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标幽赋》的精华
《标幽赋》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医家窦杰的著作,后更名窦默,后又任元世祖时昭文馆大学士、太师等职,故又有“窦太师”之称。
窦默,早名窦杰,字汉卿,生于金明昌七年(公元1196年),卒于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广平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人,是金元时期著名的针灸学家。早年师承王翁(方脉之书)、李浩(穴之秘者)、山人宋之华(少室隐者)(交经八穴)。
针经指南对针灸经络、侯气、论针、取穴、标本论治、特定药穴、补泻治疗、禁针、禁灸等均作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概括了窦氏的针灸学术思想和经验,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幽赋》是针灸学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它强调了左手在进针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中,左手的“重而多按”是为了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并帮助医生寻找准确的穴位或病症敏感点。右手则应“轻而徐入”,以减轻针刺时的疼痛,并促进针刺后尽快得气。
首先,左手在进针前需要重按,这不仅可以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还可以使病人的肌肉放松,从而更好地进行穴位定位。此外,左手在进针时需要多按,以帮助医生寻找准确的穴位或病症敏感点。这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手感,从而确保进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右手在进针时应轻而徐入,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感。通过缓慢地推进针身,可以减少对肌肉和神经的刺激,从而减少病人的疼痛感。同时,右手的轻按也有助于促进针刺后尽快得气,使针灸效果更佳。
在针刺治疗之前,医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针刺后能够得气。《标幽赋》中提到:“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病人需要调整心态,放松心情,以便于接受针刺治疗。同时,医者也需要保持专注,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认真观察病人的反应,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在进针前,医者需要用切法取准穴位,体会病者穴位处的气血运行情况。《标幽赋》中提到:“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这是要求医者要仔细分辨病者穴位处气血的流动情况,以确定最佳的进针位置。
得气时,医者会感觉到针下有明显的反应,《标幽赋》中描述道:“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这表明,当针刺到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沉涩、紧实的感觉,而未得气时则无此感觉。此外,《标幽赋》还以鱼吞钩饵、燕处幽堂作比喻,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得气和未得气时的感觉。
当得气后,医者需要根据病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标幽赋》中提到:“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这是要求医者要根据病者的寒热虚实情况来确定针刺的深度和留针时间。
得气的快慢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标幽赋》中提到:“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这表明,如果得气迅速,则疗效较好;反之,如果得气缓慢或者不得气,则治疗的效果会受到影响。同时,《灵枢·九针十二原》也提到:“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表明,当得气后,治疗的效果会非常明显,就如同清风拂面、云开见天一样。
《标幽赋》论时间针法的原文是:“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时间针法是根据四季、时辰、日时等时间因素,运用特定的针刺方法和技巧来调整人体气血流动的方法。春夏季节人体气血较为活跃,针刺应该较浅;秋冬季节人体气血较为沉静,针刺应该较深。一日之中,人体气血的流动和变化也有规律可循,通过取六十六穴之法,可以更好地掌握人体气血的动态。一时之中,根据十二经原穴的开阖状态,可以了解气血流注的盛衰。此外,通过推算十干十变的方法,可以知道穴位开阖的规律;根据五行和五脏的关系,可以了解气血的旺衰;根据日月阴阳的规律,可以知道何时是最佳的补泻时机。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根据四时气血所在来确定针刺深浅,根据气血流注的盛衰开阖来取穴,根据日月阴阳的旺衰来施加补泻手法。
《标幽赋》论腧穴:
一强调准确取穴的重要性:
“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膕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即指出了取穴不要失其准确的位置。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此为取穴准确的一个基本步骤。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此句的要点有三,首先要掌握全身的骨度分寸,用好骨度分寸取穴法;二要结合医者的经验,审视患者的体型肥胖、筋肉分布情况作灵活变通;三要使患者处于一定的体位和姿势,或卧位取穴、或伸屈取穴,如足三里要伸小腿而得之,委中要屈小腿而得之,犊鼻要屈小腿而得之等,实为临证经验之谈。为取穴准确,要重视左手(押手)的作用,在取穴时切、按穴位或其周围,感知穴位的经气充盈和筋肉的松紧、拘缓状态,并宣散穴位的气血 。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膕之间,动脉相应。”也就是:阳经的穴位多在两筋、两股之间、肌肉凹陷处,阴经的穴位多在腘窝、肘窝等经气深聚处、动脉搏动处,这些经验一直为后世医家所习用。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当选取某一穴位时,必须要取好该穴前后左右四穴,根据五穴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定准该穴位;选用某一经脉时,必须明确周围两经的位置,才能保证该经脉的循行位置准确无误。窦氏在取方面的谨慎态度,值得针灸医师借鉴。
