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镇摄纳中药配伍法
重镇摄纳这种药物配伍,属于中医“十剂”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利用重镇药物来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以达到安神、纳气、固涩等作用。这种药物配伍亦被称为“重可去怯,涩可固脱”之剂,意味着它能够治疗因风、火、痰、气上逆而引起的各种疾病,以及滑脱、崩带等症状。
在具体运用中,重镇摄纳的配伍可以起到多种作用。它可以镇肝熄风,对于因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引起的头晕、目眩、中风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它还可以镇心安神,对于心悸、失眠、烦躁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此外,重镇摄纳还有重镇降胃、重镇纳气、固涩止遗、止汗、涩肠止泻、固崩止带等多种应用。
在中医理论中,镇肝熄风是一种常见的药物配伍方式,主要用于治疗肝火生风、风火上逆等证。当患者出现头痛耳鸣、目眩、头脑发热发胀、心烦不宁、面热如醉、舌赤、脉弦长等症状时,即可采用此种药物配伍。具体用药时,常选择龙骨、代赭石与牡蛎、龟板等药物,以重镇逆气,潜降阳亢,从而抑制风火的上升之势。对于病情严重,风火交织,有中风之虞的患者,除了镇逆药物外,还需配伍泻火药,如石决明、玳瑁、羚羊角、犀角等,以平肝泻火。若患者阴亏阳亢,虚火旺盛,则需配合凉肝滋肾的药物,如淮牛膝、生白芍、玄参、天冬、熟地、萸肉等,以标本兼治。代表方剂有镇肝熄风汤。
另一方面,镇心安神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治疗邪气凌心、心神不宁等症状。对于惊狂、心悸、失眠、健忘等病症,中医常采用龙骨与龙齿、牡蛎、龟板、磁石、朱砂等药物,以镇惊安神。根据病情需要,还会配伍养血、滋阴、益气等药物。临床常用的方剂有枕中丹、磁朱丸、珍珠母丸、朱砂安神丸等。
此外,重镇降胃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治疗吐逆反胃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黄土和代赭石等。黄土具有温中降逆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气虚寒导致的呕逆吐食。代赭石与旋覆花合用,可治疗胃虚呕逆、反胃吐涎沫等症。重镇纳气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肾虚不能纳气之证。患者常常出现喘咳气逆、端坐呼吸、不能平卧等症状,甚至在卧时胸脘噎塞、额汗淋漓、痰鸣漉漉、下肢不温等。对于这种情况,中医常采用重镇纳气的药物配伍,以温肾纳气。
常用的药物有紫石英、磁石、黑锡、硫黄、龙骨、青盐等,这些药物都有温肾纳气的功效。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如紫石英与坎炁、熟地与补骨脂、山药与龙骨等都能起到温肾纳气的作用。黑锡与硫黄则能温阳镇摄,对于阳痿无子、宫寒不育等证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这些药物中有些还能壮阳暖宫,如紫石英、阳起石、硫黄、龙骨、牡蛎等,可以配伍补肾添精、调补冲任等药物使用。在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有黑锡丹、六味丸或肾气丸加磁石、青盐等,这些方剂都具有温肾纳气的功效,对于治疗肾虚失藏、不能纳气之证有很好的疗效。
重镇固涩药在固涩止遗、止汗方面也有着显著效果。对于肾气亏虚所致的遗精、滑精、肾虚白浊等症状,以及气虚、阴虚的自汗、盗汗等问题,这些药物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常用药品如龙骨、牡蛎等,都是治疗这些症状的良药。在临床应用中,常将这类药物与补肾固精药配伍,如固精丸、桑螵散等方剂,以增强疗效。而对于气虚或阴虚的自汗、盗汗等症状,则需配伍益气或养阴药,如牡蛎散等方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重镇固涩药在涩肠止泻方面也有着广泛应用。对于下焦阳虚、肛肠虚寒冷滑、久泻久痢等症状,这些药物能够起到温中、温肾补涩的作用。常用药品如赤石脂、禹余粮等,都是治疗这些症状的良药。在具体运用中,常将这类药物与温中、温肾补涩之药配伍,如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等方剂,以增强疗效。
重镇固涩药在固崩止带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冲任虚寒、血崩、漏下等症状,以及带脉不固、脾气下陷的白带等问题,这些药物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常用药品如代赭石、赤石脂、禹余粮、龙骨、牡蛎等,都是治疗这些症状的良药。在临床应用中,对于前者症状常配伍调补冲任血气之药,如龙骨散等方剂;而对于后者症状则需配伍固摄带脉、补气健脾之药,如固冲汤等方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崩漏带下有属于气陷湿胜者,治疗时应采用李东垣的升阳方法;亦有属于湿热下迫者,治疗时应采用傅青主的清经、清海、易黄等方剂,这些都不在此论述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