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中,如何才能提高疗效

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对于气的运用和掌握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对穴位局部的浅深之气的掌握,更是对整体经络系统中远近之气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体内外呼吸之气的协调与沟通。只有将这些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调气治神的最终目标。

首先,穴位局部的浅深之气,是我们针灸师必须深入研究和掌握的基本知识。通过刺激不同的穴位,我们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每个穴位的深浅、方向、力度等要素,以确保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次,整体经络系统中远近之气的运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针灸治疗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局部穴位的治疗作用,还要考虑整体经络系统的平衡与协调。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中气的流动,我们可以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达到调整整体身体状况的目的。

最后,体内外呼吸之气的协调与沟通也是针灸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呼吸是人体内外环境交换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调节气的运行的重要手段。在针灸治疗中,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呼吸,使之内外相通、上下相贯,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灸临床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穴位局部的浅深之气、整体经络系统的远近之气以及体内外呼吸之气的协调与沟通,才能达到调气治神的最终目的。这既是对我们针灸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针灸治疗的核心所在。
针灸之道,深不可测,它如同一位智慧的医者,用微妙的针法,调理着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人体的气血,如同江河之水,有时浅流潺潺,有时深涌澎湃,而针灸之术,就是要在这浅深之间,找到最恰当的治疗之道。

疾病在人体中的表现,如同云彩在天空中的变幻,有浮有沉。而针灸的针法,也需随着疾病的浮沉,调整其深浅。正如古人所言:“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不同的穴位,气血的分布亦不相同,如同山川河流,各有其独特的景致。

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地调整针刺的深浅。浅刺皮肤和肌肉层,可以调动卫气和营气,如同春风拂过大地,唤醒生机;而深刺至筋肉之间,则可以调动谷气,如同深泉涌出,滋润万物。

以百会穴为例,这个穴位位于头顶,是气血汇聚之地。在针刺时,我们应浅刺而非沿皮深刺,如同蜻蜓点水,轻盈而精准。而对于腰臀部的穴位,则需要深刺,以调动深层的气血,如同深潜海底,探寻宝藏。

合谷穴则是一个既可以浅刺又可以深刺的穴位。当治疗手背局部皮肤麻木时,我们应浅刺以取其卫气,正如《太素》中所论述的“卫气虚则不仁而不用”,麻木不仁正是卫气虚的表现。而当治疗面口疾患时,则应刺入穴位的中层,以取其营气。若治疗中风后手掌不能展开,则应向劳宫方向深刺合谷穴,以取其谷气,正如《灵枢·官针》中所言:“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总之,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穴位的特性,灵活地调整针刺的深浅。通过刺卫、刺营、刺谷气等多种方法,我们可以达到调浅深之气的目的,使气血在人体内流畅无阻,从而恢复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病案一

毛女士,73岁,2004年8月31日初诊。

主诉:手足及舌持续性麻木不适30余年,始于血吸虫病服药后。

治疗原则:调节卫气

针灸处方:百会、风池、廉泉、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

针刺方法:除风池、廉泉深刺取谷气外,其余各穴均浅刺取卫,对一般常规深取的曲池、足三里亦深穴浅刺。浅刺诸穴后行快速提插捻转法,针后局部皮肤行火罐。

患者曾多方求治无任何疗效,为其治疗两次后,持续性麻木转为间歇性麻木,时作时止,后续治疗一个月,间歇期逐渐拉长,情况稳定,虽未最终根除,但生活质量已大为提高。


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调理人体之气是至关重要的。气,作为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涵盖着生命活动的各种表现,其流动与平衡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健康与疾病。而当我们谈论针灸如何调气时,不得不提及“近气不失,远气乃来”的原则。

近气,可理解为局部之气,它直接关系到病患部位的气血运行状况。在针灸时,医生需要准确判断并调整这些近处的气,使之达到和谐流通的状态。通过巧妙的针法,如提插、捻转等,医生可以引导近处的气,使其沿着经络顺畅流动,从而缓解病痛,恢复身体的平衡。

然而,仅仅调理近气是不够的。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针灸不仅要关注病患部位的近气,更要着眼于整体,调理远气。远气,即远离病患部位的气,虽然看似与病痛无关,但其平衡与否却直接关系到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运用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巧妙的针法,将远近之气相互协调,使之达到最佳状态。这样,不仅可以迅速缓解病痛,还可以增强患者的整体体质,预防疾病的复发。因此,针灸调理远近之气,既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途径。


病案二

万先生,51岁,2009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突发左耳内上部蚁行感,伴麻木3年。无明显诱因,时作时止,入夜尤甚,甚则夜不能寐。

治疗原则:调手少阳三焦经远近之气

针灸处方:左侧耳门、翳风、中渚

针刺方法:局部耳门直刺半寸许、近部翳风斜向耳部刺入一寸许,以调营卫。远端中渚向上斜刺、并深刺以取谷气,感觉酸胀向前臂传递为度。

患者曾四处求治,花费颇高,始终无效,十分痛苦。为其治疗两次后,诸症痊愈,近日复诊,未复发,诊疗费共计十四元。



针灸临床之中,呼吸之气的调节显得尤为关键。欲调理营卫之气,便不能忽视呼吸的作用。关于针刺治疗与呼吸的配合,历代医家各有高见。当人体进行深呼吸时,肺脏如同风箱般一张一弛,横膈膜随着一升一降,腰脊亦随之一伸一屈,而胸腹则是一起一伏。这一连串的生理动作,其影响范围是广泛而深远的。

