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感冒
感冒,这一常见疾病,以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它不分四季,随时可能侵袭我们的身体,但尤以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期。这一时期,气温骤变,寒风凛冽,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感冒病毒的侵袭。
感冒的病程一般持续5至10天,但症状的轻重却因人而异。轻微的感冒,患者或许只需休息,便能自愈;然而,对于一些体质较弱或者免疫系统功能较低下的个体,感冒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及时的医疗干预。
当感冒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广泛传播,且病情较重时,我们称之为“时行感冒”。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病毒变异、人群免疫力下降或者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致。时行感冒不仅给个体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和公共卫生挑战。
因此,面对感冒这一常见疾病,我们既要保持警惕,又不必过分恐慌。通过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我们可以有效预防感冒的发生。同时,一旦出现感冒症状,及时就医、科学治疗,也是保障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
感冒的病因,源于风邪的侵袭。这风邪,常常在气候突变、寒温失常的时节最为猖獗。然而,风邪并不孤军奋战,它常常与寒热暑湿之邪联手作乱。在寒冷的冬季,我们更易感受到风寒的侵袭;而在温暖的春季,风热则成为主导;当夏季到来,暑湿常常与我们不期而遇;至于秋季,干燥的气候与风邪勾结,形成了独特的燥气。这些外邪,犹如狡猾的侵略者,从我们的皮毛、口鼻之处悄然进入,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肺卫症状。
风邪的入侵,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寒冷或炎热,它还会根据环境的不同,夹带着湿邪。当风邪偏寒时,寒邪会束缚我们的体表,使得毛孔紧闭,肺气无法宣发;而当风邪偏热时,热邪则会侵犯肺部,使肺部失去其清肃的功能,导致腠理疏松,汗液外泄。如果风邪夹带着湿邪,那么湿邪就会滞留在腠理之中,阻碍清阳的升发,使得病情缠绵难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儿的脏腑尚未发育完全,他们的体质既娇嫩又脆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而且,小儿的病情变化迅速,一旦受到外邪的侵袭,很容易化热生风,出现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因此,对于小儿的感冒,我们必须格外小心,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以防病情恶化。
辨证论治
体针
(一)感冒风寒证,这一古老的中医病名,描述了风寒邪气束缚体表,肺气无法正常宣发的病理状态。症状繁多,鼻塞流涕,咽喉微痒,喷嚏连连,咳嗽不断,咯出的痰液清稀。患者常常感到恶寒重而发热轻,无汗,全身酸楚不适,头痛难忍。观察舌苔,可见其薄白;脉象则表现为浮紧。
治疗此证,中医讲究祛风散寒,解表宣肺。选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旨在驱散风寒,恢复肺气宣发功能。处方中的列缺、迎香、支正、风门、风池、合谷等穴位,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治疗任务。列缺与迎香相配,能够宣肺利窍,治疗鼻塞、喉痒、咳嗽等症状。外感风寒往往首先侵犯太阳经,因此选用支正与风门相配,能够祛风散寒,治疗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阳维主阳主表,风池作为手足少阳阳维的会穴,能够疏风解表。合谷作为阳明原穴,既能增强解表宣肺的作用,又能防止外邪向少阳、阳明传变。
若头痛剧烈,可加刺印堂、太阳以止痛;背痛酸楚,可加肺俞拔火罐,或用推罐法,以通络止痛。在治疗过程中,毫针浅刺,采用泻法,以驱散病邪。对于体虚者,则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并可加灸以扶助正气。通过这样的治疗,风寒之邪得以驱散,肺气宣发功能得以恢复,患者症状自然得以缓解。
(二)感冒风热证,这是一种由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导致肺失清肃的病症。其主要症状有鼻塞面干,少涕,咽喉肿痛,口渴,咳嗽痰黄稠,发热微恶寒,汗出,头痛,目赤等。舌苔薄黄,脉象浮数,均为风热犯肺之象。
治疗此证,需以疏散风热,清利肺气为主。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旨在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调和人体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处方中的鱼际、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位,各有其独特的功效。鱼际为肺经荥穴,清泻肺热,化痰止咳,利咽止痛;大椎为督脉要穴,与少阳之外关同用,可表散阳邪而解热,治疗高热、头痛、目赤等症状;合谷、曲池为手阳明原穴、合穴,可清利肺气,解热保津,治疗发热、鼻塞、咳嗽、咽喉肿痛、口干而咳等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毫针浅刺,用泻法,可更好地刺激穴位,达到治疗效果。对于咽喉肿痛者,还可加刺少商,以解毒消肿;对于小儿高热惊厥者,可加人中、十宣,以泄热镇静。在针刺人中、十宣时,需用毫针浅刺疾出,不按孔穴,并挤出血珠,以助泄热。
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需心细如发,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医学知识,为患者带来健康与舒适。同时,患者也需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三)感冒暑湿证,其症状犹如湿热的夏季,让人倍感不适。暑湿伤表,肺卫不和,仿佛被厚厚的湿气所困,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关节酸痛。身热不扬,仿佛被无形的热气所笼罩,口腻不渴,或渴喜热饮,胸脘满闷,呕恶,便溏,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多濡数或浮数,宛如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被湿气侵蚀。
