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逆交杂的情况下,如何谨守病机

病情的变化犹如一条曲折的河流,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当病情向着痊愈的方向转化时,我们称之为“顺”;而一旦病情恶化,向着危险的方向蔓延,则被称为“逆”。对于医生而言,观察病情的顺逆变化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然而,当顺逆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这就如同一场迷雾中的挑战,需要医生们保持冷静,坚守对病机的理解。

在顺逆交错的复杂局面中,医生们如同掌舵者,需要稳稳地把握航向。他们必须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细心聆听病人的诉求,从而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同时,他们还要灵活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制定出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们需要保持临危不乱的心态。即使面对病情恶化的危险,他们也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因为只有医生们的稳定与冷静,才能为病人带来最大的安慰与希望。

同时,医生们还要不断地学习与研究,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因为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病情,为病人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医生来说,观察病情的顺逆变化是一项既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冷静判断的任务。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为病人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侯先生,一位年届六旬的长者,于2021年12月8日因神识昏糊三天,呃逆频繁,每日达百余次,而求诊于沙老。当时天色已晚,沙老便派我前往诊视。

抵达患者家中,我见侯先生面色潮红,虽神识欠清,但呼之尚能应答。他手足不时抽搐,鼻间传出鼾声,但气息并不粗重。呃逆之声频频,令人揪心。询问其家属,得知侯先生平素喜爱饮酒,口味偏好甘肥之物。

诊其脉象,弦滑而数,察其舌象,舌质红,苔黄腻。审视其所服之药,皆为潜熄风阳之品,如珍珠母、石决明之类,然而呃逆依旧不减,神识昏糊反而加重,家中上下皆感惊慌,甚至已备好后事。

我诊断为风阳挟痰蒙心脑,痰热阻于胸膈之间,胃气不降反升。治疗当以熄风和阳、泄降痰热为法,冀其病情能有所转机。处方用药,我选择了钩藤、白蒺藜、决明子等熄风之品,配合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之药,再加入半夏、陈皮等化痰之剂,以及黄芩、黄连等清热之药,共奏熄风、降逆、化痰、清热之功。

二诊于12月11日,侯先生神识已转清,呃逆停止,手足不再抽搐。然而二便失禁,自汗增多,令人担忧。诊其脉象软缓无力,舌光无苔,脉证参合,知其元阴已亏,真气不续。此时急当摄纳真阴,固护元气。我重用山直别参以补气固脱,配以沙参、麦冬、石斛等养阴之品,再加入五味子、山萸肉等收敛固涩之药,共奏益气养阴、固摄元气之功。

三诊于12月12日,药后病情明显好转,二便次数减少,自汗亦降。侯先生已化险为夷,病情渐入坦途。为防病变,我仍守原方再进三帖,以巩固疗效。

四诊于12月17日,侯先生神清气爽,唯感气短、面部时觉升火。二便已恢复正常,脉象细而数,舌红苔少。此时当以益气养阴为治。我在原方基础上加味扩充十帖,制成膏方缓调。二月后,偶遇侯先生邻居来院中医门诊,询问侯先生病情。得知其已痊愈的消息,我深感欣慰。

脉弦滑而数,舌红苔黄腻,神糊呃忒,此皆为风阳夹痰之明证,与病机丝丝入扣。然,患者面色潮红,阴虚阳越之迹象已现,故治疗时必当佐以滋阴之法,以收敛浮阳。须知,滋阴之品虽能滋养阴液,但亦可能碍滞气机,不利于清化痰热。然而,当阴液亏虚至极时,若无滋阴之品相助,痰亦难以化解。盖因阴液不足,痰浊难以化去,且患者年事已高,阳气浮越之象已露,更须防范其脱变之虞。

痰热既除,二便失禁、自汗不止之症却现,此乃阴竭阳越,固摄无权之候。此时,治疗策略需转而滋阴敛阳,方能化险为夷。医者需紧守病机,以老诚之心,审慎施治。此案所录危重症候,患者先前所服诸方,原为治疗肝风上亢之证,然此辨证显然失之偏颇。沙老之助手接诊时,能辨为风疾蒙蔽心胞,痰热阻于胸膈,并依此施治,初见成效。其高明之处在于,能从“二便失禁、更增自汗”之症中,洞悉险情,邀沙老亲诊。沙老二诊时,即能洞察“大命倾于旦夕之危”,以保真阴元气为首务。仅服药二帖,便化险为夷。此案例彰显了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医者需胆大心细,紧守病机,方能掌握治病之主动权。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