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中医刚出道时都很重视问诊,其实望诊是最重要的
在中医的职业生涯初期,问诊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对于初出茅庐的中医来说,他们如同探险者在茫茫的医学海洋中摸索,对脉诊的理解尚显稚嫩,心中明了却难以在指尖上表达。他们深知,一旦在辨证的过程中出现误差,就可能导致治疗失误,给病人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同样,对于望诊和闻诊,他们也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面对病人的各种症状,他们可能会感到如同“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看似复杂多变,实则难以捉摸。因此,他们不得不依赖详细而全面的问诊,试图从病人的叙述中找到疾病的蛛丝马迹。
这种对问诊的过度依赖,正是中医新手上路之通病。然而,正是这种通病,也反映出他们对医学的敬畏和对患者的负责。他们明白,每一次的诊断都是一次生命的挑战,每一次的治疗都是一次对生命的尊重。因此,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以期能够给出最准确的治疗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提升自己的医术。他们开始学会从病人的脉象、面色、声音中捕捉疾病的痕迹,开始学会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病人的痛苦和不适。他们的医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升,他们的心灵也在不断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韧。
从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来看,问诊被置于开篇第一章,这凸显了其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似乎,问诊地位的抬升已经成为中医界的共识。然而,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其真正价值。
在中医诊断中,问诊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同一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症状。这是因为每个病人的体质、耐受性以及感受都有所不同。此外,病人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对症状的描述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赖问诊来判断病情。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望诊的重要性。随着临证经验的积累,我们会发现望诊在中医诊断中具有独特价值。有经验的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往往能够洞察病情的轻重、病证的寒热虚实以及病位的表里上下。这是因为病人的言语未必句句皆真,而神色形态却往往难以造假。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问诊和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地位。在临证实践中,我们应该将问诊和望诊相结合,互为补充,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这正是中医诊法中难以示人的重要技巧之一。
所以,强调“古人‘望而知之谓之神’,并将望诊置于四诊之首实寓有深意。”这不仅是对望诊价值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中医临证功夫的期许。我们应该在临证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望诊技能,以期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中有高达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在中医诊断中,望诊这一环节在收集患者的辨证信息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回望历史,古代名医扁鹊通过观察齐侯的面色,仲景通过观察仲宣四十岁时的眉落,都展现了中医望诊的非凡之处,让人惊叹不已。
《黄帝内经》中曾记载:“面如漆柴者,心先死”,这是对绝症的一种直观描述。同样,《四诊抉微》中也提到:“十指如杵,肺有病”,这又是通过观察手指形态来诊断肺部疾病的智慧。历代的医学家们还总结出“胖人多痰,瘦人多火”、“肥人多中风,瘦人多劳嗽”等经验,这些都是通过一望便知的观察得出的结论。
然而,关键在于医者是否能够处处留心,细心观察。如果医者熟视无睹,甚至视而不见,那么望诊的价值便无法体现,更何谈提高中医临证的水平呢?
这不仅仅是中医的特点,西医也同样重视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例如,尿毒症病人面色苍白,心衰、缺氧病人口唇紫绀,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两颧紫红,肝硬化病人出现蜘蛛痣、肝掌、颜面黧黑,以及甲亢、黏液性水肿、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等都有特殊的病容,这些都是通过望诊可以直观判断的疾病特征。
因此,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观察都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医者需要细心观察,从患者的外在表现中捕捉疾病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