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项痹(颈椎病)
项痹是以头颈部疼痛,活动不利,甚至肩背疼痛,或肢体一侧或两侧麻木疼痛,或头晕目眩,或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甚至肌肉萎缩等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归属中医学“痹证”“痿证”“项强”“颈肩痛”范畴。其发生与年老体衰、长期劳损、感受外邪或跌仆损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颈项部,涉及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和手阳明经经脉及其经筋。基本病机是颈部寒湿痹阻,气滞血瘀或肝肾不足,筋骨肌肉失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颈椎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及混合型。
【辩证】
主症
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位疼痛,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1) 辨经络
颈项、后枕部疼痛,项部僵紧不舒,为督脉、足太阳经证;
颈项部不舒,压痛明显,疼痛可沿前臂尺侧放射,第4~5指麻木,为手太阳经证;
颈、肩、上臂的外侧和前臂桡侧发生放射性疼痛、麻木,可伴有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为手阳明经证。
(2) 辨证候
久卧湿地或夜寐露肩而致项强脊痛,肩臂酸楚,颈部活动受限,甚则手臂麻木冷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弦紧,为风寒痹阻;
若在外伤后出现颈项、肩臂疼痛,手指麻木,劳累后加重,项部僵直或肿胀,活动不利,肩胛冈上下窝及肩峰有压痛,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为劳伤血瘀;
颈项、肩臂疼痛,四肢麻木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弱,为肝肾亏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舒筋骨,通经络。取局部穴位及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颈夹脊 阿是穴 天柱 后溪 申脉
配穴
督脉、足本阳经证配风府、昆仑;
手太阳经证配小海、少泽;
手阳明经证配肩髃、曲池、合谷;
风寒痹阻配风门、大椎;
劳伤血瘀配膈俞、合谷;
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头晕头痛配百会、风池;
恶心、呕吐配中脘、内关;
耳鸣、耳聋配听宫、外关。
方义
颈夹脊、阿是穴、天柱为局部选穴,可疏调颈部气血,舒筋骨,通经络;
后溪、申脉分属手足太阳经,且为八脉交会穴,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两穴上下相配,功在疏导项、肩胛部气血。
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颈夹脊针刺时强调针感传至患侧肩背、前臂。
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 阿是穴。用利多卡因,或维生素B12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每次每穴注射1mL。
(2)刺络拔罐法 大椎、颈夹脊、天柱、肩井、阿是穴。皮肤针叩刺使皮肤发红并有少量出血,然后加拔火罐。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有较好的效果;对其他类型颈椎病的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宜配合牵引、按摩、外敷治疗。若颈项部疼痛不适较甚者,配合颈夹脊行针刀、埋线疗法,可增强疗效。
2.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者要注意颈部保健,工作1小时后要活动颈部,或自我按摩局部放松颈部肌肉。平时应注意正确睡眠姿势,枕头高低要适中,同时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风寒之邪侵袭。
3.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颈椎病,与促进局部微循环、改善椎动脉供血、协调椎间盘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运动、调节神经功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