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热温中回阳中药配伍法

辛热温中回阳这种药物配伍,属于“温里”之剂,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诸证。因为大辛热之药,如干姜、川椒、吴萸、生姜、附子、肉桂等,有祛寒温经、回阳通脉等作用,配合运用则更能加强疗效,突出重点,治疗某一脏腑的阴寒之证。

干姜与白术的配伍,是中医温脾胃的经典组合。干姜的温热性质可以祛除中焦之寒,对于脾胃寒盛,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以及胃痛吐清水、阳虚失血等症状都有显著的疗效。而白术则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对于脾胃不和,水湿内停,腹胀泄泻,食欲不振,痰多气短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两者合用,相得益彰,能更好地发挥温脾胃、祛寒湿的作用。

同样地,干姜与川椒的配伍也是治疗脾胃寒盛的有效方法。川椒性温味辛,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消食的作用,对于脘腹剧痛、气逆上冲、呕吐不能饮食等症状有明显疗效。而干姜与川椒的组合,可以增强温中下气、散寒止痛的作用,对于治疗脾胃寒盛、脘腹疼痛、气逆呕吐等症状有显著效果。

吴茱萸与生姜的配伍则是治疗里寒饮盛的常用方法。吴茱萸性温味辛,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的作用,对于脘痛、呕吐涎沫、吐清酸水等症状有明显疗效。而生姜则能温中散寒、止呕化痰,对于胃寒呕吐、咳喘痰多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两者合用,可以增强散寒止呕、温中化痰的作用,对于治疗里寒饮盛、脘痛呕吐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然而,在祛寒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邪正兼顾的问题。阴寒内盛之证大多是由于脏腑阳虚所引起,或者由于寒邪伤阳导致“阴盛阳衰”。因此,在祛寒的同时,还需要顾护正气,不能单纯祛寒而不顾正,否则会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病情加重。例如,干姜与白术配伍人参、甘草等补益药物,可以成为理中汤等方剂。这些配伍方法实质都是邪正兼顾、温中祛寒中寓以扶阳固本者。

此外,干姜与附子、肉桂等温经祛寒药的配伍也是常用的方法。附子性热味辛甘,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作用,对于亡阳证有很好的急救作用。而肉桂则能温通血脉、散寒止痛,对于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有很好的疗效。干姜与附子、肉桂等配伍可以增强温经祛寒、温肾回阳的作用,对于治疗少阴病阳虚阴盛诸证有很好的效果。其中,干姜配附子即为干姜附子汤,是急救阴盛阳衰的代表方剂。如再配伍葱白可增强通阳作用,即为白通汤;如再配猪胆汁、人尿等反佐药物,即为白通加猪胆汁汤,都是治疗阴阳格拒等危急病症的有效方法。

另外,干姜、附子配伍甘草可以组成四逆汤等方剂。炙甘草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的功效;生甘草则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作用。因此,四逆汤等方剂在治疗少阴病四逆诸证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如加重干姜、附子的用量即为通脉四逆汤;如再配猪胆汁即为通脉四逆加猪胆汤。这些方剂都是治疗阴阳格拒等危急病症的有效方法。

这些药物配伍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具有辛热温经回阳的特性,能够有效应对少阴病引发的四逆、吐利、身体发冷、昏昏欲睡或烦躁不安、脉象沉微等症状。在用药方面,干姜与附子的配伍、姜附草配人参、重用姜附或配以葱白或猪胆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辨证用药智慧,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根据病情特点,精准选择合适的药方。

此外,干姜配肉桂可以温中补益命门之火,有效缓解脘腹疼痛和冲逆等症状。例如,理中去术加桂汤能够治疗脐下动气,理中汤加桂则能治疗胃寒脘痛,甘姜苓术汤加桂可治疗寒湿腰痛,而大顺散则能治疗阴寒内盛、腹痛吐利等症状。另一方面,附子配肉桂可以发挥温肾补命火的效用。在补火暖土方面,附子理中汤加肉桂的配伍可以治疗阳虚泄泻、畏寒不食、肢冷脉沉等症状;在温肾化气方面,肾气丸的配伍则能治疗阳虚足冷、腰痛短气、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尿频等症状。

尚有厥阴寒证,治以暖肝方法,亦是运用辛热药物配伍。如吴萸配四逆,成为茱萸四逆汤,治疗厥阴中寒,厥逆,小腹痛甚;吴萸配生姜用于吴茱萸汤,能暖厥阴,散寒饮;肉桂、小茴香用于暖肝煎,治疗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当归生姜配羊肉,治疗厥阴寒疝腹痛,胁痛里急;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治疗厥阴沉寒,手足厥逆等等。

但须注意,脾肾阳虚有寒,治在阳气,假如肝肾有寒,则每兼顾血分,因为脾肾是火土关系,而肝肾则“乙癸同源”,两者在病本上有所区别。同时,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病情急者,用药亦紧,特别少阴四逆和外寒直中,往往直取辛热走散,急于祛寒回阳,以救阴阳之离决。从四逆诸方、大顺散等的配伍来看,此点亦得验证。

至于厥阴寒证,大都表现为胁痛、小腹痛,或者厥气上逆等症。用药除祛寒暖肝之外,每每配伍理气药或养血药。此法在临床应用中需灵活变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加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