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脑卒中经验
神一脑一心一肾一督轴论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病症,在脑水肿、颅内高压的临床症状消退后即进入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脑血液供应丰富,故在体为血;脑为元神之府,精明之府,其用在神。心主血脉,主神志,心血供养脑脉,脑神统领心神。肾藏精生髓,督脉入属于脑。脑为髓海,藏精髓而不泻,心肾相交,则脑窍通畅,神明志清,故脑之功能寄托于手足少阴。恢复期、后遗症期在经历了卒中急性期内风翕张,夹邪阳塞清窍,影响神气出入宣散,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经络不通的阶段后,或窍闭已开,神失其用;或窍闭持久,肾精亏虚,髓海不足,督脉痿颓,元神损伤,心神不能复明,窍闭神散神呆阴阳失衡。故神一脑一心一肾一督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脑卒中病理中互相影响。
平阴阳、刚柔、缓急
脑卒中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常瘫、挛并存,此时协调偏瘫肢体的阴阳、刚柔、缓急是治疗硬瘫的关键。
1平衡阴阳
指阴阳经筋的经气平衡。筋,肉之力,是产生力量的肌肉。经筋相当于肌力,上肢屈肌属阴,伸肌属阳,下肢反之。阴阳经筋缓、急失衡则“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由于阴阳经气出现次序不同,阴经经气总为主为先阳经经气恢复缓慢,故被动运动肌常较难恢复。故治则为先阴后阳、补(经)气强筋或阴阳俱补,即先增加阴经经筋力量,再从阴引阳增加阳经经筋力量,补益阴、阳经筋经气。常用补肾3穴太溪、复溜、肾俞,分别补肾气、肾阴、肾阳。
2平抑缓急
缓急指屈肌和伸肌肌张力降低与升高。“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阳跷病拘急,阴跷病缓”。故下肢肌张力升高取跷脉为主,阴阳俱急俱泻,俱缓俱补。阴急阳缓治以扶阳抑阴取陷谷透涌泉,重泻大钟,泻照海、血海;阴缓阳急治以补阴(跷)照海、泻阳(跷)申脉。上肢用反治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取阴经穴先补后泻(如大钟在急性期、恢复前期用补法,恢复中后期、后遗症期随肌张力逐步升高用泻法),先多后少(早期极泉、少海、尺泽可同用,后期选一即可);阳经穴反之,持续用补法,取穴先少后多,并注意远端穴外关、合谷有屈、伸、外展的不同得气标准。
3矫正纠偏
同中求异善用肾经治风3穴太溪、复溜、照海强筋健骨、滋阴息风、矫正纠偏。肾经照海穴通阴跷,主身体平衡,凡行走不稳,足下垂、内翻等阴急阳缓,肌力、肌张力不平衡均可用。太溪为肾经原穴,肾主骨,骨为人体支撑:肾又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故适用于肢体酸软、肌力低下、精细动作协调差。
复溜为肾经经穴,属金,本经母穴,滋水柔筋,疏通经络,疏而不躁,主伸性抽动,用于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下肢肌力未恢复而阴液不足、经脉拘挛之肌张力持续增高状态。
通督升清利活络
1通督调神
即疏通督脉,调理神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取上星透百会、印堂平补平泻,完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养血健脑。用于卒中后痴呆等神呆、神撒的阴证,以代替内关、水沟,减轻针刺痛感和局部硬结
