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阴凝之津凝便秘
周凤梧医案:陈某某,女性,52岁,正步入更年期。大便问题一直困扰着她,五六天才勉强排便一次,且大便坚硬如羊屎。这样的便秘症状不仅让她痛苦不堪,还引发了一系列其他问题。她常常感到口干舌燥,内心极度渴望饮水来滋润口腔,但奇怪的是饮水后却无法缓解这种口干渴的感觉。
不仅如此,陈某某觉得有股气在不断上冲,直冲头顶,使得她经常感到头晕目眩。心悸和胸部满闷的症状也时常出现,尤其到了夜晚,这些症状似乎更为严重。她的周身出现轻度浮肿,小便量少且不顺畅。面部看起来有些浮肿,而目下色青,这些迹象都暗示着她的健康状况正在走下坡路。
经过仔细检查,医生发现陈某某的舌质胖大,颜色淡雅,苔滑如水。这一系列的症状表明,陈某某的情况属于心脾阳虚,水饮上乘,津液不行的病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生开出了温通阳气的药方,旨在伐水降冲。
处方中的茯苓、桂枝、白术和炙甘草都是中医常用来温阳化饮的药物。陈某某服用了两剂药后,头晕心悸及气上冲的症状均有所减轻。这表明水饮得温而化,病情有所缓解。于是,医生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肉桂和泽泻,这两味药有助于助阳消阴、利水行液。再服两剂后,陈某某的口干症状明显减轻,大便也开始自然排出,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为了巩固治疗效果,医生转用五苓散与真武汤合方的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方案旨在助阳消阴、淡渗利水,以促进津液的布达。通过这种治疗方式,陈某某的心脾阳虚、水气内停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随着水气逐渐化散,津液得以正常布达,她的口渴和便秘问题也将得到根本缓解。这种化阴霏为甘露的方法,无疑是一种高明的治疗手段。
在此过程中,医生特别提醒,如果误用攻下药物,很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例如肠道功能受损,无法正常排便等。因此,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务必谨慎用药,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困扰。
刘荣年医案:刘先生,年仅30,正值壮年,却患上了伤寒阴结。这病源于冬日的一场伤寒,他误服了寒泻药,导致病情加重。现在,他恶寒严重,腹部胀痛,已经两天没有排便。脉象浮大而缓,显然是风寒侵体的症状。遗憾的是,此病初起时,被医家误诊为阳明腑证,进而误用大黄、芒硝等药泻下。须知,只要有恶寒的症状,就表示表证未解,即使有兼杂的里证,也应先解表。这种治疗法则,在仲景的医书中都有详细记载。
由于误用了寒泻药,导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刘先生无法排便,腹部胀痛加剧。所幸他正值中年,体质强健,这为他治疗带来了希望。治疗的方法是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桂枝汤本是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首选方剂,而加附子能温阳散寒,去芍药则能更好地发挥温通阳气的作用。服药后不到10分钟,刘先生就连续两次腹泻,恶寒和腹胀痛的症状都消失了。
这个病例提醒我们,伤寒初起时不可妄用攻下之法,否则只会雪上加霜。对于阴凝而结、大便不通的情况,应该使用阳药温通,才能使病情得到缓解。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正是为阳虚阴凝之证而设的良方。虽然此方多用于治疗胸满,但在此病例中,其病机与之相同,因此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再次证明了仲景之方的无穷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