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中风
中风,古称“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发病之前,患者常会出现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精神疲乏以及情绪急躁等先兆症状。一旦中风发作,患者可能会突然昏倒,人事不省,或者虽然神志尚清,但却出现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这类疾病的患者多为中年以上人群,由于其发病急骤,症状变化多端,犹如风性善行数变,又如同石矢之中的,故得名中风。
在病因方面,中风的发生通常与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有关,这多因房室不节、劳累过度所致。此外,体质肥胖、饮食不节、湿盛生痰、痰郁化热等因素也会增加中风的风险。当遭遇忧思、恼怒、嗜酒等诱因时,可能导致经络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偏颇,气血逆乱,最终引发中风。
根据症状的不同,中风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类型。中经络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经络症状,病情相对较轻。而中脏腑则表现为肢体瘫痪、神昏、失语等脏腑症状,病情较为严重。若中经络症状反复发作,病情可能由轻转重,进而发展为中脏腑症状。相反,若中脏腑患者在救治后病情得到控制,症状由重转轻,亦可能遗留经络症状。
在治疗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对于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病及其后遗症,也可参照中风的辨证治疗方法进行施治。
〔辨证论治〕 体针 (一)中经络之病,缠绵于经络之间,虽病情相对较轻且缓,然而其症状亦不容忽视。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眼歪斜,舌蹇语涩,虽神志尚清,却已显露出气血不和,经络瘀阻之象。舌苔黄腻,脉多弦滑而数,皆是湿热内蕴,气血不畅的明证。
对于半身不遂之症,治则当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意在调和三阳之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上肢可选曲池、肩髃、合谷、外关等穴,下肢可选足三里、解溪、环跳、阳陵泉、昆仑等穴。这些穴位皆为三阳经之要穴,能调和气血,舒筋活络,有助于恢复患肢的运动功能。
若病程迁延日久,患肢往往发生广泛性的筋肉萎缩或强直拘挛。此时,可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分别选用手足三阳经的要穴,如上肢可加刺大椎、肩髎、阳池、后溪等穴;下肢加刺腰阳关、风市、悬钟等穴。对于关节强紧之处,可加刺相应穴位以舒筋活络,如肘部强紧加曲泽,腕部强紧加大陵,膝部强紧加曲泉,踝部强紧加太溪,手指强紧加八邪,足趾强紧加八风。此外,语言蹇涩者可加刺廉泉、通里以通利舌窍;肌肤不仁者可用皮肤针轻叩患部以调和气血,促进肌肤恢复知觉。
在治疗过程中,一般直刺,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灸双侧。初病宜泻,久病宜补。留针15~30分钟,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10次为一疗程,需持续治疗以观后效。
对于口眼歪斜之症,治则亦当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太阳经穴为主,意在调和阳明、太阳二经之气,疏通面部经络。口㖞可选地仓、颊车、合谷、内庭等穴;眼斜可选阳白、攒竹、承泣、昆仑、养老等穴。这些穴位直达病所,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口眼歪斜之症得以缓解。
在针刺过程中,可采用沿皮刺、斜刺等方法,如颊车透地仓等。初起单取患侧,久病可取双侧。针后可以加灸,亦可拔闪火罐以加强疗效。如此治疗,可望使口眼歪斜之症逐渐改善,恢复面部正常形态。
(二)中脏腑之症,病势深入脏腑,病情极为危重。患者猝然昏倒,神志丧失,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眼歪斜,症状之严重,可见一斑。此症依临床表现,又可分为闭证与脱证两种。
闭证之症,多因肝阳上亢,气血冲逆,痰浊壅盛,阻塞清窍所致。患者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口噤难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直,大小便失禁。若见面赤气粗,口臭身热,躁动不安,唇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则为阳闭;若见面白唇暗,痰涎壅盛,静而不烦,四肢欠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缓,则为阴闭。
