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辨证论治之难


中医治病,有两难之境。
辨证之道,实乃医学之精髓,亦为其一大难题。何以言之?其难在于何处?首先,我们要明辨阴阳之证。阴阳,乃天地之大道,亦人之根本。在辨证之中,我们可以从舌象、脉象、神气、声色、二便等多个方面来观察。然而,阴阳之辨并非易事,需得医者用心体会,细心揣摩。

再者,真证与假证之辨更是难上加难。在临床实践中,我深感假证之多,犹如水中之火,阴极之阳,处处可见。阳虚之证,有时可见面赤如妆,咽部化脓,舌红无苔,脉数脉实,便结尿赤,甚至高热不退。此皆为假象,若医者不识,必增病情。因此,辨假之难,犹如登天之难。

然而,在辨证之时,我们必须明确一些前提。首先,人身一切,阳气一处不到便是病。阳气乃生命之根本,若阳气不足,则百病丛生。其次,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见。这说明在临床实践中,阳虚之证极为常见,而阴虚之证则相对较少。最后,寒湿证十之八九。寒湿之邪,易伤人体阳气,导致各种疾病。

因此,在辨证之时,医者需细心观察,全面分析,不可一见舌红便认为是热证,一见脉数便认为是实证。必须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辨证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论治之难,实乃医学之道中的一大难题。西医注重诊断的明确性,一旦诊断确立,便可依据现成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然而,中医却并非如此。即使病症的辨证已经十分明确,但如何遣方用药仍然是一大难题。

以气血亏损为例,是用八珍汤还是归脾汤?二者虽均能补气血,但八珍汤重在补益气血,而归脾汤则重在养心安神。若患者心悸失眠症状明显,则应选用归脾汤;若患者面色苍白、乏力明显,则应选用八珍汤。再如阳虚,是用四逆汤还是通脉四逆汤?二者虽均为温阳散寒之剂,但四逆汤重在温阳散寒,通脉四逆汤则重在通阳散寒。若患者四肢厥冷、脉沉细,则应选用四逆汤;若患者除四肢厥冷外,还伴有胸痛、心悸等症状,则应选用通脉四逆汤。

即使是同一病症,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时刻,不同的医生,即便是医术高明的医生,所开具的方药也往往大相径庭。这是因为每个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用药习惯都不同,而且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也会对治疗方案产生影响。因此,论治之难,实乃难于上青天。

对于后学诸君来说,如何面对这一难题呢?我认为,首先要多学习、多实践,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其次,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反思自己的治疗方案是否得当。最后,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医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医学之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一名真正的高明医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