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便秘

便秘,这一临床上屡见不鲜的病症,自古以来便备受医者关注。在古代医籍中,便秘被形象地称作“燥屎”、“脾约”或“大便难”,这些术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病症的特征,还隐含了古人对病因病机的深刻认识。

《医学心悟》这部医学巨著,对便秘的辨证论治有着独到的见解。该书将便秘细分为实闭、虚闭、热闭、冷闭四大类,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病因和症状表现。实闭便秘多因饮食积滞、肠胃实热所致,患者大便干燥坚硬,排便困难;虚闭便秘则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或阴虚津亏引起,患者虽有便意,但排便无力,大便并不干硬;热闭便秘常见于热病之后,或素体阳盛,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冷闭便秘则多因寒邪凝滞肠胃,或阳虚阴盛所致,患者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

这四类便秘虽各有特点,但在治疗上均需遵循“通因通用”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通便方法,以达到畅通肠胃、调和气血的目的。同时,医者还需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预防便秘的复发。总之,对于便秘这一常见病症,医者需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表现,进行精准的辨证施治。

便秘,这一临床常见的症状,时常在各类胃肠疾病或全身性疾病中如影随形,而有些人则可能仅受便秘之苦。这一症状,其核心病位在于大肠,其传导功能的失常成为其发病的基本机理。然而,这并非只是大肠单一脏腑的问题,它与脾、肺、胃、肝等多个脏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人有言:“魄门亦为五脏使”,意味着大肠的传导功能受到了多脏腑的共同调控。肺气的肃降,使得肺气能够顺利下行,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运作;脾的运化,通过脾的升清降浊,为大肠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使其传导有力;胃之和降,胃气的和降有助于食物下行,避免食物残渣在大肠中滞留过久;肝之疏泄,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调节气机,使大肠传导有序;肾的滋润与温煦作用,为大肠提供适宜的环境,使其传导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在便秘的病机中,多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指脏腑功能的不足,尤其是脾的功能;标实,则是指大肠内的糟粕滞留、燥热内生、气滞血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的堆积,进一步加重了大肠传导功能的失常,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治疗便秘时,不仅要针对大肠本身进行调理,还需兼顾其他相关脏腑,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根据寒热虚实的病机特点可将便秘分为 6 型:

  • 实证:热秘、气秘;
  • 虚证:气虚便秘、血虚便秘、阴虚便秘、冷秘。

实秘——热秘证

临床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口干口臭,腹部胀满,按之作痛,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肠胃积热型常可见舌质红干、舌苔黄燥、或起刺。

因素体阳盛,或因饮酒过量,或喜食辛辣厚味之物,或外感热病救治不当,肺脏燥热下移大肠等都导致胃肠积热,耗津伤液,肠道干涩,大便燥结。

施治原则:泄热导滞,润肠通便,益气养阴。

临床治疗实证热秘,不能偏执泻火通便,以免损伤气阴,须兼顾健脾和中,益气养阴固本,攻补兼施。

用泻下药通便药,用量宜从小剂量开始,中病即止。

代表方:选用“承气汤”类方 (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加减。

临床对症中成药有:麻仁丸 (软胶囊)、舒秘胶囊、一清胶囊(片)、黄连上清丸。

实秘——气秘证

临床症见: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或不干结,欲便不得,排出不畅,嗳气频作,每于情绪不好时便秘加重,便后汗出气短,脘腹痞闷,胀痛,舌苔薄腻,脉弦。

气秘的发生与脾胃升降失调、肝气郁结、肺失肃降等常有关。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职,宜开降肺气,解郁宣肺。

施治原则: 顺气行滞,调理肝脾,通便导滞。

肝气得疏,肝脾调和,肺气肃降有权,脾胃升降得宜,则大便通畅。

代表方:六磨汤。

临床对症中成药有:四磨汤口服液、木香顺气丸、沉香化滞丸。

实秘——冷秘

临床症见:排便艰涩,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喜温恶寒,腹冷或痛,腰背酸冷,舌淡或胖,脉沉细或迟。

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年老体衰等致阳气虚衰,阴寒凝滞,阳气不行,大肠传送无力,故大便艰涩。

施治原则:温里散寒,通便止痛。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故宜温补先后天之阳,推动阳气以疏利大便。

代表方:济川煎加减。

临床对症中成药有:苁蓉通便口服液。

实秘——气虚便秘

临床症见:大便不干燥,有便意,但是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此类患者可有努力排便而难以排出、便后无力、自汗出、易疲劳、懒言声低、消化不良等表现。补肺降气,可助大肠传导之功。

老年人常运动量减少,气机运行不畅,会加重血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排便,导致排便不畅,加重病情,同时也会阻碍气机,影响气机运行。

所以治疗时即使患者并没有明显的血瘀症状,但仍需活血散瘀,以通畅气机。

施治原则:益气润肠,通便活血。气虚则血凝,气虚则无力,故宜益气活血,润肠通便。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或黄芪汤加减。

