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呕吐

呕吐,这一常见的身体反应,其实背后蕴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当胃失去了其应有的和降功能,气逆上冲,便会引发这一令人不适的病症。呕吐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常常伴随着其他多种疾病出现,如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贲门痉挛、幽门痉挛等。这些病症均可参照呕吐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

深入探索呕吐的病因病机,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多种原因。外感或内伤都可能扰乱胃气的和降,从而引发呕吐。当风、寒、暑、湿等外邪侵犯胃腑,或是秽浊之气内犯,胃失和降,水谷便会随气逆上,形成呕吐。

饮食也是呕吐的一个重要诱因。暴饮暴食,或是过度食用生冷甘肥的食物,甚至误食腐败的食物,都可能导致食积不化,胃气不得下降,从而引发呕吐。

此外,情志所伤也是导致呕吐的一个重要因素。恼怒怫郁,导致肝气失于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饮食便会随气上逆而呕吐。

而脾胃虚弱,更是呕吐的一个重要病因。平素或病后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常,湿浊内生,停痰留饮,积于胃中,痰饮上逆,便会产生呕吐。因此,对于呕吐的治疗,必须根据其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以达到调和胃气,降逆止呕的目的。

〔辨证论治〕

体针 

(一)呕吐外邪犯胃的症状,可谓是机体与外邪抗争的表现,其中寒、热之分更是反映了疾病的不同阶段与性质。当寒邪侵袭,突然呕吐的来势迅猛,如狂风骤雨,胸脘之间仿佛被无形之手紧紧握住,痞满不适。有时,这股寒意还会波及肠道,引发腹泻。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亦随之而至,舌苔薄白,脉象浮动,如同冬日里飘摇的雪花。

而热邪所致的呕吐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呕吐频繁,仿佛胃中的一切都无法安然停留,一进食即吐,甚至胆汁都被逼出,酸苦难当。此刻,患者口渴难耐,急需冷饮以解其热。发烧微恶寒、头痛等症状亦相伴而来,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浮数,宛如盛夏的烈日炙烤大地。

在治疗上,我们需遵循“解表和中”的原则。对于偏寒者,我们选取太阴、厥阴经穴为主,如三阴交、太冲、支正、中脘等穴位,旨在温散寒邪,调和气机。而偏热者,则选取少阳、阳明经穴为主,如大椎、外关、合谷、内庭等,意在疏散风热,和胃止呕。

若外感病初期发生呕吐,多属实热,故取大椎配外关,以疏散风热,和解少阳;合谷、内庭则能清泄阳明,和胃止呕。而外感病后期发生呕吐,多属虚寒,此时选取支正以解表散寒,中脘以安胃,三阴交以补脾,太冲以平肝,共同达到扶土抑木、安胃止呕的效果。

对于干呕不止的患者,我们可采用灸法,灸间使七壮以和胃止呕。若伴有眩晕,可针风池以清头目。若呕吐物为黄水,可加丘墟以清胆热。在治法上,偏热者多用泻针法,以清热泻火;偏寒者多用灸法,以温散寒邪。如此,便可因病施治,使机体恢复平衡与和谐。

(二)呕吐饮食所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通常由于饮食不当或过度饱食所致。其主要症状包括呕吐未消化食物,吐后感觉轻快,伴有嗳气食臭,对进食产生厌恶感,脘腹胀满或疼痛拒按,进食后症状更为严重,同时可能伴有便秘和矢气。舌苔厚腻,脉滑实,这也是此类病症的典型表现。

在治疗上,主要采取行气导滞的原则,以调和气机,消除宿食积聚。选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要穴位,以调整脾胃功能,恢复气机升降平衡。处方中,下脘、璇玑二穴能行气导滞,消除宿食;足三里穴则能和胃降逆,止呕止痛;腹结穴可除脘腹胀满,并治疗便秘。若腹胀症状较重,可加刺气海穴以理气消胀。

在治疗过程中,针法以泻法为主,以引导邪气外出,调和脏腑功能。同时,还需注意饮食调养,避免过度饱食和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脾胃负担,促进康复。在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以期早日康复。
 

(三)呕吐,常常因情志所伤而发作,是一种令人不适的症状。呕吐多在食后精神受刺激时发生,似乎只有将胃中的食物吐尽,才能得到一丝的舒缓。伴随着呕吐的,常常还有胸胁满胀、嗳气吞酸、烦闷不舒、恶心干呕等症状。观察舌象,可发现舌边红,舌苔薄白,脉象弦紧。

在治疗上,我们应当遵循疏肝和胃的原则。选取足厥阴、少阳、阳明经穴为主要穴位,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处方中,上脘穴能宽胸和胃,与梁丘穴配伍,可平胃止呕;太冲穴能平肝降火,与阳陵泉穴相配,可疏肝理气,解郁和胃;神门穴则能安神定志,帮助稳定情绪,缓解呕吐症状。若患者出现泛酸干呕的症状,可加内关、公孙二穴,以制酸止呕。