2升清降浊
列缺为肺经络穴,上焦如雾,主阴液代谢。斜向上顺经刺,提插补法,配璇玑、曲池、合谷、足三里、丰隆宣发肃降,斡旋气机,化痰降浊,用于浊阻窍络之标证。
3舌部点刺
舌位于阴阳之交,上抵督阳,下达阴任,为心之苗,为活络,故可交通心肾,调节阴阳而与脑密切相关。主要采用点刺法,轻刺为补,重刺为泻。顺刺(针的移动方向与针柄倾斜方向一致)为补,逆刺为泻。不出血为补,出血为泻。出血量少(1~5滴)为补,量多(10滴~1mL)为泻。金津、玉液主阴血,舌下穴(舌与下腭交界处,舌系带边缘)主阳气。金津、玉液点刺出血为主以活络利窍;舌下穴速刺疾出或留针以生津利窍。
辨部位选穴处方
根据步态和下肢远端特点,结合经络循行分布与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将脑卒中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分为3类选穴处方。
1颈内动脉系统
以“划圈”偏瘫步态为主,左右差异明显,见足下垂加内翻,所以治疗注意平衡阴阳、矫正纠偏和巨刺。上肢阴经取极泉、少海、尺泽、郄门等,阳经取肩髃、抬肩(三角肌中点)、肩前(三角肌前缘中点或肩髃、臂臑连线中点)、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池、八邪等;下肢阴经取复溜、太溪、三阴交、照海、申脉等,阳经取血海、四强(髌骨上缘中点上4.5寸)、梁丘、风市、委中、胫前三针【足三里、丰隆、腾跃(丰隆直下3寸)】等。下肢远端固定终末配穴为大钟、足临泣、太冲。
2椎基底动脉系统
病变特点以共济失调、前倾歪斜、醉汉步态、颅神经损害、交叉瘫、视觉障碍、植物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故近端取风池、完骨改善供血,养血健脑;远端加前廉泉(上廉泉的前方、颏后1寸凹陷中)、正廉泉结喉上缘凹陷处)。上肢以阳经穴为主,如曲池、手三里、外关、天井、腕骨;下肢酌取胫前三针、阳陵泉、三阴交、委中、申脉、解溪、足临泣。下肢远端固定终末配穴为太溪、复溜、照海。
3慢性缺血性脑病
指双侧、反复发生的弥漫性、缺血性轻微脑损害,如腔隙性脑梗死等,CT可并见脑萎缩、脑白质稀疏。步态见起步困难,双足跛行,双拖步,小碎步本型为虚中夹实证,髓海空虚,肾精不足为本;湿浊阻窍,神明被遏为标,以上廉泉(舌骨体上缘中点)、金津、玉液为主穴,瘀浊内盛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列缺、合谷;下肢选复溜、足三里、丰隆升清降浊,补泻结合。下肢远端固定终末配穴选太冲、陷谷透涌泉。
组合穴效专力宏1卒中后便秘
先针双丰隆,提插泻法,要求针感传至2、3、4趾,然后提插捻转泻法针双大横、左水道、左归来及左水道、左归来外2寸的阿是穴,至针感遍布肠道,通气或有便意为度。此组穴亦为其他各种便秘治标之法。
2卒中后尿潴留或尿失禁
本法具双相调节作用,先深刺双侧维胞(髂前上棘内1寸),用提插捻转泻法,针尖斜向腹股沟方向进针3寸,后平补平泻水分、阴交、双侧带脉(肋弓下,脐旁6寸,平髂棘),得气后留针20分钟,尿潴留者起针后诱导排尿。
3卒中后感觉异常
肢体麻木以阳明、少阳经为主轻刺,上肢加风池,下肢泻足三里、丰隆。肿胀、足跟痛、大腿后侧痛取阴经穴太白、公孙轻刺,并多取阳经穴浅刺。
4中枢性面瘫
先针健侧颔厌,颔厌“维筋相交”,是交叉取穴首选穴,胆经最高穴位,清窍所居,清气所至可升清利窍,是治疗中枢性面瘫、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等脑病要。穴。后酌取患侧颧髎、巨髎、口禾髎、地仓、颊车、太阳、攒竹、鱼腰等。
