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头痛经验

头痛是中医的疾病名称,也是一种症状。凡前额、两太阳穴、两颊部、后枕、巅顶各部的疼痛,统称头痛。

临床上,辨治头痛,首先要区分是外感头痛还是内伤头痛。一般来说,外感疾病属时病、热病(某些传染病)的头痛,必伴有一系列时病症状,如畏寒身热、头痛因病而新作等…而且外感头痛还有风、寒、湿、暑、热的不同。内伤头痛则疼痛反复发作,或轻或重,并有虚、实的区别,如血虚、气虚、肝虚、肾虚等虚证见症,痰浊、瘀血等实证见症。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切脉对于头痛病的证型判断很有好处。头痛的脉象以浮脉见多,如由于风邪引发的头痛,常见的脉象为浮弦脉;由于热邪引发的头痛,常见的脉象为浮洪脉;由于痰阻引发的头痛,常见的脉象为浮滑脉;如头痛所见的脉象为短涩脉,大都是因为内伤虚证,一般都非常顽固难愈。

外感风热头痛

陈某,男,时年43岁,1978年4月14日初诊。感受风邪,头痛不已,牵及目眶,右侧为甚,身热声浊,脉浮弦而洪,苔微黄。治宜疏风清热,平肝蠲痛。

处方:桑叶9克,菊花9克,黄芩9克,薄荷6克,连翘12克,夏枯草9克,白芷9克,藁本6克。4剂。服药后,身热除,头痛亦愈。

按:此为外感头痛之属风热者,故以祛风散热解痛为主。桑、菊、薄荷散上焦之风热,以利头目,黄芩除中上焦之火邪,连翘解热清气分,夏枯草散结热,白芷通窍发散,藁本上达巅顶。常用此方治疗属于内热的偏正头痛,甚为应手。

厥阴头痛

秦某,女,时年38岁,1981年2月18日初诊。食后干呕,口干,心下痞满,脘腹痛。头痛甚剧,及于巅顶,作则四肢凉,面微赤,舌质淡苔白滑,脉细。治宜温中益虚,降逆止痛。

处方:吴茱萸9克,党参9克,川芎15克,藁本9克,女贞子9克,白芷9克,石楠叶12克,生姜9克,大枣9克。3剂。服药后头痛减其大半,干呕痞满亦解。再服3剂痊愈。

按:此例出现脘有虚寒,心下痞满之象,而肢凉、面赤、口干,有寒热错杂之状,邪气上犯至颠,闭阻于厥阴而痛不止。乃以《伤寒论》吴茱萸汤为主,配以芎芷贞石汤(川芎、白芷、女贞子、石楠叶)加藁本,故得效颇捷。

血虚头痛

唐某,女,时年38岁,1979年11月4日初诊。夙患崩漏,近又产中出血过多,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头痛颇甚,目眩时作,视力减退,大便干燥,时有微热,舌淡脉虚。治宜补气养血并润益之。

处方:黄芪20克,酒炒当归9克,川芎12克,女贞子15克,白芷9克,炒谷芽15克,桑麻丸12克(分2次吞服)。7剂。服后头痛微热见轻,大便较润。又续服半个月,头痛目眩痊愈,乏倦好转。

按:本例为素有崩漏又产时大出血,所见症状均是气虚血少,肝肾不足,脏腑虚燥表现。血脱者,益其气,气能生血,故以当归补血汤为主,加芎芷贞石汤中3味以解痛,并以桑麻丸补益肝肾,清头目,润脏腑。

治疗头痛的芎芷贞石汤,有解表、祛风、止痛、行气、活血、滋阴、养肝、强筋的功用,对于外感、内伤各种头痛,辨证施治中适当加减配合,颇见效用(此汤4味药均用常用量,其中川芎在9~18克,视情而斟酌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