二、处方选穴少而精:
一个穴位者如“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痛胃疼,泻公孙而立愈”,“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取2个穴位者如“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跛足而立行”;
取3个穴位者如“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2、善长运用特定穴
提到的特定穴有九种,即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交会穴,如云:“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痛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等。窦氏运用特定穴治疗经络病、脏腑病等疾病,现在仍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1、八脉交会穴
《标幽赋》中提到:“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
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窦氏云验之于临床“一一捷精,疾莫不廖”。概括而言,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四阳经穴主治全身肢体的表证,列缺照海、公孙内关四阴经穴主治咽喉胸腹等里证,所以《标幽赋》曰:“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痛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窦氏对八脉交会穴治疗脏腑经脉的疾病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总结。
“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窦氏力主的流注八穴,经王国瑞、徐凤、杨继洲、高武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使其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加上配穴,主治范围又有增加。后来结合九宫、八卦、干支演变为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现在,临床上许多针灸医生也常常喜用八脉交会穴,每获良效。
2、五输穴、原穴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五输穴为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共计60个穴位。五腧穴与五行属性相配,阳经的井穴为金,荥输经合分别为水木火土;阴经的井穴为木,荥输经合分别为火土金水。阴经的原穴以输穴代原穴,阳经的原穴另设一个,共计12个,但6个与输穴重合,故五输穴和原穴共计66个。
以此66穴为基础,根据井出、溜荥、输注、经行、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合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来逐日按时开穴,这种取穴方法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纳甲法;根据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分别配合十二时辰,在各经相应时辰取其经脉的原穴进行治疗,这是子午流注针法的纳子法。子午流注针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3、原穴、络穴、交会穴、八会穴
“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即凡经络阻滞、疼痛不已之疾,可取经气交贯、聚会的十二原穴(太渊、神门、大陵、太冲、太溪、太白、合谷、阳池、腕骨、陷谷、丘墟、京骨,共12个)、十五络穴(列缺、偏历、内关,共15个)、交会穴(三阴交、关元,共109个)、八会穴(章门、中脘、大杼、膈俞、太渊、膻中、悬钟、阳陵泉,共8个),尤其是原穴更为重要,又云:“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因为原穴、络穴、交会穴、八会穴虽是一穴,但贯通数经,可通调脏腑、疏通经气,故而可用于治经络瘀滞的数经病变、脏腑病变。
4、俞穴、募穴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门乃精气出入之门户,海为脉气之众流所归,背俞和腹募穴与脏腑之气直接相通。因此对于脏腑、经络的各种病变,可取上述门(期门、风门、云门、神门、郄门、梁门等22个)、海(气海、血海、少海、小海、照海,共5个)、俞穴(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小肠俞、大肠俞、膀胱俞,共12个)、募穴(中府、膻中、巨阙、期门、日月、章门、中脘、京门、石门、关元、天枢、中极,共12个)治疗。背俞穴、募穴可以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即俞募配穴,在现在也是一种常用的配穴方法。
5、郄穴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金门为膀胱经的郄穴,治疗头痛,阳经的郄穴可治本经循行部位的急性病、疼痛病症。“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阴郄为心经的郄穴,治疗盗汗,阴经的郄穴可治疗血症、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