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无附子回阳救逆之说,误用附子则亡阳
《本草经读》中提到,附子是一种辛温的药物,其火性迅猛,能够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它被誉为回阳救逆的首选药物。此观点源自清代医家陈修园的著作《本草经读》。陈修园认为,附子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能够针对各种原因导致的亡阳虚脱进行治疗。
在陈修园的理论中,误药导致的大汗不止和吐利厥冷都是亡阳的表现。针对这两种情况,张仲景分别使用了四逆汤、真武汤和通脉四逆汤、姜附汤等方剂来治疗。这些方剂中都包含了附子,以发挥其回阳救逆的作用。
然而,在《伤寒论》中,关于附子的描述却与《本草经读》中的观点截然相反。《伤寒论》指出,寸口脉浮大,浮为风邪所困,大为正气虚弱。风邪生微热,正气虚则两胫挛。这种病状与桂枝汤相似,但若加附子于其中,会因附子温经而使阳气耗竭,导致亡阳。
《伤寒论》还进一步描述了厥逆、咽干、烦躁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阳明内热的表现。此时若再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回归,两足当热,但胫尚微拘急。此时需重用芍药甘草汤,待胫伸后,再用承气汤导滞泻热,使大便微溏,即可止其讝语。
综上所述,《本草经读》认为附子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但《伤寒论》中却明确指出附子温经有亡阳之虞。因此,在使用附子时需要谨慎对待,避免误用导致不良后果。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四逆汤和玄武汤等方剂的用法,常被误解为主要用于治疗亡阳证,但实际上,它们主要是用来治疗亡阴证的。
《伤寒论》中有这样的描述:“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这句话表明,当出现脉象浮而迟、表面发热而内部寒冷、大便清稀等症状时,应该使用四逆汤来治疗。另外,“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这句话进一步证实,四逆汤是用于治疗亡阴证的。
在这里,我们需要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在中医理论中,表为阳,里为阴。如果表面发热而内部寒冷,那就意味着阳有余而阴不足,即亡阴证。同样地,大汗出和大腹泻也是亡阴的表现。因此,四逆汤实际上是用于治疗亡阴证的。
与之相对,桂枝汤才是用于治疗亡阳证的方剂。《伤寒论》中也明确指出:“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可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两者的区别和用法。
综上所述,我们应重新审视四逆汤和桂枝汤的用途。四逆汤并非仅用于治疗亡阳证,而是主要用于治疗亡阴证;而桂枝汤才是治疗亡阳证的首选方剂。这种理解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亡阳的中药方剂,当首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这是源于《伤寒论》的经典药方,用于治疗因伤寒导致的脉浮、惊狂、卧起不安等症状。此方中,桂枝、芍药、蜀漆、牡蛎和龙骨的配伍,发挥了独特的药理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蜀漆,它的药理特性与附子截然相反。附子具有温经作用,能温煦十二脏腑的经脉,对每一经脉都有相同的作用。然而,附子的最终生理效应表现为解少阴虚,这是因为阴能制阳,少阴为阴阳之终。当阳盛阴弱导致阴阳离决时,以阴制阳则可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桂枝和附子的药味也有所不同。桂枝的辛味较为显著,而附子的辛味则相对淡然。这体现了药物入阳与入阴的差异。例如,辣椒的辛辣味能使人汗出,这是因为其入阳的特性。而附子虽然也有辛味,但吃后是否会因辛而汗出则需要具体分析。
总的来说,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作为治疗亡阳的重要药方,其独特的药理特性和配伍方式都体现了中医的智慧和博大精深。通过深入了解其成分的药理作用和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