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胃痛

 胃痛,这一常见病症,中医又称之为“胃脘痛”,主要表现为上腹心窝处及其周边区域的疼痛。在古代文献中,心痛一词多指胃痛而言,与现代医学中的心脏疾病所致的心痛有所区别。胃痛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中。

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主要可归结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劳倦过度等方面。当寒邪侵袭人体,侵入胃腑,胃气便会逆乱,从而引发疼痛。若过食生冷,寒气在体内积聚,胃气亦会不和,导致疼痛。此外,饮食不规律,食物积滞不化,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生,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产生胃痛。

情志方面,过度的忧思恼怒会使肝气郁结,气滞则横逆犯胃,同样会引发胃痛。劳累过度则会损伤脾胃,使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邪内生,胃失温降,同样也能导致胃痛。胃痛初起时,多因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若气滞日久,可能进一步导致血瘀,若络脉受损,还可能出现吐血、便血等症状。

因此,在治疗胃痛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调和胃气,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从而缓解胃痛症状。同时,也强调预防和调护,通过调整饮食、调节情志、避免过度劳累等方式,减少胃痛的发生和复发。

〔辨证论治〕 

体针 

(一)胃痛实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候之一。当寒邪侵袭胃腑,患者会突然感到胃痛剧烈,如同刀割,此时他们往往会寻找温暖的环境,因为畏寒是他们最明显的症状。当用温热的物品轻轻敷在胃部时,疼痛会有所缓解。此外,他们可能不感到口渴,或者即使口渴也倾向于喝热饮,因为热能为他们带来短暂的舒缓。观察其舌苔,会发现舌苔呈白色,触摸其脉象,会感到脉弦而紧,这是寒邪犯胃的典型表现。

而当因饮食不当导致气滞时,患者会感到胃脘部胀痛不适,仿佛有气体在其中游走。他们可能会嗳气,带有腐臭味,甚至呕吐出不消化的食物,呕吐后疼痛会有所减轻。大便的形态和次数也可能发生改变,舌苔变得厚腻,脉象滑而有力。

至于肝气犯胃,疼痛往往不仅局限于胃部,还会波及胁肋部。这种疼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加重或诱发,患者会频繁嗳气,大便不畅,舌苔多呈现薄白色,脉象弦细。

在治疗上,针对寒邪犯胃,我们采用散寒止痛、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的方法。选取胃的募穴中脘和合穴足三里,配合手足厥阴和足太阴经穴,如内关、公孙、太冲等,共同调和胃气,疏导气滞,止痛解痉。对于疼痛剧烈者,可加梁丘以加强理气和胃止痛的效果;若胁痛明显,则加阳陵泉以清肝止痛。在治疗过程中,针灸手法以泻法为主,对于寒证患者,还可加以艾灸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二)胃痛虚证的症状纷繁复杂,深入了解其特点对于正确施治至关重要。脾胃虚寒者,其胃痛如绵绵细雨,时隐时现,不时泛出清水,宛如清泉涌动。他们喜欢温暖,喜欢按压,因为这样能带来一丝舒缓。然而,他们的食欲不佳,精神疲惫,甚至手足不温,大便稀薄如溏。观察其舌质,会发现颜色淡雅,脉象则显得细弱无力。

当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阴不足时,疼痛的性质会发生改变。胃痛如同烈火炙烤,患者会感到口苦而干渴,但又不想多饮。此时舌红而少苔,舌质上布满皱纹,犹如历经风霜的古老树皮。

若气滞血瘀,胃络受损,疼痛则更加剧烈。它如同固定的刀割,痛如针刺,让人难以忍受。更为严重的是,吐血如同咖啡般深浓,便血则如同柏油般粘稠。观察其舌,会发现有紫点或瘀斑,脉象则显得细涩不畅。

在治疗上,我们应遵循补脾健胃的原则。对于阳虚者,需温中散寒;而阴虚者,则需益胃养阴。选取俞募穴及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通过针灸和艾灸的方法,能够温中散寒,补脾和胃。

处方中,脾俞、胃俞为脾胃之俞募穴,与中脘、章门、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等穴位相配,共同发挥温中散寒、补脾和胃的功效。当胃中有灼热感时,可加太溪以滋阴降火;便血时可加血海以理血;吐血时可加膈俞以和血。

在治疗过程中,针法以补法为主,并可结合艾灸以增强疗效。如此,便能针对胃痛虚证的各种症状,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治疗。
 

胃痛耳针疗法,是中国古老针灸技艺中的一种独特疗法,它通过刺激耳部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胃痛的目的。在取穴时,通常会选择胃、脾、下脚端、神门、脑、肝等穴位。刺法上,每次会选用2~3个穴位进行刺激,根据疼痛的程度来调整刺激的强度。当疼痛剧烈时,会采用强刺激,而当疼痛缓解时,则会转为轻刺激。留针的时间通常为30分钟,治疗的频率则可以是隔日或每日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

