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脾开胃增食量的一对穴位
魂门,位于背部,具体位置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重要腧穴。门者,出入之处也,而魂门之名则与其所在位置和功能密切相关。此穴位于肝俞之旁,与肝脏相应,因为肝藏魂,又擅长治疗肝病。魂门穴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止呕的功效,对于胸胁胀满、胸背疼痛、呕吐、食不下、肠鸣、泄泻、大便不节、小便黄赤、头痛、头晕、尸厥等病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另外,胃俞也是背部的一个重要穴位,具体位置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同样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胃俞是胃气转输、输注的处所,对治疗胃病具有特殊意义,故名胃俞。此穴具有调中和胃、化湿消滞、扶中补虚、消胀除满的功效,对于胃寒胃弱、胃脘疼痛、胸胁痛、反胃、呕吐、口吐清水、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腹痛、泄泻、痢疾、虚劳咳嗽、小儿疳积等病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这两个穴位在治疗消化系统和肝胆系统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穴位进行按摩、艾灸或针灸等刺激方式,可以帮助调和气血,舒缓疼痛,缓解病痛。
魂门穴舒肝理气,消胀止痛,和胃止呕,对于调理肝气、缓解胃部不适具有显著效果。胃俞穴则以调和胃气、化湿消滞、扶中补虚、消除胀满为主要作用。魂门穴的舒肝理气功能主要在于疏导肝气,使气机通畅,从而达到调理肝病的目的;而胃俞穴的和胃补中作用则在于调和胃气,增强脾胃功能,消除胃部不适。
魂门穴的舒肝理气作用,就像一道清泉,滋润着肝脏,使肝气得以舒展,从而缓解因肝气郁结所导致的各种不适。而胃俞穴的和胃补中作用,则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脾胃,使胃气得以调和,有助于改善脾胃不和的症状。
二穴相合,一补一泻,互相协作,舒肝和胃,强化脾胃功能,消除食积。它们就像是中医的两位神医,一位擅长泻法,一位擅长补法,共同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主治】
1. 胃寒之证:此证多由脾胃阳虚、过食生冷寒凉所致。患者表现为胃脘冷痛,得热痛减,食谷不化,呕吐清水,口淡无味,喜热饮,大便溏泻,泄而不臭。舌淡胖,苔白润,脉沉迟。对于这种病症,魂门和胃俞二穴相合,一补一泻,温中散寒,使脾胃阳气得以恢复,从而缓解胃脘冷痛等症状。
2. 肝胃不和之证:此证多因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所致。患者表现为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嗳气频繁、嘈杂吞酸、喜叹息、口苦呕恶、烦躁易怒、大便不畅或便秘。舌淡红,苔薄黄或黄厚腻,脉弦或弦滑。对于这种病症,魂门和胃俞二穴相合,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在寻找魂门穴时,患者需采取俯伏或俯卧的姿势,准确位置在第9胸椎棘突下、筋缩穴旁开3寸处。施针时,应向下斜刺0.5寸,或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而对于胃俞穴,同样采取俯伏或俯卧的体位,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后正中线1.5寸的位置。施针时,同样可以向下斜刺0.5寸,或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
魂门与胃俞两穴的配伍使用,在《百症赋》中有记载:“胃冷食而难化,魂门、胃俞堪责。”在治疗胃寒之证时,针灸并用效果更佳,特别是寒象严重者,应重灸。当治疗肝胃不和时,魂门穴应采用泻法针刺,而胃俞则先泻后补,或只补不泻。若要增强舒肝理气止痛的效果,可与支沟、阳陵泉两穴配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