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研究之聚类法
1、聚类法三步:辨阴阳总纲、辨病发何经、辨证用方。
2、辨阴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三阳为腑,腑多实证,三阴为脏,脏多虚证”,另外,火神派和温补学派拓展出了很多辨别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方法,大家可以另行学习。辨病发阴阳,更大的意义在于辨明虚证、实证。
3、辨病发何经之纳入法:1.六经为病脉证提纲。2.六经和脏腑的关系。3.经络及经络循行部位。4.标本中气。5.五运六气。编辑搜图
4、辨三阳病:1.辨脉:太阳脉浮、少阳脉弦、阳明脉大。2.辨证:太阳发热恶寒,少阳寒热往来,阳明但热不寒。5、辨三阴病:
1.“渴”是三阴证的一个特点:“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少阴病,自利而渴”;“厥阴之为病,消渴”(不管大便如何都渴)。
2.“冷”:“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四逆”,“厥阴病厥逆”。
3.注意:
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冷要排除四逆散证:四逆散在《伤寒论》少阴篇,但更适合少阳病。基本柴、枳、芍、草是疏肝的药。病机是肝气郁结,肝阳不达四末,气闭所致。6 、脉诊时过手,既过手背又过手心,手心有汗桂枝汤的汗出症——自汗,手背凉,就不是手足自温,从少阴或厥阴辨,考虑环境温度影响,可以摸脚或适当问诊“看会儿电视,脚冷不冷”?7、辨病发何经之排除法:不管三阴三阳都只有三条经,排除一条经就只剩下两条经,排除两条经只剩下一条经。注意两经、三经同病的合病情况。8、辨病发何经之抓独法:六经开阖,独取枢机:三阳独取少阳,三阴独取少阴。少阳从喉辨,外感病,但见咽喉痛,即在少阳;咽喉往上看表证,有鼻塞、头痛,在太阳;咽喉往下传到气管、支气管、肺泡,如果兼有里热的症状,病就到了阳明经。9、一个套路:咽喉肿痛:小柴胡汤;兼卡他症状根据寒热加荆芥防风或是银花连翘;病往里传到阳明,加竹叶石膏,挟湿加滑石甘草;还有不适用薄荷透一下。三阳合治。(何绍奇老师四合汤:四合汤用荆芥、防风、银花、连翘,这是在太阳,一个是伤寒、一个是温病,两个的药物都用了;用柴胡、黄芩,这是在少阳,这就三合了;用竹叶、石膏,这是在阳明。)
聚类法
可归纳为三大步骤:第一步辨阴阳总纲,即病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先确定病在阴经、还是阳经,大方向就出来了,因为阳经和阴经的区别非常大。第二步辨病发何经。如果把病发于阴、发于阳辨出来了,辨病发何经就相对简单了。因为阳经只有三条经,阴经也只有三条经,这样就由辨六经变成了辨三经。第三步辨证用方。辨证用方就简单了,为什么简单了呢?因为三阳经主证在经在腑,三阴经主证寒化热化。所以第一步辨阴阳;第二步辨病,病发于阳辨三阳,病发于阴辨三阴;第三步辨证,三阳辨在经在腑,三阴辨寒化热化。
抓独法
抓独法是六经开阖,独取枢机,三阳独取少阳,三阴独取少阴。抓取法是很独特的,也很容易把病定在何经。三阳独取少阳,是我根据段光周老师的经验总结的。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我们如果辨病在三阳的哪条经有困难的话,首先辨在不在少阳经。因为少阳经的上面是太阳经,下面是阳明经。少阳经从哪里辨?从咽喉辨。《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针灸甲乙经》说:“夫胆者中精之府……咽为之使”。所以,外感病,但见咽喉痛,即在少阳;咽喉往上可辨有没有表证,如有口鼻部的卡他症状,鼻塞、头痛等,这就是太阳病;从咽喉往下传到气管、支气管,如果兼有里热的症状,病就到了阳明经。
辨三阳为病的关键就是咽喉,从鼻,咽,气管,支气管一直到肺,是一脉贯通的。咽喉往上就是鼻塞、流涕等卡他症状,这是太阳病;往下传到气管,支气管、肺泡里面的炎症就是阳明病。为什么这么说?从西医上讲,外感疾病如果没有咽喉肿痛,仅仅是鼻咽部的卡他症状,这只是病毒感染,可以用解热镇痛药,通常不需要服用抗菌药物。如果伴有咽喉肿痛,出现发烧、白细胞升高等症状时,说明病人继发细菌感染,这个时候就是中医讲的病在少阳经。如病再往下传引起气管、支气管的炎症,它就更多的是入了阳明经。当然疾病未完全传入阳明的时候,可以存在少阳病的症状;同样疾病在少阳经时,也可以存在太阳病的症状。
这个时候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单治咽喉肿痛用小柴胡汤;如果兼有鼻部卡他症状就要根据寒热,加上太阳经的方药,如加荆芥、防风,或者再加银花、连翘;如果病往里传,到了阳明经,可以加竹叶、石膏,挟湿的加滑石、甘草;如果还有不舒服的症状可以用薄荷透一下。这么一来,就把三阳病都给治了,所以根据少阳经用药前后加减一下,治疗大部分不挟虚证、不挟湿证的感冒,都有很好的疗效。
温气上受,有顺传逆传,顺传就是传入阳明,逆传就是叶天士说的“逆传心包”。抓独少阳的时候,有一个很大好处就是可以知道是否逆传。当逆传时,一是对于风湿热、细菌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可使用清暑益气汤、葛根芩连汤等处方。二是对肾小球肾炎,可使用越婢汤等方治疗。这些疾病,都是由于咽部的细菌感染入血,导致了风湿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肾小球肾炎。还有病毒感染的病毒性心肌炎,也是通过咽部往里传。所以咽部是邪气潜伏之所,西医遇到这种情况,会要求切除扁桃体。我们通过独取少阳,既治外面的太阳,又治里面的阳明;既可治顺传阳明,又可治逆传“心包”。
当然,咽喉肿痛不只见于少阳病。《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指少阴、一阳指少阳。所以在《伤寒论·少阴病篇》中,有很多论述咽喉与少阴病的关系。从经络上讲,心手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足少阴肾之脉也“循咽喉”,所以说少阴病也有很多咽喉的症状。病传少阴,从哪里传?就从咽喉传。感染从咽喉进去,会得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肾小球肾炎,等等。实际上从《伤寒论》来讲,它是逆传少阴,温病学派讲是逆传心包,是逆传厥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对叶天士“逆传心包”的讲法,要打个问号,对与不对我不知道,我只打个问号。实际上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是病在少阴心和肾,是从少阳经的咽喉传进去的。是不是逆传少阴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
三阴经的枢机在哪里呢?在少阴,从少阴去抓独。怎样从少阴抓独?如果摸到手足不温的患者,一定是在少阴或厥阴,因为太阴是手足自温。如果首先把疾病定在少阴经,前面是太阴经,后面是厥阴经,治疗就会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一位胃病患者怕凉,不能吃冷东西,手足是温的,此属病在太阴,用理中丸就可以。如果手足不温,就要加附子,用附子理中丸从少阴去治。如果吃了附子理中丸,还不见效,摸他的脉弦细,就再加丁香、沉香之类走厥阴经的药,可用丁附理中丸。这就是根据少阴经来取独,前面的太阴病用干姜,后面的厥阴病用花椒,中间的少阴病用附子。看到这个特点了吗?所以太阴病用理中汤,少阴病用附子理中汤,厥阴病用丁附理中汤,也可以加吴茱萸、川椒之类的厥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