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本原为地球的自转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基于阴阳这一基本概念。阴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人对日月昼夜变化的观察和理解。在古人眼中,地球的自转是造成阴阳交替的根本原因。这一思想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中,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古人对天地、日月阴阳属性的认识。天、日代表着光明、温暖和活力,因此被视为阳;而地、月则代表着阴暗、寒冷和沉静,因此被归为阴。

《灵枢·营卫生会》篇进一步阐述了阴阳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应用。文中提到:“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这里,阴阳被用来描述人体卫气的运行规律,揭示了阴阳在维持人体生理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从《灵枢》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阴阳认识的演变过程。阴阳观念的萌生可远溯至伏羲、尧舜时代,当时人们对阴阳的理解主要局限于自然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阴阳的认识逐渐扩大,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例如,人们将向日的一面称为“阳”,背日的一面称为“阴”;山之南阳光充足,被视为阳,山之北阳光稀少,则为阴;男性被归为阳,女性则被归为阴。这些观念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阳气,如同天空与太阳,若失去其位置,则寿命将折损而无法彰显。因此,天体的运行应以太阳的光明为准则,阳气因此上升,守护外部世界。”传说中,伏羲发现了河图,大禹发现了洛书,这两者皆以符号来标注阴阳。大约在4000多年前,古人创造了圭表,并通过它测量影子,观察一天、四季、一年的阴阳变化。这些观察结果催生了太极图,并进一步衍生出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阴阳理念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四象、八卦。先天八卦与河图相对应,揭示了天道的奥秘;而后天八卦则与洛书相对应,阐述了地道的玄妙。在夏商时期,出现了三种易经:连山、归藏、周易。虽然连山、归藏已经失传,但留给我们的《周易》却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明的起源。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筮人》中提到:“筮人掌管三易,用以辨别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而《帝王世纪》则记载:“庖犠创造了八卦,神农将其扩展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继承并发扬光大,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称之为《连山》,殷人因黄帝称之为《归藏》,文王则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称之为《周易》。”创制“阴阳”一词,并明确其概念,是殷周时代的文化特征。在殷代的龟甲卜辞中,已有大量关于“阴阳”、“晦日”的记载。由于古人对二十八宿的认识十分久远,所以他们用阴阳来描述二十八宿的运行也是有可能的。

《灵枢·卫气行》中描述:“一年有十二月,一日有十二时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空周游二十八宿,每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因此,从房宿到毕宿为阳,从昴宿到心宿为阴。阳主白昼,阴主黑夜。”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阴阳观念逐渐发展、演变成一种概念形态。《诗经·公刘》中提到:“既景遒岗,相其阴阳。”这表明了阴阳观念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阴阳理论,自古以来便贯穿于中华文明的脉络之中,成为了阴阳家、道家、儒家、法家、农家等诸子百家的理论基石,深深地烙印在古人的思想观和方法论之中。这一理论赋予了阴阳以象数的内涵,将天地间的万物变化、生克关系都囊括其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易经》这部博大精深的经典应运而生。《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以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为基础,每卦每爻都配有卦辞和爻辞,文字简练却意义深远,可能写定于周初至春秋这段时期。而《传》则是对《经》的深入解读,相传为孔子所作,但经过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战国及秦汉之际的作品。这部经典以阴阳为说理工具,以卦、爻、象、数为基本要素,揭示了天地间的奥秘。

同样,在医学领域,《黄帝内经》也深受阴阳哲学思想的影响。它继承了传统的阴阳认识,以阴阳应天地之象为主,用阴阳来阐述医学原理。在这部经典中,阴阳不仅具有象、数、物质的内涵,还融入了古代哲学的智慧。阴阳理论贯穿《内经》全篇,成为中医理论的灵魂。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阴阳在天地自然规律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万事万物的纲领,是运动变化的源泉,是生克亢害的肇始,是天地之大道。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