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黄帝内经》提出的治疗大法,寒热是中医病因学中致病二因素;寒热是中医辨证二纲领;寒热是中药的首要药性;祛风、散寒就能抗癌,泻火就是抗癌,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寒热胶结致癌论”。换个说法就是:通过巧妙的散寒、清热就能抗癌,就能治病!
寒热的本质是什么?寒热为什么这样重要?寒热理论就是能量医学的代名词,寒热的本质就是能量代谢异常,为什么说寒热在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界温带地区全年的物候变化图景可以给你直观感知:春温花开,万物复苏;夏热叶茂,生机勃勃;秋凉成熟,瓜果飘香;冬寒闭藏,万物凋零。在全年物候发生巨大变化背后神秘的操纵者就是寒热的变化。寒热异常说明新陈代谢功能异常,新陈代谢是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寒热异常会导致人体患病,利用寒热药性治病依据就是:寒热变化能改变一切生命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变化过程,特别是代表生命的,活性物质——蛋白质、蛋白酶有热活性、热变性。在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生理基础——新陈代谢过程中,化学反应是可逆的,寒化过程中,新陈代谢过程是同化作用为主导,以合成作用为主要化学变化,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但是脏腑生理活性降低;热化过程中,新陈代谢是异化作用为主导,以分解作用为主要化学变化,代表了营养物质的消耗过程,脏腑生理功能亢奋。新陈代谢是生命体各种生理功能(包括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能改变新陈代谢进程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只有改变寒热。
寒热致病、寒热治病作用在《黄帝内经》有许多论述。《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能夏不能冬”;《素问·脏气法时论》说:“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黄帝内经》用大量的笔墨,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物候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引导人们深入认识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直接致病作用,从中感悟中医治病的方法和规律性(这就是学中医最为重视的悟性)。这也是古人在没有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背景下,不得不采用的把生命科学的理论认识传承下去最有效的方法。东汉《汉书·艺文志》的作者,同样深刻的认识到寒热在致病、治病过程中的重要性:“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物质代谢同时伴有能量代谢,寒热理论就是巧妙的利用改变能量代谢为方法,相应的改变物质代谢,如同四季温度变化决定的物候变化一样,寒热(能量)是生命过程中决定全部生命活动的主导因素。改变寒热就能改变新陈代谢进程,同时也能改变包括免疫功能在内其他生理功能活动。
寒热引起生理异常的具体表现:怎样才能知道人体新陈代谢异常?脏腑功能异常?辨寒热异常就能确定。寒邪入里指自然界寒凉气候、寒性食物等引起的生理异常,如风寒袭表,引起的气血不通;热邪入里是指自然界温热气候和热性食物引起的生理异常,例如风热袭表,引起热灼津液成痰等病理过程。气血不通、气血不到就是寒;五脏六腑功能衰弱就是寒,五脏六腑功能亢奋就是热,心率变慢是寒,心跳变快是热,小便清长是寒,小便黄浊是热,大便溏泻多属于寒,大便秘结多属于热,耗血动血多属热,耗气灼津是热,《素问·举痛论》提出的十三种疼痛就是寒,病机十九条提出的九条火热病机属于热性病变等等,当然致病微生物侵犯人体,造成的生理寒变过程、热变过程也属于寒邪入里、热邪入里,而不是说致病微生物有寒热属性的区别。
《黄帝内经》确定的治疗大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看起来很简单,具体到临床,寒热代表了各种各样的生理功能的异常,例如表热、里热、半表半里热,卫分热、气分热、营分热、血分热、上焦热、中焦热、下焦热、心热、肺热、肝热、脾热、肾热、胆热、胃热、小肠热、大肠热、假寒真热、郁热、阴虚发热,上热下寒、表寒里热、寒热并见、热少寒多、往来寒热等等,对于不同的热型的治疗方法,也不是只有清热那么简单,例如麻黄汤用发汗法清热,大承气汤用泻下法清热,猪苓汤用利尿法清热,小柴胡汤用疏通三焦法清热,生脉散用养阴法清热,补中益气汤治劳倦内伤发热,白虎汤清气分热,犀角地黄汤清血分热……每一个方剂隐藏着中医大家的聪明智慧,但也必须掌握其适应症才能效如桴鼓,要有针对性的鉴别不同的热型导致的生理异常进行治疗,如热灼津液衍生成阴虚病,热则肉腐生成疡病,热入血分的耗血动血变成的温病,五脏热引起的痿病,热与湿结合引起的气机阻滞、气机失常等等。
