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病的基本思路
万病之源,常常源自一个“寒”字。慢性疾病的患者,体内往往潜藏着深深的寒气,外在却表现出一种燥热的假象。要治愈这样的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驱寒。寒气,如同身体的隐形敌人,一旦正气虚弱,它便会趁机而入,盘踞于体内,形成阴邪。这种阴邪,常常以肿瘤、癌变、膨胀、疼痛等形式展现出来,如同正邪相搏的战场。
有人或许会笑谈,发烧时挂水就能好。然而,这其实是误解。三阳病虽然来势汹汹,但实则并不严重,因为寒气尚停留在身体的外层,未深入到内层三阴。挂水,本质上不过是盐水加抗生素,其消炎的作用,只是将寒气从外层逼入内层。因此,挂水后的咳嗽、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变差等症状,实际上是寒气深入内脏的表现。这些症状虽然难以察觉,但却极为严重。因为,人体对外部的感受总是比内部更为敏锐,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长此以往,挂水治疗的结果,往往使身体内部充满寒气,从而加重病情。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很多时候,都是感冒发烧时滥用西药、挂水导致的后果。当身体内部充满了寒气,它又如何能抵抗外来的寒邪呢?这样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内寒外热的症状,如容易上火、牙齿疼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等。他们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握拳时缺乏放射的力量感,整个人显得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虚,身体失去了活力,气短声低,仿佛生命的火焰在逐渐熄灭。
目前,人们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热象,认为降火清热是当务之急,但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外热往往源于内脏的寒气过重,这种寒气逼迫元气外泄,形成所谓的“元阳外越”。要知道,元气原本深藏于肾中,充足的人元气收藏得深而牢固。一旦元气不充足,便会被寒气所逼,从而散逸至身体外层。
在治疗上,首要任务是去寒。寒气一旦散去,元气自然得以恢复。元气被形象地比喻为龙,只有当龙回归宫殿镇守时,身体才能保持安康。为了去寒,我们通常会采用热药。例如,四逆汤可去肾寒,附子理中汤则针对脾寒,小青龙汤则能驱散肺寒。乌梅丸和当归四逆汤则能去除肝寒,而桂枝干姜汤和白通汤则能去心肾之寒。
当寒气被热药化解后,它们会如同冰雪融化般变成水,并寻找出路逃离体外。这个逃离的路径是从内到外,从肾到脾到肺到胃再到最外层的太阳经。每到一个阶段,身体的反应都会变得更为明显和难受,这是身体的自然机理。然而,在用药的时间上,我们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去肾寒至少需要三个月,脾寒大约一个月,而到了后面则速度越来越快,到达太阳经时,往往只需几副药便足以驱散寒气。
寒气在体内的出逃路径大致为:厥阴经->少阴经->太阴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这是一个由深至浅、由表及里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和细心地进行调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身体的阴阳平衡,恢复健康。
寒邪入侵人体,其路径多从厥阴开始,造成上热下寒,精气血虚,进而引发恶梦连连。治疗时,需以缓和之法,先去寒邪,再补血气。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药方皆属此类,经治疗后,寒邪可逐渐退去,进入太少二阴阶段。
当寒邪深入少阴,睡眠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患者往往难以入眠,即使醒来也仍感疲惫,这是因为元气外散,阴盛格阳,形成外强中干的局面。治疗时,需依据脉象选用四逆汤、白通汤或回阳饮等药方。治疗后,寒邪可逐渐退去至太阴。
在太阴阶段,运化功能减弱,可能导致肥胖和腹泻。这是因为阳明大肠受到寒气侵袭,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故葛根汤等药方可主治之。此外,还可能出现咳吐清痰等手太阴肺有寒的症状,此时小青龙汤可派上用场。太阴阶段的治疗,附子理中汤是常用方剂,若兼有少阳症状,则柴胡桂枝干姜汤更为合适。水邪湿邪的治疗,上方可用苓桂术甘汤,下方则用真武汤,适用于少阴太阴合症。
当寒邪侵入少阳时,初治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以降少阳火并兼治太阴。少阳阶段的治疗,纯热象并不多,治疗后寒邪可逐渐退出至阳明太阳。
在阳明阶段,由于阳明多气多血,寒邪易化为热邪。但阳明与太阴相表里,通常不会太热,多表现为寒热交替。患者可能出现大便前硬后软、经年腹泻等症状,葛根汤是主治方剂,几剂药即可见效。
当寒邪到达太阳阶段时,气化功能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小便不畅、感冒发烧等症状。此时,桂枝汤、麻黄汤等药方可派上用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寒邪排出体外的机会也越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体温升高的现象,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必过于担心。
总之,在治疗寒邪入侵的过程中,需随症而治,注重阴阳平衡。通过调理三阴基础,三阳病症的治疗也会变得相对容易。此外,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俗话说:“病要三分治七分养”,说明调养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注意饮食调养、作息规律、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综合调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辨证论治,遣方灵活,这是中医对慢性病治疗的独特优势。慢性病症状繁多,病情多变,而中医的辨证施治,恰能因症而异,因病而治,灵活调整用药方案。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例,中医能准确区分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等证型,并据此施治,效果显著。
此外,中医的治疗手段丰富多样,简便易行,适合慢性病患者的长期治疗。无论是中药的内服外用,还是针灸、艾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都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也降低了治疗的成本和复杂性。这些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医院,更可以在家中自行操作,为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中医还强调未病先防,注重养生,这也是其治疗慢性病的重要理念。许多慢性病都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如脂肪肝与长期大量饮酒、营养过剩、运动过少有关,肺癌则与长期吸烟密切相关。中医通过调节情志、调整饮食、锻炼身体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正如《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不仅是中医养生的精髓,也是防治慢性病的重要法则。
中药,源自大自然的馈赠,其独特的天然属性使得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中药知识,绝大多数的中药都来源于自然,其中不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这样的特性使得老百姓可以轻松地就地取材,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用中药,为慢性病的长期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与西医药治疗相比,中药的优势不言而喻。西药抗生素治疗慢性病,虽有一定疗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药性的产生却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为了维持疗效,医生往往不得不加大药物用量,或更换更高阶的药物。然而,这样的疗效却是以内脏器官不断被侵害为代价的。治疗时间越长,受损越大,直至疾病无法治愈。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中药虽然价格并不低廉,但其价格基本上是一个常量,上下波动不大。而西药治疗,一开始可能价格不高,但随着治疗的深入,不断更换更高阶的抗生素,价格往往会呈现指数级上升。到最后,高昂的治疗费用使得一些患者只能无奈放弃治疗。因此,中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不仅具有天然、毒副作用小的优势,更在经济上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