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经典名方——三仁汤

三仁汤【组成】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众多,择几点阐述如下。

1.湿邪困阳头身重

湿邪困阻头部清阳之气,则头重头沉,患者自觉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此类患者似内伤肾虚证,不可予六味地黄丸、健脑补肾丸等治疗。笔者一般用三仁汤合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石菖蒲、郁金、栀子、连翘、灯心草、竹叶、丹皮、竹沥、木通、玉枢丹)治疗,六剂即可好转或痊愈。

湿邪困阻卫气导致卫气流通不畅,往往出现四肢肌肉沉重乏力,酸疼不适。此类患者似气虚证,但治疗不可单纯补气,需采取祛湿之法并佐以健脾,乏力状态很快好转。若病程较短,舌苔黄腻或白腻,更应采取祛湿之法,可用三仁汤合四妙丸(《成方便读》: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加减。

2.湿温发热似阴虚

临床上有许多发热患者,表现为午后发热。阴虚发热的患者在这个时间段也较多,故吴鞠通说“状若阴虚”。湿热病发热也可伴有手足心热或出汗等,如果不细心辨证,很容易误诊为阴虚证。湿热郁蒸发热或阴虚发热,病理表现为一个“水多”、一个“水少”,一实一虚,临证察舌象辨知。发热而舌苔腻者,为湿热;发热而少苔、无苔者,为阴虚。

湿温发热误作阴虚治疗的案例,笔者临床诊治较多。曾治某30余岁的女性,反复发热10年余,自述其他医生用滋阴法治疗,历年所用鳖甲数十斤,仍未愈。来诊时,舌苔腻,显然有湿邪而非阴虚,此证非滋阴潜阳的鳖甲所能治。

3.脘痞不饥类伤食

湿热、伤食阻中皆可见胃脘痞满、纳呆等,但治法不同。湿热阻中,中焦气机不畅,用三仁汤宣畅气机,运用治湿四法,湿祛阳气通,则脘痞可消。伤食为饮食不节,致食积停于中焦,气机不畅,宜用消食化积,严重者可用苦寒通下,如大黄等。若湿热阻中采取苦寒攻下,则会损伤脾阳,致痞满更甚,重者则洞泄不止。

笔者诊治一中年男性,是位私企老板,平日饮酒较多,舌苔腻,时常脘腹胀满,他院消化科专家辨为伤食积滞证,多次予以苦寒攻下的大黄治疗,时轻时重,未能痊愈。笔者按湿热阻中,先用三仁汤合半夏泻心汤调理中焦气机,祛湿清热,后用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胃而愈。湿热与伤食的临证辨别要点为:湿热苔腻,伤食苔厚;湿热脉濡或濡数,伤食脉滑;湿热病程较长,伤食病程较短;湿热病因隐匿,伤食病因明确。

4.三仁汤治湿四法

(1)宣湿法—杏仁:临证也可选麻黄、桔梗、薄荷、牛蒡子、荆芥等。

(2)化湿法—白蔻仁:临证也可选藿香、砂仁、佩兰等。

(3)燥湿法—半夏、厚朴:临证也可选草果、菖蒲、槟榔、苍术、白术等。

(4)利湿法—薏苡仁、滑石、通草:临证也可选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等。

另外,湿热之邪后期伤阳,致脾肾阳气或心阳虚衰,不能温化水饮,也可出现水湿停留,此时治疗宜采取温湿法,如附子、桂枝、生姜等。《伤寒论》中的治水三方,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为代表方。

5.杏仁的临床意义

吴氏治温病喜用杏仁,《温病条辨》用杏仁的二十余方。杏仁治疗湿热病有“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之功,治疗温热类温病有“气化则热散”之效。既用于温热性疾病,也用于湿热性疾病。

杏仁味苦,微温,有小毒。主要归肺经,作用是轻宣上焦,开达肺气。肺气宣降有司,可使内外、上下之气得以畅通,从而使湿邪从外、从下而解。吴氏不仅止咳平喘用,其他多种病证,如肢体痹、膀胱痹、肠痹、胃痞、癥瘕等也用。杏仁既宣又降,完全符合肺宣降的功能特点,故为肺系要药。凡肺疾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

【医案选录】

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案

某男,30岁,中国山东人,在菲律宾工作,因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个月余,于2020年10月23日邀我远程诊治。微信舌象示:舌质淡,苔薄白,中稍有裂纹,自觉鼻塞,咽部轻微不适,余无其他症状,纳可,二便调。服用抗病毒西药法维拉韦片2个月,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仍未转阴。

处方:杏仁9g,桔梗15g,砂仁6g(后下),半夏9g,白术15g,薏苡仁20g,茯苓15g,金银花15g,连翘10g,贯众12g,黄芪20g,莲子肉15g,怀山药15g,芦根15g,黄精15g,炙甘草5g,僵蚕10g,蝉蜕9g。6剂,水煎服。凉水浸泡40分钟,每剂煎煮2次,每次沸腾后15~20分钟,两次共煎400ml,每日分2~3次服。

6剂服完,复查核酸阳性转阴,患者及国内家属非常高兴,盛赞中医药对疫病的疗效。

按语:中医认为新冠肺炎的病毒特性与湿邪相关,故对本患者处以祛湿方三仁汤加减。该案运用了治湿四法:杏仁、桔梗宣湿;砂仁化湿;半夏、白术燥湿;薏苡仁、茯苓利湿。湿中蕴热,湿中蕴毒,故用金银花、连翘、贯众清热解毒,其中贯众对新冠病毒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病毒阳性持续两个月余,说明人体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外出,故用黄芪补气固卫;莲子肉、怀山药健脾,以治湿之源。舌有裂纹,有阴伤之势,故加芦根清热养阴。芦根为古今治疫要药,清代朱增籍《疫证治例》谓:“芦根,甘寒,益胃清热,……吾以是物居污泥中而洁白如雪,中虚多节,又似肺管,以色以象,直入肺胃,解沴毒而不伤正气,故为肺胃要药。”黄精益气养阴。僵蚕、蝉蜕调气机,利咽喉,为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治瘟疫十五方必用药对,笔者用于各种发热及咽喉病有良好效果。全方基于温病理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药得当,故转阴较快。​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