治疗感冒暑湿证,需要清暑化湿,疏表和里。我们可选取太阴、阳明、三焦经穴,用毫针直刺,泻法,体弱虚证可用补法。其中,孔最、合谷两穴,有宣肺解表,清暑化湿之功,可治头重、肢困、鼻塞和寒热等症。中脘、足三里两穴,有理脾化湿,和胃降浊之功,可治胸脘满闷、呕恶等症。支沟穴为手少阳经穴,可通调三焦气化。诸穴合用,共收祛暑化湿之效。
若热重,可加刺大椎以解热;湿重,可加阴陵泉以祛湿;腹胀便溏,可加天枢以健脾止泄;阳虚、气虚,可加灸足三里、膏肓以温补阳气;阴虚、血虚,可加补肺俞、血海、复溜以补阴养血。
此外,耳针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取穴肺、内鼻、下屏尖、胃、脾、三焦,用中、强刺激,捻针2~3分钟,留针30~60分钟。若咽喉疼痛,可加咽喉、扁桃体两穴。拔火罐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取穴大椎、身柱、大杼、风门、肺俞和太阳穴部位,以通经活络,驱邪外出。
总之,感冒暑湿证的治疗需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从清暑化湿,调和肺卫,到具体的穴位选取和刺激方式,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恢复身体的健康。
病案
在古时候,有一位男子因患上肺伤寒而倍感痛苦。他的头痛如同铁锤重重落下,发热如火焰燃烧全身,恶寒如同冷风穿心刺骨,咳嗽不止,四肢关节疼痛无比,脉沉紧如同绷紧的琴弦。经过服用华盖散和黄芪建中汤,病情略有缓解。然而,到了第五天,他突然昏睡不醒,口中谵语,四肢微微厥冷,显然是肾气虚弱的迹象。
医者见状,迅速为他施灸关元穴,灸了百余壮。同时,服用了姜附汤。终于,他的身体开始微微出汗,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康复如初。这是《扁鹊心书》中记载的一则医案,展示了古代医者对于疾病的精准判断和巧妙治疗。
而在现代,也有一位名叫张××的男子,年约三十九岁。他自诉头痛、发热、咳嗽、鼻塞、腰痛已经持续了四天。经过检查,体温高达38.5℃,咽部充血,舌质胖,苔薄黄微腻,脉滑数。这些症状表明他患上了时行感冒,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性感冒。
医者运用针灸之术,选取大椎、风门、肾俞、肺俞、合谷等穴位,留针20分钟,每日施治一次。经过一次针灸治疗后,张××的身体热度开始减退,鼻塞已经通畅,头痛也消失了。经过第二次针灸治疗,所有症状都消失了,他恢复了健康。这是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的一则医案,展示了现代针灸疗法对于感冒等疾病的显著疗效。
伤寒侵袭人体,常常表现为发热、恶寒、头项疼痛、腰脊强直等症状,而无汗、脉浮则是伤寒在表的典型脉象。对于这种情况,中医针灸疗法中的合谷穴是一个重要的治疗点,它能有效地调和气血,驱邪外出,从而缓解伤寒带来的不适。
感冒,这一常见的外感疾病,其症状多变,但针灸治疗却有其独到之处。根据《新针灸学》的记载,风池、风府、大椎、瞳子髎、曲池、足三里、支沟、内庭、附分、魄户、新建等穴位,都是治疗感冒的常用穴位。它们或位于头面部,或位于四肢,或位于背部,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治疗任务,共同为驱散感冒病魔而努力。
在一项涉及124例感冒患者的针灸治疗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男女老少,针灸都能发挥出其神奇的疗效。主穴合谷、大椎、风池、肺俞的针刺,再配以根据不同症状选择的配穴,如头痛时配以太阳、印堂;鼻塞流涕时配以迎香;咳嗽痰多时配以天突、列缺、丰隆等,使得针灸治疗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针刺过程中,我们采用快速捻转的手法,以中强度刺激为主,泻法为辅,旨在调动患者体内的正气,驱邪外出。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我们灵活调整针刺的次数和穴位,每次持续捻针1~3分钟,不留针或留针10~20分钟,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最终,研究结果显示,痊愈率高达79%,总有效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8.4%。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针灸治疗感冒的卓越疗效,也为中医针灸在国际上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针刺治疗流感373例,展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发热,精准选穴,以期达到迅速退热的效果。对于体温在38.1℃以上的患者,我们选取大椎、合谷(双)、足三里(双)等穴位,施以强刺激,不留针。而对于体温在38℃以下的患者,则只需取大椎、合谷(双)进行刺激。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针感有着严格的要求。刺大椎时,需确保麻感延伸至腰部;合谷则需麻至肩部;足三里则需麻至趾部。这种精细的调控,旨在确保穴位刺激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每日进行一次针刺治疗,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只需接受一次治疗即可。然而,对于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2~3次的治疗。统计数据显示,针后24小时内退热的患者有198例,占比高达53.1%;48小时内退热的患者有108例,占29%;72小时内退热的患者有16例,占4.3%。另外,有51例患者未测量体温,占13.6%。
经过24小时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表示自觉症状消失,已恢复正常工作。这一显著成果,不仅展示了针刺治疗流感的卓越效果,也再次印证了中医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在未来,我们期待这种古老而精妙的疗法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