人的生理病理是复杂的,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受恒温调节机制的作用,会产生很多假像,需要四诊合参,深入鉴别诊断。更重要的即使是普通疾病,也有寒热并见、上热下寒、外寒里热、寒少热多等复杂病理变化,对于像肿瘤、疫病等危重大病,寒热胶结,热显寒隐,寒显热隐的复杂病机常见,单纯的伤寒,单纯的伤热等简单寒热观念,都不能真实的反映临床实际,寒热胶结致癌论把寒化、热化同时并见的复杂病机变化,升华为理论认识,我们要戴上理论的有色眼镜,对临床中处于隐性的或寒或热病机,要有高度的敏锐性,有意识的用寒热胶结观点,处理临床复杂的疾病,克服单纯寒病机或单纯热病机的惯性思维,从寒中有热、热中有寒等矛盾对立中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有意识地选择寒热药性相反的中药巧妙配伍治疗肿瘤,常常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只用简单的中药寒热温凉的药性,通过改变新陈代谢、改变脏腑生理功能的方法为什么能治病?我只能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说明一下:用人工机械法孵化小鸡,你只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只需要满足母鸡孵化小鸡的温度、湿度,受精鸡蛋经过21天的孵化过程,活蹦乱跳的小鸡就育成了,如果中途温度、湿度异常变化,就可能育成残疾小鸡或者孵化失败。至于受精卵如何进行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等复杂过程,是基因控制下完成,不需要人工干预。用寒热为手段治疗疾病,也是类似的机制,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和免疫系统会自主完成全部自愈过程。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能量代谢正常会诱导各种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使疾病自愈。
寒性病变、热性病变的表现症状有很大的不同,寒性病变和热性病变的治疗大法也不相同,因此引起长期的寒热之争,从现代生命科学的角度看寒热有相同的现代生理学基础,也有相同的现代生物化学依据,寒温的本质就是能量代谢异常。也就是说寒温统一有坚实的现代生命科学依据。巧妙的利用寒温矛盾双方的转化关系,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就是说寒温统一理论有现代多学科依据,寒温之争成为过去式,寒温融会贯通,寒热并用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将是新常态。
现代病理学证明: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会提高13 %,维生素、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代谢加快,消耗增加,对物质代谢影响显著;发热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较大,可引起头昏、头痛、烦躁不安和失眠等;人体内部体温上升1℃,呼吸加深加快;心率每分钟平均增加18次;肠液、胆汁、胰液分泌减少,引起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肠内发酵腐败过程加强;泌尿系统的尿量减少,尿比重增加等,人体体温降低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则相反。也就是说人体的热性病变、寒性病变对神经、内分泌、循环、消化、呼吸、排泄、生殖、运动等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特别强调中药寒热就是依据上述规律逆转生理异常的。寒热致病、寒热治病有中医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药性学、生态学(物候学)、五运六气学,现代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依据。虽然现代生理学、病理学已经认识到寒热对新陈代谢及其各种生理功能的影响,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者也发现寒热的治疗作用,中医临床医生也重视寒热,但是受西医致病微生物致病观念的影响,并没有把“寒热”作为改变新陈代谢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独立提出来,作为独立的致病、治病因素来看待,没有提高到病因学、辨证学、药性学、治疗学等理论高度进行深入研究,没有明确提出寒热就是治疗疾病的方法论(有效方法之一)。客观上限制对寒热致病、用寒热治病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寒热理论是能量医学的代名词,用改变寒热的方法,是逆转新陈代谢异常及其各种生理功能异常的巧妙法门,寒热致病、寒热治病的微观依据是蛋白质、蛋白酶有热活性、热变性,生命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随着寒热变化而发生变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化学反应过程也会随着寒热变化而变化,改变寒热就是中医治病方法之一。
回想《神农本草经》成书时代,已经明确提出中药寒热温凉四性及治疗作用;《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已经明确提出寒热的治疗大法;张仲景时代已经熟练运用寒热辨证,运用寒热药性治病,后世的叶天士、吴塘等温病学家又发展了寒热辨证,现代生理学、病理学、中药药理学经实验研究,已经深刻认识寒热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生理、病理的广泛而深入有规律性的影响,而且对寒热的化学成分等物质基础及生理功能影响有深刻认识,王永炎院士、肖小河教授等提出了寒热的热力学观,散寒就能抗癌、清热就是抗癌,为什么中医人还是疑惑不解,不能用寒热理论有意识的指导临床实践呢?关键就是没有理清寒热失常、能量代谢异常、免疫力低下、致病微生物泛滥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