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是怎么诊断瘀血证的要点?
王清任(1768~1831年),亦名全任,字勋臣,为长门武庠生。年青时曾游历滦州、奉天等地,后至北京行医而名噪京师。
王氏一生勤奋好学,重视实践,敢于创新而不迷信古人, 大胆地对传统脏腑理论提出质疑,倾毕生精力致力脏腑解剖的研究。
临床诊疗,对前人的经验和理论绝不盲从,而以临床效验为标准来加以认识和吸收,反对凭虚立说浮泛论医的不良学风。他在医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与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分不开的。晚年著有《医林改错》。
(一)诊断瘀血证的要点
在诊察瘀血方面,王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疼痛:痛不移处,是瘀血的特点之一。
唐宗海说:“瘀血在脏腑经络之间,则周身作痛”,又说:“恶血不尽,阻滞其气,故作痛也”。
王氏认为,疼痛为瘀血内阻,但痛必有定处不移。
指出:“凡······疼痛总不移动是瘀血”,“入于血管,痛不移处”。血瘀其处,故疼痛不移也。
2.瘀斑:《灵枢》说:“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停积而外现斑。
王氏指出:“血凝色必紫,血死色必黑”,“脸如打伤,印色紫成片,或满脸皆紫,皆瘀血所致”。血瘀之处气血不畅,色泽随瘀之轻重可呈红、紫、青、黑等色。
3.发热:瘀血可发热,唐容川认为瘀血部位不同,其热则有异。
他说:“瘀血在肌肉可翕翕发热······,瘀血在腠理,营卫不和,则往来寒热,瘀血在腑可见日晡潮热······,瘀血在脏证见骨蒸劳热,手足心热”。
王氏却以发热时间断血瘀症,他说:“血府血瘀”之发热证,其特点为“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瘀血之发热是昼轻夜甚,血属阴,子时一阳生,故热渐轻,午时一阴生,故热渐甚。他还指出瘀血发热时间之长短与瘀血程度的轻重有关。
4.肿块:肿块,古有癥瘕积聚之称,皆为气血不畅,使气、血、痰、食互结而成。他说:“气无形不能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又说:“坚硬成块,皆血瘀凝结而成”。
5.久病:久病不愈,叶天士有“久病入络”之说。王氏说:“入络即血瘀也”。对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者,可以从瘀血论治。
6.怪病:王氏在临证时,对一些怪病,顽症,常从瘀血论治。俗有“怪病多属瘀”之说。如癫狂,胸不任物,胸任重物,以及顽固的发热,失眠,头痛等症,用常规治疗无效时,可从瘀血论治。
王氏列举血瘀证有五十余种,瘀血致病,症状万千,但都不出此范围,临症应该从众多的病症中相互参考,认识瘀血证的基本特征,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活血补气法的运用
王氏治病最重气血,对瘀血证的治疗,他善用活血化瘀法,反对过用寒凉,滥投补法,认为“实火,愈凉愈凝”,“虚热愈补愈瘀”。
《医林改错》中,立活血化瘀15方,如“治头面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的通窍活血汤;治“肚腹血瘀之证”的膈下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的血府逐瘀汤;治“少腹血瘀之证”的少腹逐瘀汤。
以活血化瘀配合理气药同用,所谓化瘀不忘行气。并根据导致血瘀的原因与兼证不同,在方剂中分别加入清热解毒、平肝、通窍、养阴、攻逐、散寒、祛风、通经之品。
对于气虚证的治疗,王氏重视元气,在强调气虚为病的同时,又重视血瘀,认为二者常相兼为病,故每把补气与活血合用,标本同治。
在《医林改错》中,创补气与补气活血方21张,如治半身不遂以及痿证的名方补阳还五汤,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等。
他补气善用黄芪,在12张补气方中,有11方用黄芪,其用量最小为八钱,最大为八两,一般在一两至四两之间,可见其擅用补气活血法的运用。
在《医林改错》中,对半身不遂、痿证、瘟毒吐泻、抽风、月经及胎产病、痹证、癫狂等证,王氏认为,以上诸证多有瘀血或气虚血瘀的主要病理,常用活血化瘀与补气活血法论治。
如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用也”,半身不遂还可伴见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症。
他说: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因“血管无气,必停留瘀”,故本病又以瘀血为标。多见于元气亏损的高年之人,治疗以补气活血为法,创制了治疗本病的主方,补阳还五汤。
以生黄芪为君,配以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本方特点在于黄芪量大生用,而活血药的用量很轻。
其意在取生黄芪之性走而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配用活血化瘀药,其目的不在逐瘀,而在活血以通血络。本方对中风后遗症、脑血栓形成、小儿麻痹症等都有良效,特别对脑血栓形成疗效尤著。
又如论治瘟毒:王氏所论瘟毒,系指霍乱吐泻、痘疹等重证温病。其病机是瘟毒在内烧炼血液,壅塞气血通路。
病初正气未伤,用解毒活血汤(连翘、葛根、柴胡、当归、生地、赤芍、桃仁、红花、枳壳、甘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若见汗出如水,肢冷如冰的亡阳症,则用急救回阳汤(党参、附子、干姜、白术、甘草、桃仁、红花),以回阳固脱。
对于抽风:古人有急惊风与慢惊风之分。所谓抽风,系指抽搐、痉挛、瘈疭等症状的俗称。王氏所讨论者属慢惊之范畴。临床可见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两目天吊,口噤不开,口流涎沫,咽喉往来痰声。
他认为抽风多半由“伤寒、瘟病,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久气虚”,或高年之人,久病气衰所致。以小儿急性重症热病后期多见。治疗皆为补益气血,化瘀止痉。
所制方剂为可保立苏汤或足卫和营汤,二方均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白芍、枣仁等补气血。或配以山萸、枸杞、故纸、核桃,为病久气虚及肾而设,二方重在治本。
再如治疗癫狂:王氏在《痹证有瘀血证》中提出“癫狂一症,哭笑不休,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不接,如同作梦一样”。认为癫狂是脑的病理改变所致,与气血不调有关。
主张用调气活血法治疗,创制了癫狂梦醒汤,重用桃仁、赤芍活血化瘀;柴胡、香附、半夏、陈皮、青皮及大腹皮、木通、桑皮、苏子涤痰湿而解郁结。突出调气活血,是把消瘀化痰解郁融为一体的治疗方法。
(三)医案选录
【血府血瘀案】
江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压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付全愈。(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分析:患者夜卧露不可盖物,王氏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治愈,以方测证,结合病延七载,久病入络,可知胸内必是血瘀气滞,胸中窒闷所致,经服本方血通气畅,病霍然全愈。
综上所述,王氏治学严谨,重视实践,不盲从古人,勇于创新,不仅在解剖学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更重要的是他对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颇多创见,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治疗学,对今天活血化瘀研究有着一定影响。
虽然他在学术上存在某些错误,但是他的医学成就和对中医学的发展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