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何时该舍时从证
因时制宜,不仅是一种医学智慧,更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核心原则。它强调了用药时必须充分考虑季节和时间的因素,以确保药物能够发挥最佳疗效,同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
在炎热的夏季,人体的阳气旺盛,新陈代谢加快,此时若使用热性药物,容易助长体内的火热之气,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因此,夏季用药时,医生往往会建议慎用热药,以防加重病情。相反,在寒冷的冬季,人体的阳气相对较弱,若过度使用寒性药物,则可能耗伤人体的阳气,导致身体更加虚弱。因此,冬季用药时,医生同样会建议慎用寒药。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慎用并不等于不能用。中医药学讲究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是在夏季或冬季,也可能需要使用热药或寒药。关键在于医生能否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以及药物的药性和剂量,从而做到因时制宜、因病施治。
总之,因时制宜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医生在用药时充分考虑季节和时间因素,以确保药物能够发挥最佳疗效。同时,也要求医生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医药学的精髓——辩证施治、个体化治疗。
罗谦甫在治疗参政商公的过程中,面对一位六旬高龄,原本就胃虚的病人,充分展现了其医术之精湛。在至元己巳年夏季,上都正值连日大雨,商公因公务繁忙,劳累过度,加之饮食失节,导致脐腹疼痛,肠鸣腹泻。每当清晨,这种疼痛就会袭来,需排便一二次后方能稍微缓解。此外,他还表现出食欲不振,言语无力,身体疲惫等症状。
罗谦甫为商公诊脉,发现脉象沉缓而弦。他认为,商公年事已高,气弱脾虚,加之霖雨和劳累,饮食失节,使中气更加虚弱。《难经》中提到:“饮食劳倦则伤脾,不足而往,有余随之。”在岁火不及的年份,寒气盛行,民众易患泄泻。现在商公的脾胃正气不足,肾水借助木势反来侮土,这是薄所不胜乘所胜的病理表现。
为了治疗这种疾病,非甘辛火热之剂则不能泻水补土。尽管当时正值夏季暑热之时,有“用热远热”之戒,但罗谦甫认为,应根据病情从权而治。他引用了《内经》中的观点:“寒淫于内,治以辛热。”因此,他选用干姜、附子等辛甘大热的药物以泻寒水,作为主药。同时,他还用人参、白术、甘草、陈皮等苦甘温的药物来补脾土。为了治疗胃寒导致的食欲不振,他还加入了生姜、草豆蔻等辛温药物。此外,厚朴辛温、厚肠胃,白茯苓甘平,助姜附以导寒湿。白芍药酸微寒,补金泻木,以防热伤肺气。
在罗谦甫的精心治疗下,商公的病情很快得到了缓解。经过数剂药的服用,他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最终康复如初。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罗谦甫在中医领域的深厚造诣和精湛医术。
医者在诊断时,不仅仅依赖书本知识,更需要细心观察和分析。面对患者,首先要详细询问其年龄、职业、病史和症状,再结合脉象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深入的辨证。在这个过程中,医者如同一位细心的侦探,逐步揭开病情的真相。
在这个案例中,患者被确诊为脾胃虚寒。对于这一病症,一般的治疗方法是以泻水补土法为主,这是大多数医生都能够掌握的。但治疗的关键在于用药的时机和选择。
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辛甘大热之品在此时使用需要格外谨慎。很多医生可能会因为担心天气炎热,而不敢使用这些辛热药物。然而,这位医者却能够大胆地运用这些药材,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种胆量和勇气并非来自鲁莽或冲动,而是源于医者对于病情的深入理解和准确判断。他们深知,只要认证准确,治法与用药就能得心应手,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位医者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医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病情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为患者带来真正的健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