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降气中药配伍法

行气与降气,中医的两大治法,各有其独特之处。行气,旨在疏通气机,使气行流畅,避免气滞作痛;而降气,则着重于平息逆乱之气,使上逆之气降下归位。这两者在中医的用药配伍中,都属于“理气”的范畴。在临床实践中,行气与降气的运用,各有其主治的病症,但有时也需要相互配合,协同作用,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分割开来。

对于肝气郁滞、胃失和降的情况,常常表现为胸脘痞闷、胁肋作胀、嗳气作恶等症状。此时,我们需要理气解郁、舒肝和胃。例如,川芎与香附的配伍,佛手与白蒺藜的搭配,枇杷叶与橘叶的联用,郁金与贝母的结合,柴胡与薄荷、柴胡与白芍的配对,苏梗与厚朴花的配伍等,都是常用的理气解郁、舒肝和胃的药物。同时,为了加强药效,还可以加入一些姜半夏、橘皮、茯苓、神曲、砂仁、谷芽、麦芽等药物。

对于肺气郁滞的情况,如咳嗽胸闷、咯痰不爽、咳引胸痛等症状,我们需要理气宣肺、化痰止咳。例如,荆芥与前胡、桔梗与枳壳的配对,姜半夏与橘皮的搭配,前胡与佛耳草、苏梗与杏仁、杏仁与贝母的联用、蒌皮与法半夏的配伍等,都是常用的理气宣肺、化痰止咳的药物。

而对于气滞于厥阴的情况,如少腹作胀、疝气作痛、二便不畅等症状,妇女则可能出现经前乳胀、乳房结核、痛经、月经不调等情况。此时,我们需要疏泄厥阴、理气调经。例如,青皮与木香、香附与乌药、川楝子与延胡的配对,荔枝核与橘核、荔枝核与香附、川楝子与小茴香的搭配等,都是常用的疏泄厥阴、理气调经的药物。

对于降气药物的配伍,在中医中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当七情气逆,尤其是肝气上逆,冲胸犯肺,发作较剧时,患者会感到胸膈闷胀,上气喘急,欲嗳不得,卧不安席,甚至出现烦闷不食等症状。此时,“轻可去实”的方法已不适用,必须采取更为果断的措施。破气降逆成为首要之选,药物如槟榔、木香、乌药、沉香等都是常用的破气降逆药材。



名医叶天士善于运用降香汁、香附汁、郁金汁、枳壳汁等调和药物,以兼顾正气。他常用的配伍方法有四磨饮、五磨饮等。当胃气上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胃不欲纳、谷入作胀、泛泛欲吐等症状。此时治疗需以和胃降逆为主,药物如半夏与生姜、橘皮与竹茹、砂仁与檀香等都是常用的和胃降逆药材。常用的配伍方法有二陈汤、橘皮竹茹汤、旋覆代赭汤等。

对于呃逆症状的胃气上逆,除了以上和胃降逆之药,尤其是半夏、生姜、橘皮、竹茹等,丁香、柿蒂等也是常用的主药,主要用于降逆止呃。当肺气上逆时,患者可能出现气喘咳嗽、痰多气逆、胸膺痞闷、咽痒气塞、喉中有痰鸣音等症状。此时治疗需以降逆平喘为主,药物如射干与麻黄、麻黄与杏仁等都是常用的降逆平喘药材。常用的配伍方法有三拗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等。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进行药物的配伍和调整。

此外,缪仲淳的吐血三要法深得中医精髓,其中“宜降气,不宜降火”的论断更是精妙绝伦。缪仲淳认为,“气有余即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这句话深刻阐述了气与火、气与血之间的关系,让人对降气的治疗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为了实践这一理论,缪仲淳提倡使用韭汁、降香、苏子等具有下气作用的中药。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降气,从而达到降火的目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平衡体内的气和血,缪仲淳还建议配以白芍、炙甘草等药物来制肝。

不仅如此,缪仲淳的治疗方法还涉及到了清肺、养脾、养心等多个方面。他认为枇杷叶、麦冬、薄荷叶、橘红、贝母等中药具有清肺的作用,苡仁、山药可以养脾,而枣仁、茯神则有益于养心。这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充分展示了缪仲淳对降气法的运用之妙,以及他对于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深厚造诣。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