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腧穴配方应注意的问题
针灸临床虽用一个腧穴配方,但由于针灸的补泻,施术的先后,腧穴的加 减,针刺的浅深,针刺的留针等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这是配方 时应注意的问题。
1.选穴配方与补泻手法:针灸的治疗效果,除了腧穴的选择之外,与施针的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针灸治疗中,补与泻是基本法则,其操作方法和作用截然不同。如果处方中没有明确注明补泻手法,那么治疗效果将无法达到预期。
《灵枢·终始》中指出:“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这段话告诉我们,针灸的补泻手法能够调整气血,使五脏六腑之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同时,《灵枢·终始》也强调了补泻手法的先后次序,即“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因此,在针灸处方中,医生必须注明每个穴位是采用补法还是泻法,以及补泻的先后次序。以合谷与复溜为例,如果采用补复溜泻合谷的方法,可以起到止汗的作用;而补合谷泻复溜则可以发汗。再比如三阴交与合谷的组合,补合谷泻三阴交可以行气活血、通经化瘀,对于血滞经闭的治疗效果显著;然而,对于孕妇来说,这种组合可能会引起堕胎,因此被列为禁忌。反之,若泻合谷补三阴交,则有理气养血固经之效,能治疗月经过多或崩漏等疾患。
2.选穴次序与针刺先后:针灸的先后顺序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灵枢·五色》中就有记载:“病先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疾病先出现在体内,应该先治疗阴经,然后再治疗阳经,反之则病情加重。如果疾病生于阳经,则应该先治疗在外的病痛,再治疗在内的病痛,反之则病情加重。
另外,《灵枢·周痹》中也提到:“痛从上下者,先剌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疼痛从上至下传导,应该先刺下部的穴位来缓解疼痛,然后再刺上部的穴位来彻底治愈疼痛。如果疼痛从下至上传导,则应该先刺上部的穴位来缓解疼痛,然后再刺下部的穴位来彻底治愈疼痛。
一般来说,针灸施术的顺序是先上后下,先阴后阳。例如在治疗急性胃痛时,一般应该按照内关、中脘、足三里的顺序进行针刺。但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根据病情来决定先后顺序。例如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应该按照阳陵泉、地仓及面部的起跳动的顺序针刺,否则可能有害无益。
3.选穴主次与处方关系:一个针灸处方中,必不可少的是主穴和配穴的搭配。主穴,是直接作用于疾病治疗的穴位,每次治疗都必须使用。它如同战场上的先锋,直捣病所,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而配穴,则是根据症状的需要进行加减,或者是为了更好地配合主穴发挥作用而设。配穴的存在,使得治疗更为灵活,更能适应病情的变化。
在处方中,主穴的位置是固定的,它是治疗的核心。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配穴则会相应地进行增减。例如,曲池穴作为主穴,在治疗上肢痿证和痹证时,它可以与肩髃穴配合使用,通经活络,使气血得以流畅。而当曲池穴配以大椎穴时,则可以利用阳经治阳经的方法,达到清热的效果。再如配以血海穴,则可以清除血分之热,对于治疗瘾疹等皮肤病有显著疗效。
再来看合谷穴,它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这个穴位能升能降,能开能宣,具有治气分的能力,是治疗气分疾病的重要穴位。如果与曲池穴相配,两者同属阳明经,便能发挥出清热散风、活血解肌等作用,成为治疗上焦病的妙方。而与三阴交相配,则可以调理气机,治疗妇科疾病。如果配合太冲穴,其搜风理痹、行瘀通经、开窍醒神的效果更是显著,因此被称为“四关”。此外,配以复溜穴,则可以解表、固表、止汗、发汗,调和营卫,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值得一提的是,腧穴在不同的机体状态下,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例如,足三里配阳陵泉,不仅可以治疗下肢痹证和痿证,还能缓解肝胃不和所导致的腹痛。这种搭配方法充分体现了针灸治疗的灵活性和个体化特点。
4.针刺深浅与处方关系:针刺的深浅对于处方的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同一处方,由于针刺深浅的不同,其疗效可能会有显著差异。正如《灵枢·卫气失常》所言:“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名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这表明疾病的深浅变化无穷,而针刺深浅则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灵枢·官针》也指出:“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疾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这意味着在施针时,必须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灵活选择针刺的深浅。浅刺适用于轻浅的疾病,而深刺则适用于深层的疾病。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季节的影响。《灵枢·终始》中提到:“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这说明在不同的季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状况有所不同,针刺的深浅也应该随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