治疗闭证,当以启闭开窍为要。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辅以手足厥阴、足阳明经穴。处方中,人中为督脉要穴,可调和督脉气血,启闭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清心泻热,豁痰开窍;太冲为肝经原穴,可镇肝降逆,潜阳熄风;丰隆为阳明经别络,可调理脾胃,蠲化痰浊;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泻之可降心火而安神。
若患者神志渐醒,则应减少十二井、人中等穴,以免损伤气血,可酌加百会、印堂、风市、三阴交等穴,相机图治。牙关紧闭者,可加地仓、颊车以开噤;失语者,可加通里、哑门,以通心利窍治哑。治法上,当以毫针刺用泻法及三棱针点刺井穴出血,以达启闭开窍,平肝熄风,降火豁痰之效。
对于脱证,其症状表现为神志昏沉,目合口开,手撒无力,鼻鼾声微,四肢逆冷,汗水淋漓不止,肢体软瘫,二便失禁,脉象细弱,或沉伏欲绝。如果见到患者汗出如油,面色赤红如妆,脉象微欲绝,或浮大无根,这些都是元气衰微,真阳外越的危象。
在治疗上,我们应遵循“回阳固脱”的原则。选择任脉经穴进行施治,这是因为任脉为阴脉之海,能够调和阴阳,平衡气血。关元穴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穴,它联系着命门真阳,是阴中有阳的穴位,对于治疗脱证具有重要意义。神阙穴位于脐中,是真气所系之处,通过重灸这两个穴位,可以挽回将绝之阳,从而救治虚脱。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虚汗不止,我们可以加用阴郄穴,以收敛阴液,止汗固脱。如果患者鼾睡不醒,我们可以加用申脉穴,以安神醒脑。如果患者小便失禁,我们可以加用水道、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以调理膀胱气机。如果患者出现虚阳浮越的症状,我们可以重灸命门、气海俞、肾俞、涌泉等穴,以补益肾阴,摄纳浮阳。
在治疗方法上,我们采用大艾炷灸法,施灸的壮数宜多,一般直至纠正虚脱为止。这种灸法能够温通阳气,固脱救逆,对于治疗脱证具有显著疗效。同时,我们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中医的耳针疗法中,选穴是一门深奥而精确的艺术。对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患者,我们会选取肾上腺、神门、肾、脾、心、肝、眼、胆、脑点、耳尖以及瘫痪相应的部位,还有降压沟等穴位。在刺法上,我们使用中等刺激的毫针,每次选择3到5个穴位,双侧进行。
对于闭证的患者,我们会采用耳尖放血的疗法。而对于后遗症的患者,我们建议隔日进行一次治疗,连续10次后为一个疗程,之后休息五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具体进行多少个疗程,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做出决定。
头针疗法同样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通常会选择运动区、足运感区和语言区等穴位。在刺法上,我们会沿着皮下刺入0.5到1寸的深度,然后频频捻转针身,同时鼓励患者主动进行患肢的运动。这种疗法有时能迅速见到效果,特别适用于中风后遗留半身不遂症状的患者。
中医的这些疗法,不仅注重选穴的精准,也强调治疗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变化。每一个治疗步骤,都是医者对患者深深的关爱与责任的体现。
〔应用例案〕 韩贻丰是一位名满天下的针灸大师,他的技艺之精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某日,他应邀前往司空徐元正的府邸,为其治疗一种罕见的风气之症。徐元正满面浮虚,口角流涎,言语含糊,两腿沉重如铅,步履蹒跚,连门槛都难以跨越。
韩贻丰仔细诊脉后,断定非用针灸之术不可。他当即点燃烛火,准备向徐元正的头顶施针。徐元正及其孙子见状,惊恐万分,连连劝阻:“此处安可用火攻?”他们担心针灸之术过于激烈,恐对徐元正的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然而,韩贻丰坚持己见,他认为只有用针灸之术,才能根治徐元正的病症。
在韩贻丰的坚持下,徐元正及其孙子最终勉强同意。韩贻丰施展出他精湛的针灸技艺,依次为徐元正施针于百会、神庭、肾俞、命门、环跳、风门、三里、涌泉等穴位,共计二十一针。当银针轻轻刺入穴位时,徐元正只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疼痛与不适瞬间消散无踪。他连连赞叹韩贻丰的医术高超,称之为神来之笔。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徐元正的病症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他的步履变得轻盈矫健,面色红润有光泽,口角也不再流涎。他感激涕零地向韩贻丰道谢:“若非韩神医妙手回春,我徐元正恐怕早已命归黄泉。”韩贻丰则谦虚地表示,这只是他医术的冰山一角,他将继续努力,为更多的患者带去福音。
