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肩周炎经验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是由于肩部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中医认为,这种疾病属于“经筋病”的范畴,也有称之为“肩痹”、“五十肩”、“漏肩风”等。该病通常在中年或老年时期发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疼痛,尤其在夜间疼痛更加明显,有时还会出现活动受限或僵硬的情况。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肝肾功能的逐渐衰退、气血不足、经脉失养等问题,再加上肩部过度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容易导致肩关节经脉闭塞不通,气血凝滞,从而引发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症,也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近期,笔者运用火针治疗了一例肩痹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李某,女,68岁,于2023年9月2日初诊。主诉: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3个月,加重5天。患者在3个月前因受凉出现右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尤甚。近5天症状加重,自行口服塞来昔布及贴敷膏药,但疼痛无缓解。

刻下:右肩疼痛并向颈部放射,遇寒加重,右肩多处压痛,外展、外旋、后伸活动受限,喜暖喜按,胃纳可,二便调,夜寐差。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寒凝经脉)。治疗原则为温经散寒、通经活络。

在选穴方面,主要选取了阿是穴(右肩部可触及的筋结点或条索状结节)3~4个,以及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等。在操作方面,常规消毒后选用钨锰合金钢火针(0.5×40mm),将针尖烧红后快速准确地垂直刺入穴位,然后立即将针拔出,针刺深度为2~3mm。治疗频率为每3~4日一次。

经过7次的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夜间疼痛减轻,活动范围也有所增大。随访2个月未发现复发情况。该病例的成功治疗表明火针在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和优势。

肩痹,这一中医领域中的“经筋病”,治疗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详尽的记载。《灵枢·经筋第十三》指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而《素问·调经论》也提到:“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由此可见,运用针刺治疗肩痹等经筋病时,需遵循三点要求。

首先,医者需采用燔针,即火针。火针疗法兼具针刺的机械性刺激和热能效应。现代研究认为,火针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和粘连软化,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解除肌肉痉挛,以达到镇痛的目的。

其次,以痛为腧,找准痛点。特别是关键痛点,这些痛点通常是可触及的筋结点或条索状结节。这就要求医者在诊疗时需仔细循筋揣穴,确保治疗精准无误。

最后,医者需采用“劫刺”,即针刺后迅速出针,不留针。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解释:“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对于年迈体弱、气血不足的患者,由于卫气不充、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袭筋发病。此时,运用火针针刺阿是穴为主,配以肩三针(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诸穴合用,刺法得当,自然能迅速收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