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理论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素问·天元纪大论》在五运六气理论中深入探讨了五运阴阳的奥妙。这段经文明确指出:“五运阴阳,实乃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段话以高度的概括和深邃的哲理,揭示了五运阴阳在宇宙间的核心地位。天地之间的万物,无论是生长、变化,还是消亡,都受到五运阴阳的支配和影响。
五行概念的提出和形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有观点认为五行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的五方概念或春秋时期的五材说,但《尚书·洪范》中对五行的描述:“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嫁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只是以五种物质的形态来象征性地解释五行。实际上,五行的真正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人对天象的深入观察。《五行大义》明确指出:“五行因何生?曰:因天地而生。”这意味着五行并不是简单地由五种物质构成,而是与天地、阴阳等宇宙间的基本原理紧密相连。
医圣张仲景在论述五行时提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这进一步强调了五行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素问》的多篇章节中,都提到了五行与天文、气象、地理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提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这说明五行与天地间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五行概念并非仅仅起源于五种物质,而是源于古人对天象的深入观察和理解。五行作为宇宙间的基本原理之一,与天地、阴阳等宇宙要素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宇宙间万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基本规律。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览《太始天元册》文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此五行之气,各据一方,各有所主,如天地之门户,阴阳之枢纽。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皆由此五行之气,不可不通也。”
《白虎通·五行》中则详细解释了五行之名:“五行者,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为天行之义也。”五行之名,各有其义,各有所指,代表着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物质和力量。而王冰更进一步指出:“五运,谓五行之气,应天之运而主化者也。”五行之气,随着天时的运转而发生变化,主宰着万物的生长、变化和消亡。
《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则详细描述了五行之气在自然界中的运行规律:“五运更始,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五行之气在自然界中的运行,既有规律可循,又充满变化,与天时、地利、人和息息相关。
而五行之关键,在于其行、动(传)、运。《素问·藏气法时论》中黄帝向岐伯询问:“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回答:“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五行之气,行于人体之内,关乎生死,决定成败。而五行之行、动、运,则关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关乎万物的生长、变化和消亡。
对于“行”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运行之义。《汉书》云:“五行者,五常之行气也。”五行之气,各有其运行之道,主宰着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二是具有行列的意义。《尚书·洪范》曰:“汩陈其五行。”五行之气,各有其所处之位,各有所列之序,如同自然界的万物,各有其所处之位,各有其所列之序。
然而,我们目前的教材在解释五行时,更多地注重其行列之意,即以五行类比自然界万事万物及人体发病与脏腑、经络等,而忽视了五行之运行的重要性。五行之气,不仅具有其所处之位,更有着其运行之道。只有深入理解了五行之运行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更好地把握万物的生长、变化和消亡。
(2)五行之气,在宇宙中流转不息,而在人体内部,则体现为五脏之气的相互传递。这一玄妙的相生相克关系,被《内经》以生克乘侮的形式精妙地揭示出来。
《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提到:“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这是对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人体五脏中的生动体现。以肝为例,它受气于心,然后传递给脾,但如果它受到的伤害过重,无法再传递,那么生命就会走向终结。这不仅是气的逆行,也是生命的消逝。
同样,在《难经》中也有类似的论述。《难经·五十四难》云:“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府病易治者,传其子也。”这说明,五脏的疾病往往会传至其所胜之脏,使得病情更加复杂难治。而腑病则相对容易治疗,因为其病气会传至其子脏,从而得到一定的缓解。
运气理论,作为五行理论的另一重要部分,它描述了五行之气在宇宙中的运转规律。地球公转所产生的气候变化,与五行之气的运转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音为角;南方生热,热生火,在音为徵;中央生湿,湿生土,在音为宫;西方生燥,燥生金,在音为商;北方生寒,寒生水,在音为羽。”这是对五行之气与方位、季节、音律之间关系的精彩描绘。
而五行之气的相生相克关系,也在运气理论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这揭示了五行之气在运转过程中的动态平衡与相互制约关系。
总的来说,五行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贯穿了《内经》的始终。它不仅解释了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因此,可以说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