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胃痛经验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脘痛”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消化道症状。
现代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按中医胃痛进行辨证论治。
胃痛论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肝胃不和
临床上此证型最常见,可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情志刺激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苔薄白,脉沉弦。治法:疏肝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川芎10g,香附10g,陈皮6g,郁金10g,三棱10g,焦山楂15g,延胡索10g,丹参15g,麦芽12g,甘草3g。此方为临床常用方,只要辨证准确加减得当,疗效确切。如气滞较重者可加郁金、降香、佛手;疼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加大延胡索、三棱用量;呕恶者可加沉香、旋覆花等。其他如偏寒、偏热、夹食、夹痰等随证,加一二味药即可。
脾胃虚弱,阴阳两亏
胃痛日久,纳运失司,脾胃未有不虚者,临床所见,虚实夹杂,阴阳两虚尤多,只不过偏虚、偏实、偏阴虚、偏阳虚不同而已。脾胃气虚为主者,常有胃痛绵绵伴纳差、疲乏无力、脉弱舌淡等;偏阴虚者胃痛以下午及夜间较重,其痛隐隐,伴口干咽燥、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偏阳虚者有胃痛喜温喜揉按、泛吐清水、空腹痛甚、得食稍减、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而润、脉迟缓等;阴阳两虚者,则兼见阴虚阳虚症状。
治法:健脾益气,助阳养阴。
方药:偏脾胃气虚者,一般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2g,炒白术12g,茯苓10g,甘草3g,半夏6g,陈皮6g,香附10g,砂仁8g。
偏阴虚者,一般用一贯煎加减:生地黄12g,麦冬12g,川楝子8g,沙参10g,枸杞子10g,当归10g,香附10g,丹参12g,佛手10g,甘草3g。
偏阳虚者,可用黄芪建中汤化裁:炙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5g,高良姜6g,甘草3g,大枣10g,吴茱萸4g,黄连5g。
阴阳两虚者,用强胃汤加减:香附10g,砂仁6g,陈皮10g,党参12g,白术12g,半夏8g,白芍12g,山楂15g,石斛10g,丹参15g,三棱10g,甘草5g。
瘀阻胃络
胃痛日久,久痛入络,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及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或怒张而色紫,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15g,檀香(后下)4g,砂仁8g,蒲黄(包煎)10g,五灵脂(包煎)10g,三棱10g,三七(冲)3g,甘草3g。若痛兼胀,要辨虚胀实胀,虚胀加白术、白蔻、陈皮、苏梗;实胀加青皮、木香、枳实;瘀阻重者,加延胡索、赤芍,重用三棱、三七等;痰瘀交阻加半夏、陈皮、郁金等;兼便结者加少量川大黄,化瘀止痛而导滞。此证血瘀为主,但兼证甚杂,不可一味化瘀而留耗血伤血之弊。
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胃痛之证,寒热错杂者尤其多见。常见症状为既有口苦、舌红、苔黄、喜冷饮,或泛酸等热证表现;又有便溏、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肢冷、脉数而虚等寒证表现。以上症状不一定全俱,有一二症状寒热矛盾即可考虑为寒热错杂证。升降失常者既有呕恶、纳差、脘胀等表现,又有便溏、下坠等症状。
治法:辛开苦降,升清泄浊。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半夏10g,黄连6g,黄芩8g,干姜6g,人参8g,甘草3g,吴茱萸5g。半夏泻心汤本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现用治胃痛属寒热错杂,大法可依,但热不重者可去黄芩,人参改作太子参较好,大枣可不用。
方中关键是黄连配干姜,要处理好二者的比例,一般可等量同用,热重者黄连剂量大于干姜,寒重者干姜剂量大于黄连。呕恶者加吴茱萸;泛酸者加煅瓦楞子;有郁热者加竹茹;苔腻者加草果仁、白蔻仁、砂仁、焦三仙等;阴亏者加玉竹、沙参;气滞者加枳壳、佛手;欲升清者可加葛根、苏叶、藿香;胃痛者加丹参、延胡索、川楝子等。并随着寒热的变化适时变更寒热性质的药物。
毒瘀互结,络腐成痈
近代研究已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临床也发现部分顽固的胃痛治疗甚为棘手。其症状虽常表现为寒热错杂,如胃痛日久,舌红苔黄,食少纳差,或无食欲,身体消瘦,疲乏无力,精神不佳,但迭进各种辨证处方,常疗效不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中一部分病例属于此证。治法:健脾和胃,解毒化瘀。
方药:六君子汤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乳香、没药、丹参、三七、延胡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