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咳嗽
咳嗽,这一常见的症状,实际上是肺脏疾病的显性表达。咳,它代表着肺气上逆,发出声响;嗽,则是指咯吐痰液的动作。当有声有痰时,我们称之为咳嗽;而只有声音没有痰液,则被称为咳逆。咳嗽可被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多与外感有关,后者则多与内伤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外感咳嗽如果治疗不当,可能会转化为慢性的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在受到外邪侵袭时,也可能出现急性发作。长期的慢性咳嗽,尤其是年老体弱的人群,常常可能并发咳喘,这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在论治时都可以参考咳嗽的治疗方法。那么,咳嗽的病因和病机又是什么呢? 对于外感咳嗽,它多因气候的急剧变化,如冷热交替,导致人体卫外功能减弱,此时风寒、风热之邪便乘虚而入,侵袭肺卫,使得肺气不能宣发,清肃功能失常,从而引发咳嗽。 而内伤咳嗽,则多是因为咳嗽反复发作,肺气长期受损,进而影响到脾脏。脾虚则生湿,湿盛则生痰,这些湿痰上渍于肺,导致肺气不能下降。另外,情志的刺激也可能导致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灼于肺,炼津为痰,从而阻碍肺气的肃降,引发咳嗽。这些都是咳嗽的深层原因,了解这些,对于治疗和预防咳嗽有着重要的意义。
〔辨证论治〕
体针
(一)外感咳嗽
1.外感咳嗽风寒证,其症状表现为风寒侵袭肺部,导致肺气失宣。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会表现出咳嗽有力,喉咙发痒,痰稀色白或痰中带有泡沫。同时,还会伴随着头痛、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关节酸痛等症状。观察患者的舌苔,会发现舌苔薄白,脉象则呈现出浮数或浮紧的特点。 针对这一病症,治则应以宣肺解表、镇咳化痰为主。在选取穴位时,我们主要选择手太阴、阳明经穴。具体处方包括列缺、合谷、肺俞和外关。列缺作为手太阴络穴,与肺俞相配,能够宣通肺气;而合谷作为手阳明原穴,与外关相结合,则能发汗解表。这四个穴位共同使用,能够发挥疏风散寒、宁肺镇咳的功效。 如果患者出现头痛症状,可以加入风池、上星以散风止痛;如果肢体感到酸痛,则可以加入昆仑、温溜以舒筋止痛。在治疗时,我们采用泻法,并可结合艾灸以增强疗效。通过这一综合治疗方法,我们能够有效地缓解外感咳嗽风寒证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外感咳嗽风热证,是一种由风热邪气侵犯肺部,导致肺气失于清肃的病症。其症状表现为咳嗽频繁剧烈,气息粗促,咯痰不爽,痰色黄稠,口渴咽干,鼻燥咽痛,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象浮数。这些症状共同体现了风热邪气在肺部的肆虐,导致肺的功能失常,清肃失职。 在治疗上,我们采取疏散风热、清肺化痰的原则。选取手太阴、阳明、督脉经穴进行针灸治疗。其中,尺泽、肺俞两穴清肺化痰,镇咳止嗽;大椎、曲池两穴则能解表退热,镇咳化痰,并增强疏风清热的作用。四穴共用,旨在使风热邪气得以外解,痰火得以降降,肺气得以平顺,咳嗽则得以止住。
针对咽喉干痛的症状,我们可以加用少商点刺出血的方法,以泄热解毒,缓解咽喉部的疼痛。对于汗出不畅的患者,我们可以加用合谷穴,以助发汗,调和营卫。对于多汗而热不退的患者,我们可以加用陷谷、复溜两穴,以滋阴清热,调和阴阳。 在治法上,我们采用毫针刺用泻法,并可适当放血,以达到疏散风热、清肺化痰的目的。通过针灸治疗,我们可以调和肺部的气血,恢复肺的正常功能,从而缓解咳嗽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内伤咳嗽
1.内伤咳嗽,痰湿犯肺,其症状表现为脾失健运,湿痰泛滥于肺。清晨之时,咳嗽之声尤为显著,咳声沉重且浑浊,痰量较多且粘稠,痰色稀白或带有灰暗。病情初发时,痰难以咳出,而缓解时则咳出滑利。患者往往伴有胸闷、脘痞、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舌苔白腻,脉象濡或滑。 针对此病症,治疗原则应为健脾化湿,化痰止咳。取穴时,可选取手足太阴、阳明经穴,如太渊、太白、肺俞、脾俞和丰隆等穴位。太渊为肺经原穴,太白为脾经原穴,二者配合肺俞、脾俞,可健脾燥湿,理肺降气。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肺同取,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丰隆为足阳明经络穴,可调运中焦脾胃之气,使气行津布,痰湿得以化解,肺脏自然安宁。 若患者咳嗽兼有气喘症状,可加定喘穴以止咳定喘;若胸脘痞闷,可加足三里、内关以宽胸理气。治疗方法上,可采用毫针刺,施以平补平泻法,或补法,或灸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灵活调整穴位和治疗方法,以期早日缓解患者病痛,恢复健康。
2.内伤咳嗽,肝火灼肺,其症状之典型犹如烈火煎熬,使得人体之和谐荡然无存。肝脏本应是调和之脏,然如今却失调达,气郁而化火,犹如火山喷发,上逆而灼肺。此症状下,咳嗽频发,痰少却质粘如丝,气逆之时咳嗽加剧,甚至咳得胁痛,仿佛有烈火在体内肆虐。面颊略红,如同晚霞映照,咽喉干痒难耐,口中苦涩,舌尖红赤,舌苔薄黄,脉象弦数,犹如琴弦紧绷,跳动无序。 治疗此症,需平肝降火,清肺化痰,如同灭火救林,需得法得当。取手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犹如调兵遣将,部署战略。尺泽为肺经合穴,如水库之闸,肺俞为肺之背俞穴,二者配合,如开闸放水,清肺化痰,犹如江河奔流,涤荡尘埃。太冲为肝之原穴,如泉水之源,阳陵泉为胆之下合穴,二者结合,如泉水涌动,清泻肝胆之火,使肺不受其灼。 若咽喉干痒,则加照海以清咽,如细雨润物,滋润咽喉。若咳逆咯血,则加孔最以镇咳止血,如巨石镇压,平息波涛。治法中,针泻足厥阴经穴,以清泻肝火,平补平泻手太阴经穴,以调和肺气,而不施灸,以防火势更盛。整个治疗过程,如同一曲和谐的交响乐,旨在恢复人体之和谐,使咳嗽得以平息,肝火得以消退,肺气得以调和。