5假性球麻痹
吞咽障碍、构音困难标为关窍不利,本是浊阻清窍,精髓不足治以通关利窍,穴位包括深刺风池、翳风前廉泉、上廉泉,点刺咽后壁、舌根、金津、玉液。运动性失语以金津、玉液、前廉泉为主;感觉性失语以内关通里、舌下穴(以2寸针点刺或留针均可)为主命名性失语以足三里、复溜、正廉泉为主。
6卒中后肩痛
根据肩关节功能受限程度酌用肩三针(肩髃、肩内陵、肩外陵)肩五针(肩三针加肩前、抬肩)、肩七针(肩五针加臑会、臂臑),针尖均斜向三角肌下缘,并见到三角肌束跳动的针感。云门透中府,肩贞、肩井、肩外俞、肩中俞、曲垣、秉风、天宗同用称七星穴。肩背为手太阳经分布区域,补之温升阳化,泻之除痹活血,以助肩关节外展,防止重力性脱臼。
7卒中后偏身肿胀
见于偏瘫侧手足。发病早期偏虚,治则以养血健脑为主;中期气滞水停,局部邪盛属实,宜通经活络,利湿散邪;后期久病气虚;治以温阳(经)行气。
8卒中后精神障碍
首辨阴阳,阴静阳躁,如见目光呆滞、表情淡漠、喜静卧、少言寡语属阴证,在通督调神的基础上加前顶、后顶、通天兴阳强督,治疗阳气痿颓;若躁扰不宁、心悸失眠属阳证,以百会配四神聪镇静安神。次辨虚实,虚证髓海不足耳鸣,取少阴补肾3穴(太溪、复溜、肾俞);真气亏耗神昏宜大补元气取廉泉、膻中、足三里、关元等;本虚标实取脑病三才穴(水沟、廉泉、复溜)升清降浊,醒神健脑。
直刺提插引针感
针体与所刺穴位的前后左右各成等角为直刺方向,如足三里、阳陵泉等腧穴处并非是一水平面,针体与皮肤成90度的传统规定显然不如直刺新观念确切。取穴特别是阴经穴的手法主要为提插,认为该法是传统刺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寻气基本手法,尤其适用于运动、神经系统。寻气时沿经络垂直方向作扇形轨迹提插变换方向(而捻转只是同心圆)行气催气,针体与穴位前后左右皮肤均呈等角直刺其经,速度不宜过快。中经得气后直夺其气,结合苍龟探穴法在轻、巧、快、弹、借(力)的轻灵手法基础上,引发酸、麻、重、胀、痛,凉、热、串、动、抽10种针感。例如用苍龟探穴、飞经走气法取阴经极泉,可表现为阳经得气(手指伸展);取阳经合谷,可表现为阴经得气(手指屈曲)。同时创造性地提出提插量化补泻标准,即刺激程度轻引发1次串、动、抽、麻等针感为补;刺激程度重,引发2、3次针感为轻泻,4、5次为重泻。
倡雀啄基本刺法
新的针刺基本手法除捻转、提插外还有雀啄,即刺入局部后针体上下颤动,针与局部组织无相对运动。凡局部组织浅薄,浮络、孙络处用浅部雀啄,如水沟雀啄泻法醒神开窍,正廉泉雀啄补法滋水利窍。
一源三歧创新穴1极泉
极者,心也,心主神明;泉,水之出,神气源泉在上臂内侧中央腋窝最凹陷处,为心经起始穴,故有醒神导气、疏通三阴三阳经气之功。本着取穴安全、有效、简便的原则,体会腋横纹中点下1.5~2.0寸为中极泉;阴在前,阳在后,从该穴向前刺可从阴引阴,引发上肢及手指屈曲,向后刺从阴引阳引发上肢及手指伸展。腋横纹前侧端直下1.5寸为前极泉(肱二头肌外侧沟中),从肌腹后、下缘该穴进针同样可从阴引阳。腋横纹后侧端直下1.5寸为后极泉(肱二头肌内侧沟中),从肌腹前、上缘处进针亦可从阴引阴。
2廉泉
为任脉与阴维交会穴,足少阴肾经结穴,因部位得名。舌下腺开口处古称海泉,廉泉临近海泉之侧,廉通濂,濂水之意,言中秋之后,海潮最大,喻人之口津滋滋如潮,源源若泉。根据位置分正廉泉、下廉泉、前廉泉,一针三刺,从而发挥全身和局部双重治疗作用。其中正廉泉为结喉上缘凹陷处,位于任脉正经上,直刺5分,雀啄补法滋肾补水,对头脑清窍有特异性治疗作用,治疗髓海空虚、浊阴阻窍致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或中风后遗症等;上廉泉在舌骨体上缘中点,向后上方咽后壁方向斜刺2~3寸透达舌根,平补平泻通关利窍,治疗真阴不足、窍络失濡所致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或失语;前廉泉在上廉泉的前方、颏后1寸凹陷中,向上直刺1~1.5寸提插泻法以活络利舌,清热解毒,治疗瘀血痰热乘风而动,阳塞清窍所致中风失语本证。
