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脉法

《脉经》里有一篇叫“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第一”,这里出现了一个现在很常用的脉法法,就是浮以候腑,沉以候藏,具体内容是:

左寸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

右寸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

左关浮取为胆,沉取为肝,

右关浮取为胃,沉取为脾,

左尺浮取为膀胱,沉取为肾,

右尺浮取为膀胱,沉取为肾。

原文大概如下: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理中。(即太陵穴也)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一作手少阳者,非)。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即后溪穴也)。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太阳经,治阳。

    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苦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经,治阴。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目善畏,如见鬼状,多惊,少力。刺足厥阴经,治阴。在足大指间(即行间穴也),或刺三毛中。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实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经,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第二指当云小指、次指,即临泣穴也)

    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苦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经,治阳。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刺足厥阴经,治阴。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也。苦逆冷,妇人月使不调,王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刺足少阴经,治阴,在足内踝下动脉。(即太溪穴也)

    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逆冷,胁下有邪气相引痛。刺足太阳经,治阳。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即束骨穴也)

    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刺足太阳经,治阳。

    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䀮䀮,耳聋怅怅,善鸣。刺足少阴经,治阴。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经,治阴。在鱼际间。(即太渊穴也)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锥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经,治阳。在手腕中。(即阳溪穴也)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经,治阳。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彭彭,与肩相引,刺手太阴经。治阴。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苦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经,治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即公孙穴也)

    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苦肠中伏伏(一作愊愊),不思食物,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经,治阳,在足上动脉。(即冲阳穴也)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经,治阳。

    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经,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子户脉也。苦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刺足少阴经,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少腹满,引腰痛。刺足太阳经,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厌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经,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骨疼,腰脊痛,内寒热。刺足少阴经,治阴。

    上脉二十四气事。

​上文的内容,在原文里是用来指导扎针的,后世直接把它平移到了内科里,就出问题了。

上面这个原文的内容,它是摸到哪一部脉有问题,这是扎这部脉的原穴,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针法, 它的逻辑也很简单,古人有一个朴素的观念,叫做十二经皆有动脉,用人话说就是,人身上的各种组织,要靠血管供血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以通过摸动脉的状态来判断对应区域的供血状态。比如下面这张图:​

神门脉和太渊脉,就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上肢供血状态的一个强弱,反映的是内联到主动脉弓,然后一直到整个上肢外周的供血情况。然后神门脉就相对偏于尺侧那一块的供血状态,对应的经表就是手少阴心经, 而太渊脉对应的就是偏于桡侧的前臂和指手指的供血状态。

虽然寸口脉的全息对应是一个玄学问题,但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全息。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两寸脉的状态去判断对应经脉的状态了,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路。

举个例子。​

红色画圈的部分,从全息上来看,在掌后高骨的前端,大概在关前一寸的位置,如果这个位置出现了问题,大概就可以确定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这个过程出了毛病,如果用,右以候任,左以候督,的脉法来看的话,应该是在右手,直接扎肺经就可以,如果是在左手直接扎心包经就可以。如果用左以候左,右以候右的脉法,那应该是在两手脉内侧(尺侧)出现了问题,然后左手有问题扎左手,右手有问题扎右手。最后通过浮沉虚实滑涩去断他的阴阳气血状态,在对应的穴位上进行补泻就可以了,要是不会补血手法的话,直接把针扎上,任其天真就可以了。


如果是这个位置出现了问题,就是平常说的大椎、肩颈部位(最常见的就是颈椎病),临床上有一种非常典型的脉象,是两掌后高骨(桡骨茎突),他之前的这一块突然凹下去了,脉沉细无力,或细弱而浊,甚者会有脉管结节增生和脉道屈曲,一般出现在左手主颈椎不适,脑供血不好,脖子不舒服,颈椎病,平常头脑昏蒙,两目乏神,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精神恍惚。出现在右手主咽喉不利,胸闷气短,咽喉有异物感,面色晦暗,两目乏神,脉浊甚者容易出现很多青春痘。

很明显应该是手三阳经出现了问题,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对应的是上肢头面部静脉回流,会出现面肿,手臂部青筋(静脉)明显,面色晦暗。从骨性结构上考虑的话就是上肢带骨(锁骨和肩胛骨)的位置和躯干出现了卡压,肩胛骨和锁骨的左右偏移,会直接影响颈椎两左右两侧的拉力,有的时候你看一个人他两侧肩膀不平衡,然后肌肉也不均匀的时候,你可以不诊脉,直接问他是不是颈椎不舒服,非常准,大概率他会扭一扭自己的脖子,然后说:“唉,对我就是。”

治疗的方法还是从太阳病论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直接引申过来,就是现在的一系列颈椎、颈肩疾病。法用桂枝法,麻黄汤法,葛根汤法和从麻黄汤法里面衍生出来的九味羌活汤法,血瘀重的可以用通窍活血汤法。

扎针就主要以手三阳经为主,但是手三阳经扎针有一个问题,如果处理的是分肉腠理,也就是筋膜层次的问题的话,是可以直接还原它的拉力,直接扎三阳经的,比较常见的就是外伤和落枕之类。

但如果是陈旧性的内科疾病,是需要先恢复它的气血状态的,所以要先扎三阴经,手之三阴从胸走手,主要就是一系列的供血动脉,扎针刺激他让这个地方的气血往这儿走,然后再扎三阳经,去打开气血流通在表的通路。

我每次说早期经络就是血管,都会有人站出来反驳说你竟然扎的是血管那么你为什么扎针不出血?

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谬误,经络是描述人体气血循环的一个名词,它的内涵等于现在的血管。但扎针处理的是皮,肤,腠理,分肉,肌肉,经脉,络脉,经筋,骨,髓,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

《针灸大成》里面有两个很经典的论述,穴位的位置是“阴经在动脉处,阳经在筋骨之间”,以及“​阳穴以骨侧陷处按之酸麻者为真,阴穴按之有动脉应手者为真”结合内经所说的“​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经络与血管的直接等同。

但是治疗的时候,有的时候是不需要直接扎血管的,比如我想让自己掌心的供血更好一点(用比较中医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使手三阴经气血充盈”),我直接连续拍击自己小臂内侧就可以了,我处理的是手三阴经的皮部,同样达到了补手三阴的效果。

同样的扎针的时候往往要在肌肉之间的缝里面扎进去,这样的话它符合“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的经典论述,我们虽然刺激的是筋膜,但真正要影响到在内经的视角,往往是血管,因为在古遍身诊法(三部九候)里,诊断疾病和最终确认疗效的都是血管(脉)的状态。

附:

中国最重要的一本出土医书,是现在被命名为《脉书》的一本讲经络的书籍。其重要程度达到了怎样空前的高度呢?他反复在《张家山·脉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天回医简》《黄帝内经·灵枢》里面出现。出土医书里面能上台面的书,全部有这个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挖出了整整6个版本的《脉书》(好像《天回医简》里面有两个版本,这样都是7个版本)。

得益于出土医书,我们可以说自己比唐以来的古人更了解经脉是怎么形成的,这玩意儿很明显就是血管,在《脉书》里,没有任何疑问,经络就是血管。

后世经络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以血管为核心的复杂整体,有机会另说。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