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病辨证思维与方法
一、三焦症状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胃腕部为中焦,以上为上焦,以下为下焦。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属下焦。
六腑中三焦并不单独与一脏相配合、所以三焦是独特之腑。名曰三焦孤腑。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道路,与胆相连。主要是通调水道,保持水液气化运行通畅。因此与膀胱有密切关系。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相表里)。三焦又与肾气相通,所以三焦统领肺肾二脏。
《灵枢。营气篇》说:“气从太阴出。。。合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
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雾:指上焦心肺,散布滋养物质,如雾露一样。是说上焦主要功能司呼吸、主血脉,两则配合,将饮食精气,敷布全身,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
2、沤:指中焦脾胃,对食物浸渍、腐熟、吸收。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化为营血,作用如酿酒一样。
3、渎:指下焦肾,大小肠膀胱,如沟渠,能排泄二便。是指下焦泌别清浊,水谷糟粕排出,渎:水浊下流之意,如排水渠道,疏通流畅一样;三焦总司气化作用。
二、三焦病理
外邪侵少阳,肝胆气火上逆上亢,见口苦,咽干,目眩。邪犯胆腑,则胆气不得下降,致胃气上逆。《灵枢》说,“邪在胆,逆在胃。”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消化功能失常。若邪犯少阳,气机不畅,升降不利,见胸胁苦满证。
痛在上焦膈上,多为心肺胸膈简病;痛在中焦脘部,多为脾胃简病;痛在下焦及脐下,多为肝肾大小肠,膀胱间病;
1、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的症状是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脉不缓不紧而动数。如果逆传至手厥阴心包络,便出现,舌色绛赤,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jian(不利)肢厥等现象。
2、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阳明主燥,太阴主湿,如果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汗出,脉大,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秘,小便涩,口燥渴,舌苔老黄,甚或黑有芒刺,便是中焦足阳明胃经的症状。如果身热不甚,午后较重,神识如蒙,舌苔白腻,脉缓,头胀身重,胸闷不饥,泛恶欲呕,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者溏泻,便是中焦太阴脾经的症状。
3、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病变到了这个阶段,已是津枯液固?的时候。前者的表现是昼日较静,夜间烦躁,口干燥不欲多饮,咽喉痛,下利,或咽痛生疮,不能言语,心烦,尿短色赤等症;后者的表现,是厥热交替,心中痛热,懊憹烦闷,时作干呕,或头痛吐沫,心中饥嘈而不能食,神情有时沉默,在上则口干糜烂,在下则泄利后重,或风动痉厥、囊缩腹痛、耳聋等。
三、三焦病证传变
三焦代表着疾病的轻重和部位,更代表着疾病整个发展过程。一般外感初起,多起于上焦,故上焦的病,多属轻而浅,顺次再传到中焦。若病到下焦,多是最复杂严重的阶段。
三焦病传变过程,自上而下,这仅指一般而言,并不是刻板的。有些温病,常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入中焦阳明,这叫顺传;有的却不传阳明,而传入心包,这叫逆传;有的在传入阳明之后,用清热或攻下的方法,而病就痊愈。
有的常自上焦径传下焦,或由中焦再传肝肾的。有的初起即现中焦足太阴脾经症状。如湿温初起,常易出现恶寒身重,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小便混浊不清,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这是湿困太阴脾土的现象。
有的发病即现厥阴(肝和心包)症状的(如暑厥、暑风等症,一起即见昏迷惊厥,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与伤寒的直中相似。此外,也有合并两焦病症的,这又和伤寒六经的合病、并病相似。
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都是归纳证候类型辨证的方法,把它们运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再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来分析,便能测定病证的属性和病所。
四、三种归类方法的共同特点
如邪在太阳时相近于上焦手太阴(肺)和卫分;传到阳明(胃)时,相近中焦阳明和气分了;还有一种交错关系,如阳明病,有中焦气分症候,也可出现营分症候。阳明发斑,即气分兼血分的混合症候。因此,三焦和营卫气血分类法,弥补了六经分类法的不足。临症应综合考虑,及其主要脉证,来鉴别病情。