对于胃痛伴有泛酸的情况,除了刺激胃的穴位外,还会增加屏间穴的刺激。而当胃痛与十二指肠溃疡相关时,则会加上十二指肠溃疡的穴位。

另一种胃痛疗法是埋线疗法。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也有很长的历史,它通过在特定穴位埋入羊肠线,以达到持续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的目的。在取穴上,可以选择足三里(左)、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足三里(右);下脘、灵台、梁门等三组穴位,轮流使用。每次埋线的间隔时间为20~30天,这样既可以保证穴位的持续刺激,又可以避免过度刺激带来的不适。

这两种疗法都是中国古老医学的瑰宝,它们通过独特的取穴和刺激方法,帮助人们有效地缓解胃痛,恢复身体的健康。

〔应用例案〕 甲戍之年,我得以观摩田春野公侍奉其翁之孝道。春野公之翁,身患脾胃之疾,于天坛静养。尽管居所距离我宅数里之遥,但春野公每每请医问药,必亲自上山,不遗余力地尽孝。我深受其诚意所感,不惧路远,每次都前往探望。

我告诉春野公:“脾胃乃人身之根本,五行之基石,万物之源泉。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之生命力。若脾胃不顺,则疾病必生。然而,尊翁之疾,非一朝一夕所致,需耐心调养。脾喜甘燥而恶苦湿,药热则消于肌肉,药寒则减于饮食。医治已久而未得要领,或许可考虑灸法,灸中脘、胃仓二穴,或可助其康复。”春野公欣然采纳。

于是,我们每日为尊翁灸治,每穴各灸九壮,更以针法行九阳之数。渐渐地,疮口发脓,病情开始好转。如今,春野公已任兵科给事中,尊翁与尊弟亦皆登科,家道昌盛,皆因当年坚持灸治之功。

另有一案,陈先生,年六十八。自述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呕吐泛酸,得食即痛,痛甚则吐,已有一年有余。中西医治疗皆不见效,病情反复,呕吐加剧,以至精神疲惫,无法进食。患者已丧失信心,嘱家属准备后事。

我闻讯后急赴会诊,诊其脉象,断为脾胃阳虚,命门火衰,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治疗当以温补脾肾为主,取中魁、足三里二穴进行灸治。每次灸十一壮,米粒大小,二穴轮流施灸。经灸治后,呕吐立即停止。次日再灸足三里,患者顿觉脘腹温暖舒适,能食稀粥,胃痛大减。后续以中药调治,食欲逐渐恢复。十余日后,患者便能起床行走;一个月后,已能恢复正常工作。

〔文献摘录〕 心痛之症,多因风寒侵袭,导致气血虚弱,食积内热而生。面对此疾,古人智慧地提出了针灸之法,选取太溪、然谷、尺泽、行间、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门、涌泉等穴位,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缓解心痛之困扰。其中,《针灸聚英》一书,详细记载了这些穴位的定位和针灸方法,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脾胃虚寒之证,则需调理脾胃之气。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等穴位,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功效。针灸这些穴位,可调和脾胃之气,改善脾胃虚寒的症状,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

对于肝胃气郁之症,宜选取太冲、梁丘、内关、肝俞等穴位进行针灸。这些穴位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能够缓解肝胃气郁引起的胃痛、胁痛等症状。据《临床针灸新编》记载,针灸这些穴位,对肝胃气郁的治疗效果显著。

在临床上,中枢穴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胃脘痛。此穴位于背部正中线,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成人直刺5至8分深,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5至10分钟。针灸中枢穴,可调和脾胃之气,疏通经络,缓解胃脘痛的症状。据《针灸处方集》记载,此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针灸治疗胃脘痛(胃痉挛)共计106例,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60例。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最大者56岁,最小者仅20岁,但其中以20至40岁的患者居多。病程长短不一,最长的达到10年之久,而最短的仅为2天。

在针灸治疗时,我们以内关、中脘、足三里作为主穴,肝俞、太冲、内庭作为配穴。针对脾胃虚寒的患者,我们还采用艾卷温和灸法,对脾俞、胃俞进行施灸,每次持续15分钟。另外,关元穴也会施以艾炷隔姜灸法。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先刺足三里,后刺内关,手法上采用大幅度捻转和反复提插的方式。若痉挛症状未缓解或疼痛不减,我们会继续针刺中脘穴或根据具体症状增加其他配穴。

经过针灸治疗,106例患者中,有40例在1次针灸后症状完全消失,43例在2次针灸后症状消失,还有15例在3次针灸后症状消失。整体而言,针灸次数最多为3次,最少仅需1次。近期治愈率达到了惊人的92.5%。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病例在经过针灸治疗后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