耳针治疗在中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呼吸系统的疾病尤为有效。在选取穴位时,气管、肺、神门、枕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穴位与呼吸系统的功能紧密相连,通过刺激它们,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咳嗽的目的。 当进行耳针治疗时,宜选择双侧穴位,并采用中等刺激强度。留针的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之间,既能确保刺激充分,又不会对耳部造成过大的负担。治疗的频率以隔日一次为宜,连续进行10次即为一个疗程。 针对不同的咳嗽类型,我们还可以在基础穴位上进行加减。对于外感咳嗽,可以加上下屏尖和下脚端这两个穴位,以增强对外部病邪的抵抗能力。而内伤咳嗽则需要加上脾和肾的穴位,以调和内脏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输。 除了耳针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王不留行压贴耳穴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这是一种通过药物与穴位相结合,直接作用于局部,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王不留行具有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能够进一步加强耳针治疗的效果。 穴位埋线疗法则是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选取穴位时,大椎、定喘、肺俞、心俞、膈俞是基础穴位。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还可以加上膏肓俞和足三里,以增强身体的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在进行穴位埋线时,我们会使用一段1~2厘米长的消毒羊肠线,将其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这种方法既能够长时间刺激穴位,又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在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以防止感染。埋线的间隔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具体的总次数则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持续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治疗咳嗽的目的。
〔应用例案〕
有一位男子,他咳嗽的声音突然变得连绵不断,已经持续了好几天。他用手按压膻中穴,感觉到一种异样的反应。经过徵询,他决定采用冷针疗法,频繁地刺激穴位,最终咳嗽终于得到了缓解。 另外,还有一位名叫宋×的女士,今年33岁。她一向身体虚弱,食欲不振,时常感到脘闷不适。最近,她又不幸感冒了,咳嗽不已。误服了凉药后,咳嗽反而加剧了。现在,她痰白量多,四肢无力,精神疲惫。经过检查,发现她的面色淡黄,眼睑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濡滑,右关细弱。 根据景岳的经验,宋×的脉象细弱,症状表现为虚寒而咳嗽不止。这种情况下,治疗的关键不在于止咳,而在于温补阳气。于是,医生采用了针灸疗法,补太渊、泻肺俞、列缺、丰隆等穴位,同时配合灸脾俞、足三里等穴位,每日一次,连续治疗了七次。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宋×的咳嗽逐渐得到了缓解,最终完全康复。这个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医针灸疗法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文献摘录〕
久咳不愈,确实让人倍感痛苦。对于这样的症状,古代的医学典籍如《针灸大成》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根据书中所述,针对久咳不愈,可以选择针灸肺俞、足三里、膻中、乳根、风门、缺盆等穴位。这些穴位在人体经络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刺激它们,能够调和气血,舒缓咳嗽带来的不适。 另外,对于上气胸满、短气咳逆的症状,《千金要方》中提到了灸云门五十壮的方法。云门穴位于胸部,灸之能够温通肺气,缓解咳嗽和胸闷。这种疗法需要专业的医师操作,确保安全和有效。 至于膏肓穴,更是古代医学家推崇的治疗久咳的要穴。《针灸大成》中指出,久咳最宜灸膏肓穴,其次则宜灸肺俞等穴。这些穴位的选择和治疗方法,都是根据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来的,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此外,古代医学文献中还记载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案例。如有一男子忽然出现气出不绝声的症状,数日不愈。医师诊断后,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用冷针频频刺之而愈。这显示了针灸治疗在特定情况下的独特疗效。 在现代医学中,针刺治疗也被广泛应用于咳嗽的治疗。一项研究表明,针刺定喘、合谷、太渊等穴位,可以有效治疗外感咳嗽。这种治疗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缓慢进针,刺激穴位以达到调和气血、舒缓咳嗽的目的。通过临床实践观察,针刺治疗在改善咳嗽症状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总之,古代医学典籍和现代医学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在面对久咳不愈等症状时,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和方法,寻求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要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健康,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咳嗽等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