曹x,男性,一位敬业的干部。他自诉近期身体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头晕目眩,甚至有两次逐渐陷入昏迷,每次大约数分钟的时间。他还感受到了心悸、胸闷胀痛,左侧的上下肢更是酸软无力,麻木不堪,手无法握紧,仿佛有不全瘫痪的迹象。行走时步履艰难,言语也变得不利索,嘴角歪向右侧,口角不断流涎。
经过XX医大的诊断,曹x被确诊为“动脉硬化”和“高血脂”。医生在查诊时发现他精神不振,面色微赤,舌苔白厚,舌体胖大。脉象沉弦而细,血压维持在110/70毫米汞柱。脑血流图显示他的脑血管弹性减退,尤以右侧枝为甚。心电图却显示为“正常心电图”,而胆固醇数值高达45单位。综合各种症状,医生诊断曹x为中风,属于中络、阴虚阳亢的类型。
为了治疗曹x的病情,医生决定采用育阴潜阳、通经活络的方法,并选择了平补平泻的手法进行针灸治疗。取穴方面,选用了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绝骨、廉泉、地仓、百会等穴位。首次治疗时,先取右侧的穴位,后取左侧的穴位,每日一次,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中间再行针2次。经过一个疗程的10次针刺治疗后,曹x的症状明显好转,口角流涎和嘴歪的症状已经痊愈,左侧肢体的活动也变得有力,行走稳定,再也没有出现过昏迷,语言也逐渐变得清晰。
半个月后,曹x开始了第二疗程的治疗,采用隔日一次的方式,共治疗了2个月,最终完全康复。再做脑血流图检查时,显示他的脑血管弹性已经恢复正常,血压也回升至130/80毫米汞柱。曹x终于能够重新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再次展现出他敬业的精神风貌。
当中风突然袭来,患者跌倒在地,陷入昏迷,痰涎堵塞,人事不省,牙关紧闭时,中医的针灸术便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此时,医者会迅速选取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泽等穴位,以刺激患者恢复意识。中风导致的筋脉拘急,使患者步履维艰,此时,医者会在内踝或外踝的特定穴位上施灸,分别施以四十壮或三十壮,以缓解筋脉之急。
而对于步行无力、疼痛的患者,昆仑穴成为针灸的重点。这一穴位位于足部,针灸之后,患者往往会感到一股暖流自足底升起,疼痛与无力感逐渐消散。
当中风导致半身不遂时,医者会先对患者健康的手足进行针灸,采用补法而非泻法,意在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随后,再针对患侧进行针灸,此时则采用泻法,意在疏通受阻的气血。合谷、手三里、曲池、肩井、环跳、血海、阴陵泉、足三里、绝骨、昆仑等穴位,均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灸之术,源远流长,是中华医学的瑰宝。在面对中风这一严重的疾病时,针灸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痛苦,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帮助他们重返健康的生活。
针刺治疗在本病的361例应用案例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患者涵盖了男性240例与女性121例,年龄分布以33至78岁为主,其中50岁以上的患者占据了299例。从发病时长来看,病程在1至6天的有104例,7至15天的95例,16至30天的69例,31至60天的40例,61至90天的16例,而病程超过91天的则有67例。这些患者中,肢体偏瘫者占据了全部361例,神志不清者56例,语言障碍者148例,二便失禁者38例。
在治疗策略上,针对卒中期,我们精心选取了穴位。对于闭证患者,我们选用了水沟、十宣、内关、神门、合谷、曲池等穴位;而对于脱证患者,则选用了神阙、气海、关元、大敦等穴位。对于后遗症期,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了针对性的穴位选择。失语者,我们选用了哑门、廉泉、合谷、风池等穴位;上肢瘫者,我们则选取了肩髃、肩髎、曲池、外关、中诸、合谷等穴位;下肢瘫者,我们选用了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丘墟、太冲、隐白等穴位;尿失禁者,我们选用了关元、中极、三阴交、太溪等穴位;面瘫者,则选用了下关、颊车、地仓等穴位。
在每次治疗中,我们一般选择5至8个穴位进行针刺,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我们会适当减少穴位数量。在针刺手法上,我们采用了弱刺激手法,但对于病程较长的后遗症患者,我们则采用了强或中级刺激手法。每次留针时间为10至20分钟。
经过精心治疗,我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在361例患者中,基本治愈者达到了158例,占43.3%;显效者62例,占17.2%;好转者121例,占33.5%;无效者20例,其中死亡4例。总体有效率高达94.5%,充分证明了针刺治疗在本病中的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