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疼痛难忍,中医怎么治疗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关节软骨进行性退行性改变及膝关节功能丧失的一种疾病。

以缓慢进展的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或畸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好发于中老年人,是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疾病。

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2020年版)中明确指出,这是一种筋骨共病、痿痹共存的疾病。

痹,即痹塞不通,《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痹”的病名,认为是由风、寒、湿邪阻滞经脉,营卫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致肢体出现疼痛或麻木的病。

痿由委与疒组合而成,为病名,指肌肉软化。《字林》中将“痿”意为“无力”。

且现代医家认为,关节周围骨骼肌的肌力减退,肌肉萎缩表现于膝骨关节炎疼痛之前,其软骨退行性改变的病理特征,亦符合中医“痿证”范畴。

现代医家对膝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多从“虚”、“邪”、“痰”、“瘀”四种病理因素加以概述,而根源于肝脾肾三脏。

《医宗说约》曰:“痹多实,痿多虚”。故基于“本痿标痹”理论,根据其病因病机虚实之不同,将众多医家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整理如下:

一、从痿论

1、肝郁血虚、筋骨失常

肝藏血,为“罢极之本”。肝在体合筋,筋脉功能正常地发挥依赖肝血的滋养。

《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膝为筋之府,若肝血虚,筋骨失养,可诱发膝骨关节炎。

2、肾虚精亏、骨骼失养

《灵枢·五邪》中指出,骨痛是邪伤肾脏的主要表现,指出骨痹的发生与肾脏关系密切。

肾藏精,能主骨生髓,而骨为髓之腑,骨骼的强健依靠肾脏功能活动的正常。

若肾虚精亏,则生髓乏源,骨骼失养,进而“不能久立,行将振掉”,发为膝骨关节炎。

3、脾胃虚弱、肌肉失濡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周身之筋骨、肌肉需要阳明化生的谷精濡养。

若脾胃虚弱,精微化源不足,机体濡养失调,则见筋脉痿弱失用。

且脾主四肢肌肉,脾虚易见肌肉萎缩之症。

4、肝肾亏虚、筋脉失养

《张氏医通》中认为,膝是筋脉汇聚之府,肝肾亏虚是膝痛发生的原因之本。

肝主筋,肾主骨生髓,膝关节的功能活动正常需要赖以“筋束骨”的作用维持。

肝血与肾精同源,精血互化,筋骨根源于肝肾之精血濡养。

5、肝脾虚弱,膝府失养

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膝为筋肉汇聚之府。肝胆、脾胃互为表里,功能上相互依存。

筋肉的濡养,需要脾所散之精。而脾依靠胃的受纳、腐熟,胆汁的泌别,并在肝疏泄的功能下,得以布精四旁。

6、肝脾肾三脏亏虚

《嵩崖尊生全书》中描述道:“膝部隶属于脾肝肾三脏,若膝部疼痛则归因于肝脾肾三脏的亏损。”明确提出膝骨关节炎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肝主筋、肾主骨,脾为筋骨濡养之源。膝为肝脾肾三经所系,筋骨肉之大会。

膝关节功能活动的正常,离不开肝脾肾三脏的共同作用。

二、从痹论

1、风寒湿痹

《景岳全书》中对痹的论述与《内经》观点相合,皆认为痹之发生与风寒湿邪密切相关,明确提到风寒束表,寒邪凝滞经脉,湿邪浸淫经络,进而引起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得外达,闭而痹也,进而见关节疼痛、麻木、运动受限等一系列表现。

2、气血瘀滞痹

《景岳全书》中认为,“痹”意通“闭”,经脉气血因邪气闭阻不通而发病。

气血凝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进而导致骨关节出现退行性的病理改变。

3、痰瘀阻络痹

痰浊阻滞气机,令三焦不通,津液不行,输布受阻,致痰瘀水停,日久耗伤机体,气血虚弱,推动无力,水湿浊瘀停聚更甚,致关节肿胀变形,从而诱发膝骨关节炎。

疼痛是膝骨关节炎发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因痹不通而痛。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痹痛的发生必因内有虚。

治疗上,提倡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使虚中有补,补中除痹,痹中有开,开中养虚。

如果没到手术治疗的标准,在众多保守治疗方法中,中医针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常选取内膝眼、犊鼻穴、梁丘穴、血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悬钟穴等穴位。

日常要注意防寒保暖,可以适当佩戴护膝,避免关节受凉。

及时纠正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如避免长时间久站、长时间屈膝深蹲、提重物等。

减少剧烈运动,如爬山、上下楼梯、长距离行走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