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伏暑宜拨动气机疏通血络
伏暑为病,至深秋而发,此病初现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此病在未降霜时发病较轻,霜降后病情加重,尤其在冬至之后更为严重。甚至有些患者,伏暑之气一直潜伏至来年春季才发作。这是因为秋季暑热过重,冬令气温仍高,收藏之气无法正常行使,中气因过度泄散而受损,邪热因中气虚弱而潜伏。此病病程绵延,难以治愈,比《临证指南》所述更为严重。治疗此病的方法非常困难,单靠人参、黄芪等补药无法托邪外出,芩连等寒药也无法清除热邪。唯有借助轻清灵通的药物,慢慢地调理气机,疏通血络,才是妥善的治疗方法。若稍有迟钝或过猛,就可能导致火闭或气脱的严重后果。
用药之难,在于掌握平衡。汗不易出,需谨慎发表,以防过清伤正;肢冷呕恶,需温中散寒,以调和脾胃;便溏泻泄,需健脾止泻,以固后天之本;唇齿燥裂,需滋阴润燥,以养血生津。此用药之微妙,非精研医理者难以领悟。
疾病之变化,亦令人捉摸不定。疹斑之发,或先后有序,或并发而出,需细心观察,辨明病因。黑便红便之变,或先见黑酱,后见红酱,终见淡黄粪,此热势消退之征兆,需明辨是非,方可把握病机。如王孟英所言,疾病变化如剥蕉抽茧,层出不穷,需精心体会,方可掌握其精髓。
临证之时,需审慎处方。常用鲜水芦根、白茅根、人参叶、益元散、大豆卷、鲜淡竹叶等药,以疏调气机、活血化瘀。对症下药,如宣肺气用蝉衣、瓜蒌皮,开胃用无花果,平肝熄风用钩藤、桑叶、白菊等。同时,需合乎轻灵方义,兼顾药物之性味与归经,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