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证不符,应当细辨其因

麻黃证,脉不应,医者不可拘泥于舍证求脉或舍脉求证之法,而应细心辨识其因,审慎审察病机。以许学士同乡邱生之病为例,他患伤寒,症状发热、头痛、烦渴,脉象虽浮数却无力,尺以下脉迟缓而弱。许学士认为,尽管这是麻黄证,但尺脉迟缓微弱,表明患者营气不足。

仲景有言:“尺中迟者,营气不足,未可发汗。”故而在这种情况下,用麻黄汤发汗并不适宜。许学士选用了建中汤加当归、黄芪,意在调和营卫,补益中气。次日,患者脉象转为紧脉,家属急于求成,要求用发汗药,但许学士不为所动,坚持用建中汤调理营卫。

至第五日,尺部脉象方应,营气已足。此时,许学士才投以麻葛汤。患者服药后,不久便发狂,稍定后略睡,随即出汗。这正是麻黄汤发汗的作用。

由此可见,医者当细心观察患者表里虚实,顺应病情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可急于求成。若违背病情发展的自然规律,虽然暂时取得疗效,却可能损害患者五脏,缩短其寿命。这样的医术,又怎能令人称道呢?医者应以患者为本,审慎施治,方能真正造福于患者。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派太阳病证的表象,然而,其脉象却浮数而无力,尺部以下更是显得迟弱。这种脉象告诉我们,患者体内阴血明显不足,这是营虚的明确证据。若医者只看重表面症状,草率地施以麻黄汤这类峻烈之剂,恐怕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使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可能酿成坏症。

因此,首先选择了建中汤加以当归、黄芪,意在温中补虚,补血养阴。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它像是为患者虚弱的身体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治疗做好准备。待患者正气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后,再施以麻黄汤以发汗解表,此时效果更佳,疾病得以痊愈。

这其中的道理,正是中医治病时始终强调的“存津液、保胃气”的原则。若医者只顾追求一时的疗效,而忽视了对患者正气的保护,即便暂时取效,长远来看,却可能给患者带来五脏亏损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在临证时,必须细心体察患者的脉象、舌象等体征,全面分析病情,制定出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才能真正做到治病求本,保护患者的健康。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