在治疗过程中,针法宜用泻法,以疏泄病邪,调和气血。医者需以精湛的技艺,细心地施治,使针感传达到病所,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也需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相信在医者的精心治疗下,呕吐症状定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四)呕吐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为,一旦摄入稍多的食物,胃脘部即感不适,吐出的痰涎远多于食物本身。吐后,患者会感觉舒适,尤其是饮用热饮后。在劳累之后,患者可能会感到眩晕并伴有呕吐,同时还会出现心悸、倦怠乏力的症状。此外,患者喜暖恶寒,面色不华,甚至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象上,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针对这一病症,治疗的原则是健脾化痰,和胃止呕。选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具体处方为章门、公孙、中脘、丰隆四穴。其中,章门为脾的募穴,公孙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两者相配,可健脾化痰。中脘为胃的募穴,丰隆为化痰要穴,两者相配,可健运脾胃,化痰止呕。四穴同用,可使脾气健运,痰浊得化,胃气得降,呕吐自止。

在治疗方法上,我们采用针灸并用的方式。针灸能够直接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针灸还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这种综合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呕吐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用例案〕 壬申年,虞绍东翁,这位远行的旅人,不幸罹患了膈气之疾。他的身形日渐羸瘦,仿佛被病魔无情地侵蚀,即便服用了各种药饵,仍难以驱散这阴霾。听闻此事后,我决定前往探视。诊视之中,我察觉到他的六脉沉涩,这是膈气之疾的典型脉象。我深知,若要治愈此病,必须取膻中穴以调和其膈,再取气海穴以保养其源。只有这样,他的元气才能充实,脉息才能自盛。

经过慎重的考虑,我选择了适当的时辰,为虞翁施针。上穴行六阴之数,下穴行九阳之数,各灸七壮。当最后一针落下,我能感受到虞翁体内涌动的生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如今,虞翁已官至扬州府太守,每当提及此事,他总是感慨万分。

庚辰年,我再次路过扬州,得以与虞翁重逢。眼前的他,已然恢复了往日的丰厚形体,容光焕发。这一切,都得益于针灸的神奇疗效。

而在另一则医案中,周女士,年仅26岁,却已饱受脘痛、呕吐之苦半年有余。她的吐物不化,吐时不伴恶心,经X线检查,胃部并未发现器质性改变。她被诊断为神经性呕吐,各种疗法均未能奏效。后来,她决定尝试针灸治疗。我为她取内关、中脘、足三里、胃俞等穴加减施治,采用透天凉手法。除胃俞外,其余各穴得气后皆留针15分钟。经过三次针灸治疗,她的呕吐症状明显减轻;六次后,呕吐完全停止;八次治疗后,她终于彻底康复。

而在另一则案例中,李先生,60岁高龄,因患胃十二指肠溃疡住院治疗。他自诉经常呃逆、呕吐,痛苦不堪。住院前曾服用中西药治疗无效,住院期间用过维生素B6等药亦无效。面对如此顽固的病痛,李先生决定尝试针刺治疗。我为他取内关透外关、足三里等穴,施以中等刺激,每天一次,每次留针5分钟。令人惊喜的是,针仅一次后,他的呃逆次数明显减少,呕吐停止;针二次后呃逆竟然完全消失。这再次证明了针灸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独特魅力。

〔文献摘录〕 呕吐,这一常见的身体反应,常常让人倍感不适。在中医理论中,它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为了缓解这一症状,针灸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针灸大成》中,提出了针对呕吐的穴位,如曲泽、通里、劳宫等,它们各自承载着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当腹中雷鸣,食物消化不良,逆气上升导致呕吐时,可以选取章门、下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神应经》所述。

针对呕吐的不同症状,针灸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吐逆呕不得食的患者,可以选择灸心俞百壮;对于吐逆饮食却去的患者,灸脾募百壮是不错的选择,这是《千金要方》中的经验之谈。同时,《针灸处方集》中记载了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即针刺大陵穴直下5分处,用1到1.5寸毫针,向中指端进针,透向手针疗法穴位“胃肠点”,大幅度捻转强刺激,留针10分钟左右,这种方法对呕吐的治疗效果显著。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更为详细的针灸方案。主穴包括内关、中脘、足三里、公孙,配穴则有天突、上脘、关元、合谷、脾俞、胃俞、太冲等。每次选用3~5穴,根据病情采用强刺激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对虚寒者用补法、灸法。疗程一般为5次,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在《针灸医学验集》中有详细的记载,经过实践验证,近期全愈率达到76.9%,有效率高达95.4%,为众多呕吐患者带来了福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