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方用药之因时因地制宜
审时度地,因地制宜,此诚为智者所共识,然知易行难,唯有亲身实践,方能领略其中之真谛。我国疆域辽阔,南北风土人情迥异,如东北之严寒与岭南之温暖,宛如天地之两极。其气候之差异,不仅关乎衣着之厚薄,更影响农作物之种植与生长。东北之地,雪封千里,适宜耐寒作物;而岭南则四季如春,稻米丰饶。此乃自然之道,亦为人事之宜。
再者,地形之不同亦不可忽视。山区与水泽,各有其独特之处。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然其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山珍;水泽之地,水源丰富,渔业兴旺。故因地制宜,方可事半功倍。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欲真正了解各地风土人情,非亲身游历,深入其境,难以真切体会。入国问俗,方能洞悉当地之习俗、文化,以及民众之生活状态。故吾辈当以实践为基,以体验为本,方能真正领悟因地制宜之智慧,为国家和人民之福祉作出贡献。
我曾于方书之上及市井传闻之中,得知东北及西北之地的用药习惯,尤其是新疆等地,医者在处方时麻黄用量至少五钱(15g),附子、肉桂等亦毫不吝啬,同样用至五钱(15g)。初闻此事,我内心充满疑虑,毕竟这与我所知的药理常识相去甚远。
有幸的是,我县已故的老中医马心安先生曾在乌鲁木齐行医多年,我对此事向他求证,他证实了这一用药习惯。马老先生告诉我,这与地域、气候及人的体质密切相关。
又闻四川附子产地,当地居民常以附子入膳,如同我乡人以芋头为食一般普遍。初闻之下,我亦觉得匪夷所思。然而,细想之下,这或许正是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调和体质的一种方式。
湖南、湖北等地,食必辣椒,无论老幼皆如此。而我在江浙等地所见,久食辣椒者多有郁火之症,这或许是地域、气候与饮食习惯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川等地居民所饮的山涧之水,源于深山丛林,杂草丛生之地,其水性或许偏寒。这也解释了为何四川医者习用大队附子、炮黑姜、肉桂等温热药物。然而,在江浙等地,这样的用药方式或许并不适宜。
近阅四川《齐有堂医话》,其中亦有多处提及习用附子、肉桂等温热药物。而江苏丹徒近代名医《李冠仙医话》中也有关于山区涧水性质寒凉的论述。这些文献资料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使我对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用药习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由此可知,医者用药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拘泥于成规旧法。只有深入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饮食习惯及人的体质特点,才能制定出更为贴切、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一观点确实贴近真理。深入研读古人的著作,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理解上,而应当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自然地理以及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古人的思想脉络,理解他们的学术观点。
对于古人而言,他们的学说和观点往往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这些环境因素不仅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影响了他们的学术选择。因此,如果我们不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就难以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和观点。
例如,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人们对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依赖尤为明显。这种依赖性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还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古人的学说和观点往往与这些环境因素紧密相连,难以割裂。
此外,社会历史背景也是影响古人学说和观点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制度、文化氛围、政治环境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对当时的学术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读古人著作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他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