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肝病,四时用药不同

肝脏,作为五行中的木属性,与胆相互表里,共同维护着身体的和谐与健康。肝脏的特性在于其“体阴用阳”,这既体现了它藏血的重要功能,也揭示了它主疏泄的独特作用。藏血之阴,为身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疏泄之阳,则保证了气血的畅通无阻。因此,肝脏的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气血阴阳的平衡与和谐。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祖国医学对于肝脏疾病的论述早已深入骨髓。肝脏疾病的发生,多与气血阴阳的失调和紊乱息息相关。古人观察到,肝脏疾病与四季的更替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就有明确的记载:“病在肝,愈在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这充分显示了肝脏疾病与季节的更替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我们提供了治疗肝脏疾病的宝贵线索。 中医的治疗原则,始终坚持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制定治疗方法时,医生们会充分考虑疾病与气候、地理、病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制定出最为相适宜的治疗方案。这种“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战胜肝脏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治肝病四季用药

春季是万物苏醒的季节,自然界充满了勃勃生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然而,若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冯氏锦囊秘录》亦指出:“盖春属肝木,乃吾身升生之气,此气若有不充,则四脏何所禀。”肝以升发为其本性,春气通于肝,升发乃木之本性。若肝气升发不畅,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长,则会导致肝气内郁的病变。

因此,春季治疗当须调气,以疏肝达郁,调理气机为大法。针对肝用异常属实者,宜清疏息降以损其有余。选方方面,调畅气机可用四逆散,此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首载,为疏肝理脾行气之祖方。升发少阳可用小柴胡汤,此方出自《伤寒论》,柴胡乃少阳主药,升阳达表为君,黄芩养阴退热为臣,半夏健脾和胃,以降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以和营卫为使也。升发肝脾可用达郁汤,此方出自黄元御《四圣心源》,鳖甲缓消肝之癥积、桂枝舒达肝木之气,茯苓、甘草健脾渗湿,脾旺而肝木条达,砂仁可温脾化湿,干姜可温中以健运中气。

在春季的治疗中,灵活运用这些方剂,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化裁,使脾胃健运,气机升达,积聚自可消散。同时,注重饮食起居的调摄,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养护少阳之气,促进肝气升发,从而达到春季调气的目的。

夏季,是湿邪盛行的季节。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夏养阳”,意在提醒我们保护体内的阳气,避免受到寒气的侵袭。当夏季来临,天气逐渐炎热,湿邪也随之增多,容易阻遏人体的气机,导致身体不适。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往往贪图凉快,喜欢吃一些寒凉的食物,这样一来,就会损伤体内的阳气,使得脾胃受损。而肝与脾的功能密切相关,一旦脾失健运,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反过来又会伤害肝胆。正如仲景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强调了肝病治疗中“实脾”的重要性。

因此,在夏季,我们应当重视除湿。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化湿,清降浊逆。在选方上,我们可以采用健脾化湿的“金砂散”和升清降浊的“下气汤”。金砂散以健脾化湿和胃为主,尤其适用于肝病及长夏脾湿的情况。方中的茯苓作为君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的功效;砂仁作为臣药,能够化湿开胃、芳香行散;而白豆蔻和薏苡仁作为佐药,能够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以及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这三味药相互协作,加强了化湿健脾的功效。而鸡内金作为使药,则能够消食健胃,帮助脾胃的运化。

另一方面,“下气汤”原方出自《四圣心源》,主要用于治疗气滞在胸膈右肋的情况。经过麻瑞亭的化裁,它变为了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方中的茯苓能够健脾渗湿,治疗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疗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则能够调和中气,帮助脾胃升降。这三味药合在一起,能够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从而扶正祛邪。而杭芍、丹皮、首乌则能够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则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这个方剂可以根据病情进行加减,用于治疗多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胃功能失调的情况。