典型病例
李××,男,65岁,2003年1月6日初诊。主诉:右肢活动不利伴失语3个半月。现病史:2002年10月16日晚10点睡觉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脑部不适,随即右肢力量全无,失语,继而陷入昏迷,急送医院查血压230/100mmHg,头颅CT示左基底节出血,破入侧脑室、第3、4脑室。行脑室外引流减压术,术后清醒,遗有失语,伸舌偏右,右肢肌力0级。继续输液治疗2月,诸症略改善后出院。刻诊血压160/90mmHg,混合性失语,强哭强笑,偏瘫步态,左颞侧颅骨缺如,右中枢性面瘫,伸舌右偏,右肢肌力Ⅱ级,肘、腕、指关节挛缩屈曲,足下垂并内翻,感觉正常,腱反射活跃,右霍夫曼征(十),右锥体束征(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既往高血压史10年,血压最高280/100mmHg,间断口服降压药。诊断:西医:脑出血术后;中医:中风(中脏腑转出中经络)。窍闭虽开,神失其用,神不导气,阴阳失衡。治法:通督调神,平衡阴阳。处方及操作:上星透百会、印堂平补平泻,完骨(双)直刺,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手法持续1分钟;巨刺颔厌平补平泻捻转1分钟;颧髎、巨髎、口禾髎、地仓、颊车、太阳直刺提插泻法;上廉泉斜刺平补平泻;舌根、舌尖顺刺,舌下穴点刺;极泉(原穴沿经下移2寸)、尺泽直刺提插泻法,引发上肢及手指自然伸展;肩髃、肩内陵、肩外陵、肩前、抬肩仿扬刺法,直刺提插腰求见三角肌小幅度跳动;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直刺提插,要求肱桡肌束及五指轻微伸展;复溜、照海直刺提插补法,大钟提插泻法,使患肢外展、屈曲;血海、梁丘、四强直刺提插补法,使股四头肌束不自主抽动:足三里直刺提插补法,使针感传至2、3、4趾;丰隆、阳陵泉直刺提插泻法针感传至2、3、4趾及4、5趾,并见足轻微跖屈;足临泣直刺提插泻法,使足背曲。除舌针、极泉、尺泽、复溜、照海、大钟不留针外,余穴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6天一疗程。未配合其它疗法,仅嘱加强肢体被动运动,适当主动运动,保持肢体功能位。2疗程后患者强哭强笑好转,语言仍欠利,右鼻唇沟稍浅,右肢肌力三级,肘、腕、指关节无明显挛缩,足下垂、内翻减轻,去太阳、颊车,以太溪代替照海(操作及要求针感同照海)。继针2疗程,患者恢复部分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无抵抗,在家中继续康复治疗。
经验总结重视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脑卒中恢复期、后遗症期神、脑、心、肾、督关系密切以阴阳、刚柔、缓急明辨硬瘫,通过升清降浊、疏通督脉、舌部点刺以调神,并根据步态和下肢远端特点结合经络循行选穴处方,总结出一系列中风合并症有效验方。发展腧穴刺法理论,直刺新观念和雀啄刺为第3种基本针刺手法,完善了提插补泻手法量学标准,一穴三刺,自成体系,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