这无疑揭示了呼吸在调整全身生理功能中的重要地位。呼吸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更是调控身体气机、调和营卫的关键所在。在针灸临床中,医者若能巧妙地运用呼吸,便能更好地引导病人体内气血的流动,进而达到调和营卫、治愈疾病的目的。

因此,针灸师在施术时,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状态,根据病情需要,灵活调整针刺的深度和力度,使之与病人的呼吸节奏相协调。这样,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身心的舒适与放松,还能在针灸师的引导下,逐渐学会如何自我调节呼吸,进而改善自身的生理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3.1  肺部疾患

病案三

郑女士,58岁,2004年1月15日初诊。

主诉:频发干咳一星期,伴胸闷气短。

治疗原则:调气止咳

针灸处方:天突、大椎、定喘

针刺方法:患者干咳时透皮进针天突穴,此时嘱患者配合深呼吸,当患者呼气时,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刺入。

患者即刻干咳停止,复诊一次,痊愈。


3.2  膈肌疾患

病案四

王先生,52岁,2009年1月20日初诊。

主诉:无明显诱因频发呃逆两星期。呃逆之声洪亮,间歇时间只有数秒,夜不能寐,痛苦不堪。

治疗原则:调气理膈,降逆止呃

针灸处方:膻中、内关、太冲

针刺方法:患者呃逆(吸气)时进针上述三穴,此时嘱患者尽最大可能配合深呼吸,双手在两侧内关和太冲穴上分别行呼吸泻法,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患者曾辗转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包括针灸)治疗均无明显效果。经治疗后,呃逆间隔时间拉长至数分钟,三次治疗后痊愈。患者是国家级篮球教练,平素心肺功能良好,体格十分健壮,正邪相争尤甚,这正是其临床表现如此剧烈的原因,如不配合自身的呼吸以调节膈肌运动,光凭借外力,实难收效。


3.3  肠胃疾患

病案五

高先生,35岁,1998年6月16日初诊。

主诉:腹胀如鼓两年,伴嗳气、便秘。

西医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慢性结肠炎。

治疗原则:调气和胃,降逆除痞

针灸处方:膻中、天枢、关元、足三里、行间

针刺方法:足三里进针后,嘱患者配合深呼吸,虽然患者已经腹部膨隆,但仍然要求其最大限度地使用腹式呼吸,与此同时,在双侧足三里行呼吸泻法,10次呼吸后,留针。患者三年前调入法院工作,工作压力陡增,平素抑郁,故加行间以平肝降逆。

针刺四次后,病患腹部明显平复,两个月后诸症消失,直至2005年由于工作紧张,诸症再作,遵循上法,配合中药,三个月后诸症痊愈。


3.4  腰脊疾患

病案六

邓先生,46岁,2001年2月27日初诊。

主诉:急性腰扭伤一天,腰部弯曲不能直伸,不能平卧,咳唾引痛。

治疗原则:调太阳督脉之气

针灸处方:养老、水沟

针刺方法:由于患者痛甚,不能坐下,因此取站立位,双掌心向胸,当患者吸气时进针,得气后嘱患者用力吸气并向上伸展腰部,呼气时放松,恢复原位,如此反复,使患者腰部活动范围渐渐扩大,直至可以坐下。之后加针水沟以通调督脉,同时嘱其深吸气时进一步后仰伸腰,重复数次。其后嘱患者站立,带针进行小范围内的蹲起动作,配合深呼吸,吸气时起立,呼气时下蹲。

患者由家属扶入病室,面容苦楚,治疗十五分钟后,患者伸展已基本如常,后随呼气出针。患者连声称奇,满面笑容自行步出病室,后续治疗一次,痛已不甚,去水沟加委中,震颤浅刺取之,以舒展腰腿经气,病遂痊愈。以上的临床病案充分展示了调气在针灸治疗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气”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到针下的深浅、远近之感,还与我们的呼吸息息相关。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针灸师必须精通于调卫气、营气、谷气,以及巧妙地调整患者体内的远近之气和呼吸之气。只有这样,针灸的治疗效果才能最大化,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此外,针灸与药物治疗的结合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古人有云:“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这句话强调了针灸与药物之间的互补性,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医治疗的双重武器。然而,尽管针灸与药物治疗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它们在理论和应用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针灸的临床研究和理论教学中,我们必须始终坚守针灸本身的质朴之道,避免落入空洞的理论框架中。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络理论是在针灸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并为后来的方药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然而,尽管方药与针灸都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它们在治理机制和临床应用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等量齐观,而应深入探索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的精髓在于调气。而《灵枢》中的“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和《素问》中的“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正是针灸临床治疗的总纲。这两句话不仅强调了调气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还提醒我们,在针灸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患者的精神状态,实现身心的双重调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