临床对症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

实秘——血虚便秘

临床症见: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健忘,唇舌色淡,脉细涩。多见于病后、手术后、妇女生产后及年老体弱之人。

血源于水谷精微中的津液与营气,经心肺的气化作用而成。

《灵枢·决气》载: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血虚便秘常因病误治,过用发汗、燥热的药物,损伤阴津,或劳役过度,或房事不节等,过度耗伤阴液致肠道干涩。

施治原则:养血润燥通便。

代表方:润肠丸加减。

临床对症中成药有:润肠丸。

实秘——阴虚便秘

临床症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艰涩难行,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心悸,颧红,失眠,眩晕,腰膝酸软。

阴虚便秘固当以增液通便为法,然而配伍之法却并非以增液汤收功,以增液汤治疗杂病之阴虚便秘是从温病病机而言,需考虑今之阴虚当与吴鞠通所指阴虚有别,不能单纯大剂滋阴药物。

施治原则:滋阴润肠,滋阴补液,增液行舟。

代表方:增液汤加减。

临床对症中成药有:五仁丸、六味地黄丸。

王绵之:经验方

【组成】白术15g,枳实10g,香附10g,槟榔10g,山楂10g,鸡内金10g,黄连3g,使君子10g,炙甘草6g。

【功效】泄热通便,健脾益气。

【主治】便秘,属肝脾气滞者。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干,舌淡红,苔薄微腻。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徐景藩:经验方

【组成】紫菀15g,白杏仁15g,麦冬20g,川百合15g,全当归10g,前胡10g,桃仁15g,郁李仁15g,麻仁20g,枳壳15g,炙甘草5g。

【功效】利肺滋液,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属气阴两亏者。症见大便干结难解,腹部痞胀不适,咳嗽,痰少,舌质暗红,苔薄净,脉弦缓。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李辅仁:滋肾通幽汤

【组成】肉苁蓉30g,瓜蒌30~50g,草决明30g,玄参30g,生地黄30g,火麻仁10g,酒大黄炭5~10g,白术15g,党参15g,牛膝10g,生何首乌20g,枳实10g,甘草3g。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老年性便秘,属本虚标实者。症见大便干结,排出困难。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和谦:和肝汤加减

【组成】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柴胡10g,茯苓10g,薄荷3g,生姜3片,炙甘草10g,党参12g,苏梗10g,香附10g,大枣4个,陈皮6g,炒谷芽15g,焦神曲10g。

【功效】疏肝健脾。

【主治】气秘,属肝脾失调者。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颜正华:经验方

● 经验方一:

【组成】全瓜蒌30g,薤白12g,丹参20g,陈皮10g,生何首乌15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当归12g,决明子30g,生黑芝麻30g,蜂蜜30g(冲),白蔻仁5g,枳实6g,枳壳6g。

【功效】补益精血。

【主治】便秘,属精血亏虚者。症见便秘难解、解不干净,多梦,舌下青紫,舌暗、苔黄腻,脉沉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 经验方二:

【组成】生白术30g,炒枳壳10g,全瓜蒌30g,当归12g,决明子30g(打),生何首乌30g,郁李仁15g,白芍15g,火麻仁15g,益母草30g,甘草5g。

【功效】健脾行气,清热润肠。

【主治】便秘,属脾虚气滞者。症见便秘,腹胀,噎膈,恶心,口腔异味,月经失调,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李玉奇:经验方

● 经验方:

【组成】苦参10g,黑芝麻15g,桑椹15g,草决明15g,白扁豆15g,当归20g,桃仁15g,沉香5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莱菔子15g,苏子15g。

【功效】补肾健脾,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属湿郁气阻者。症见大便秘结、黏腻不爽,腹胀痛,食少嗳气,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 迴溪汤:

【组成】苦参10g,槐花20g,槟榔20g,厚朴15g,桃仁15g,莱菔子15g。

【功效】逐瘀导滞,行气散结。

【主治】便秘,属大肠郁滞者。症见脐下胀满,排便困难,虚坐努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何任:经验方

【组成】生大黄6g,制附子6g,白芍9g,北细辛1.5g,焦神曲12g,干姜1.5g。(中医五运六气公众号 整理)

【功效】祛寒开结。

【主治】便秘,属寒实者。症见大便难下、夹有黏液,腹痛、按之硬满,面色㿠白,畏寒,手足不温,苔白而垢,脉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路志正:经验方

【组成】瓜蒌皮15g,清半夏12g,黄连10g,厚朴花12g,藿香梗12g,苏梗12g,茵陈12g,炙枇杷叶12g,炒杏仁9g,炒薏苡仁30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生白术30g,炒苍术12g,砂仁10g(后下),炒莱菔子15g,炙酥皂角子9g,竹沥汁30mL(为引)。

【功效】肃肺涤痰,化浊祛湿。

【主治】湿秘,属脾虚湿盛者。症见大便黏滞不爽、量少不成形,脘腹胀满,口干黏,咳嗽,痰多、质稀难咳,困倦思睡,疲乏少力,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