四、清三焦郁火法
方名、大承气汤《伤寒论》胃腑三焦大热大实。
第213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期,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
第225条,二阳并病(太阳、阳明)太阳未罢但发潮热,手足浆浆?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易大承气汤。
第220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第240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 ,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第243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第257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4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5条,阳明病,发热多汗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6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组成:大黄(后下)6-12克、芒硝(冲服)9-15克、厚朴6-12克、枳实6-12克。
2、功效,峻下热结,泻火解毒。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热盛便秘,是指邪热内传胃肠,热毒集结肠胃,致使肠胃燥实的里热实证。如腹部胀满疼痛拒按,按之有硬块,是热与肠中有形糟粕相结,阻滞肠胃的病变所致。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或热盛烦躁,神志不清,惊厥,或狂乱谵语,如见鬼状;舌苔黄燥厚腻,或灰黑干燥,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者。
临床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及某些热性病高热神昏、惊厥等,证属肠胃腑实者。
3、方义:生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积滞,为君药;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为臣药;积滞内阻,每致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加速排除积滞,共为佐使药。
制方特点:
(1)该方具有峻下势猛,气宏力专,是治痞满燥实俱备的阳明热结重证;药简效捷的特点。仲景采用药物性味、功效和谐同步的药物组合。药药之间相互作用,增强疗效。
(2)诸承气汤,大小之剂,峻下与缓下之法,大黄同煎与后下之不同,代表着快速与缓速的不同强度。
(3)治法特点,用治实热积滞,下实燥结,泻热救阴,即仲景创“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用治热结旁流,又属“通因通用”之法。本方能泻热通便,承顺胃气下行,故名“承气”(降胃气)。
4、按语:症状兼有阳明经证、腑证共同特征。辨证应分经证、腑证。是否还有太阳,或阳明存在;阳明病为邪热炽盛阶段,必辨清,以防延误病机;查明有无合病,如热与湿合,而致发黄,及蓄血,虚寒等。
仲景在阳明病辩证中,以津液为纲,阐明阳明腑实证,病因是误治、阴亏、津液外泄,开拓了津液辨证的先河,对后世温病学派创立,和温病保津理论的产生,有深远影响。
本方主证,前人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指胸脘部的闭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肠中枯燥,燥屎干结不下,唇干舌焦;实,是肠胃中有燥粪与热邪互结,便秘,腹痛拒按。
小承气汤泻热攻下之力较轻,以治痞满实而燥热不甚之阳明热结轻证;调味承气汤,泻热攻下之力较缓和,以治阳明热结,燥实在下,痞满不显者。
方名、小承气汤《张仲景》胃腑实满。
由大黄、枳实、厚朴组成。
功能:轻下热结,消积除满。用于阳明腑实证。主治大便秘结,脘腹痞满,潮热谵语,苔老黄,脉滑数;或痢疾初起,腹痛胀满,里急后重;亦可用于消化不良,食积腹泻。
方名、调胃承气汤《伤寒论》胃实缓攻。
由大黄12克、芒硝12克、炙甘草6克组成。
功能:缓下热结,润燥软坚。用于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腹中胀满,或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及肠胃热盛发斑、吐血或鼻血,口齿咽喉肿痛等。
方名、升阳散火汤《李东垣》郁火。
由葛根、升麻、羌活、独活、人参(党参)、白芍各15克、柴胡24克、生甘草6克、炙甘草 9克、防风7·5克组成。共研末,每用15克,加生姜、大枣同煎温服。
方义:柴胡发散少阳之火;升麻、葛根发散阳明之火;羌活、防风发散太阳之火;独活发散少阴之火。都是味薄气轻,上行升散药,使三焦得畅,阳气升腾,火郁解散。又恐升散太过,耗伤正气,故配人参、甘草益气健脾;白芍敛阴清热;生姜大枣调和脾胃。方中发中有收,散中有补,邪气去而正气不伤。故见四肢发热,肌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等,用本方发散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