文,读到成诵(成诵的意义后详);
- ③不懂的篇文,检阅注疏及工具书,从字到句细细读;
- ④精短的文句,抄且读(读后抄,能加强记忆,抄后再读,能加深理解)。
不要以为朗诵是没有意义的事。无论是《内经》篇文或医论、脉诀、药性赋及方歌,多读才能成诵,口诵心维,才能牢记。这些事例,凡是中医同志,不论老年的、中年或青年的,都有不同程度的亲身感受。朗诵也要下功夫,要由读到诵,诵出原文的问答段落和句(句号)、读(逗号),诵出原文的音和义;有几段经文是韵文,读起来音调铿然。通过诵,还可以调剂苦读苦记的紧张心情,得到舒松和愉悦,更有助于对经文记忆与巩固。
攻读《内经》的过程,无疑是一次对知识的深度探索与挖掘。这不仅是对个人学识的挑战,更是对毅力和恒心的考验。正如王国维所言,这是治学的第一境界,没有经过一番寒彻骨的磨砺,又怎能期待暗香自来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古人的教诲,正是对治学道路的最好注解。
在研究学问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以勤苦二字为航标,才能驶向知识的海洋。那些前人研读《内经》的楷模,如王冰次注《内经素问》,滑伯仁创《素问抄》,汪机作《续抄》,丁璜作《素问抄补正》,都是历经多年的苦学,才最终登上了学术的高峰。他们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情景,不禁让人为之动容。
至于我,虽然还在初学的阶段,无法与这些大家相提并论。但我清楚地记得,当年在攻读《内经》的过程中,我曾陷入过困惑和迷茫。我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却始终无法找到突破口,收获甚微。然而,我并未因此而放弃。我深知,只有不断摸索、不断尝试,才能逐渐领悟其中的真谛。
如今回想起来,那些曾经的困惑和挫败,都已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它们使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更加坚定了我追求学术的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勤苦二字为座右铭,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期在学术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