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慢性病要病人耐心勿躁
在医学领域中,我曾遇到过许多病人,他们因为急于求成,不肯耐心等待,往往选择乱投药物,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快速治愈疾病。然而,这样做反而会使病症加重。《黄帝内经》中曾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句话对于治疗神经性疾病、肝炎、胃病等疾病尤为重要。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保持内心的平静,让内脏器官处于安静状态,避免肝火妄动,使精神内守,保持安宁。只有这样,患者的饮食才会恢复滋味,夜晚也能安然入睡,从而逐步恢复健康。
对于那些阴虚火炽导致的遗精、肝阳上升引起的头晕和头痛等病症,也需要患者保持内心的平静,避免急躁。只有这样,这些病症才能逐渐得到缓解。对于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的病症,患者更不能心急求速效。只有听其自然,保持耐心,才有可能逐渐康复。若患者急于求成,试图通过服药或纵欲等方式迅速恢复健康,往往会因为精髓不足而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不仅难以恢复健康,还可能因为过度纵欲而导致早泄加剧。即使患者能够成功怀孕,也不能保证胎儿的健康和安宁。因此,耐心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虚弱体患者的治疗总则,要求医者必须辨明患者所患新病的原因,分清是内伤还是外感。同时,还需探究所患旧病与新病之间的关系,要设法将新感邪气驱逐出体内,避免其内留,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元气,避免表散耗伤正气。古人所讲的“和解治法”,正是强调驱邪固本、表里兼顾的全面治疗。
在治疗虚体患者时,必须将保元气和逐邪外出作为首要任务。此外,用药时也需格外谨慎,以免败胃、伤脾作泻或呆补。用药的原则是既要疏通气机,又要避免耗气、伤液。轻可去实的治疗方针有助于拨动气机,同时也有助于患者保持精神安定,夜能安眠。在治疗过程中,医者应保持冷静,不急于求成,以缓和的方式图治,这样才有助于虚损弱体自然病愈转强。
对于久病患者,由于其病情已经复杂混乱,治疗应从调和脾胃入手。然而,具体治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包括“健脾阳”和“和胃阴”两种不同治法。同时,医者还需仔细检查患者从前的起病原因以及所服药物对气液的损伤程度。根据伤气或伤液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久病不愈、胃纳无味的患者,可尝试采用其所喜欢的食物进行诱食。在治疗久病患者时,应以扶元保胃气为主,同时要尽量少用毒性药物。对于伤于情志的病症,必须采用缓治的方法,用轻剂芳香药进行调理。
在面对长期疾病的情况下,人体的脏腑气血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辨别体质的阴阳属性,采用阳虚治脾、阴虚治胃的方法,使中气充足、胃纳强健。这样一来,各种疾病自然会逐渐好转。
如果我们不重视脾胃的调理,只是一味地针对每种疾病使用不同的药物,胡乱投药,那么疾病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脾胃也会因此受损,甚至导致无法治愈的情况发生。李杲和叶桂两位医家,虽然治疗理念有所不同,但都注重调理脾胃。李杲以脾为重,而叶桂则强调调胃为先。他们的治疗方法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遵循这个原则,许多疾病都能得到治愈。
例如,对于一些出现泄泻、遗精、头晕、失眠等症状的病人,或者肝炎导致的胁痛等问题,这些都是上下交病的状况,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调理。我们可以采用参苓白术散这个方子进行治疗。这个方子主要由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淮山药、白扁豆、苡仁、莲子、陈皮、砂仁、桔梗等中药组成,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主要针对中焦问题进行调理。
这就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理念,以整体为主,注重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