总的来说,夏季除湿是养生的关键。通过健脾化湿、清降浊逆的方法,我们能够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抵御湿邪的侵袭,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秋季,正是养阴的好时节。秋气与肺相通,以肃降、收藏为其特点,主导收敛与干燥。这种秋燥的气候容易导致肺部的损伤,一旦肺金受损,平衡木气的能力便会减弱,使得肝气更为炽烈。肺阴的亏虚无法滋养肾水,肾水不足则无法养肝,进而导致肝阴的不足。整个机体因此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

对于肝体阴不足这种虚损之症,应当采取滋柔补养的方法来补充其不足。因此,秋季的治疗重点在于养阴,通过养阴润燥、清肺益肝来达到平衡机体的目的。在选方上,我们可以采用一贯煎来柔肝养阴,或者三才汤来益气养阴。

一贯煎,这一经典方剂出自《续名医类案》,主要治疗肝阴不足、肝失所养的症状。在药物的配伍上,重用生地黄为君药,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药,益阴养血柔肝,与君药共同补肝体、育阴而涵阳;同时佐以少量的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以顺应肝木条达之性。这一方剂既养肝体又助肝用,是滋阴疏肝的著名方剂。

而三才汤,则出自《温病条辨》。在这个方剂中,人参具有补元气、中气的功效,天冬滋补肺阴,干地黄滋补肾阴。这些药物合用,旨在益气养阴清热。正如书中所述:“凡热病久入下焦,消烁真阴,必以复阴为主。其或元气亦伤,又必兼护其阳。”三才汤能够两复阴阳,但偏于复阴为主,共同滋养肺、脾、肾之阴,是肝病气阴两虚者的常用方剂。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为寒冷的时节,其气候特点与肾脏相通,以寒冷为标志。此时,大自然呈现出一种内敛、潜藏的气息,正如《内经》所云:“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季的主旋律是藏,以藏而不泄为基本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养护阴精的好时机,应使精气内聚,以滋润五脏六腑。肝主藏血,肾主藏精,二者同源,精血同源,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机与活力。肝肾之间的关系和谐,藏清而泄浊,才能保证气血的通畅,维护身体的健康。

在五行中,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肾水滋养肝木,使肝木得以茁壮成长,与邪气抗争。因此,在冬季的调理中,补肾成为了重中之重,旨在滋阴养血,补养肝肾。

针对这一需求,中医经典方剂中有自拟的“补肝益肾汤”和“左归饮”可供选择。补肝益肾汤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为主要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的患者。该方以菟丝子为君药,既能补阳,又能益阴,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特点;枸杞子、女贞子为臣药,可滋养肝肾,益精明目,增强补肾填精的功效;黄芪、生地、黄精等药物为佐使,共同助力肝肾的滋补。

而左归饮则出自《景岳全书》,该方重用熟地黄补肾滋阴,枸杞子填精补髓,山萸肉收敛相火,三药合用,既滋阴精,又敛相火,使阴阳平衡;山药、茯苓、甘草等药物健脾补中,既补先天之本,又健后天之本。整个方剂旨在补肝、脾、肾之阴,重在补益肾阴。

通过合理的药物调理,我们可以在冬季有效地滋养肝肾,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迎接新的一年。

典型医案

王某,女,时年53岁,2017年8月28日初诊。诉间断乏力20年,面部烘热、右胁疼痛半月。20年前因乏力查出乙肝标志物阳性,B超提示肝硬化。13年前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上消化道出血。10年前行脾脏切除术,间断门诊及住院中西药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半月前出现面部烘热,右胁间断胀痛不适,为中医治疗来诊。

现患者伴见:乏困,齿衄,面部烘热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眼干涩,视物模糊,偶有耳鸣。纳食可,夜休尚可,二便调。形体偏瘦,面色略黄,血丝缕缕,可见蜘蛛痣。舌质暗红苔薄,舌下络脉可,脉沉弦细。

诊断:(肝肾阴虚,血瘀阻络型)积聚(西医称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切除术后)。

治法:柔肝补肾、化瘀通络。

予一贯煎加减:生地黄15g,枸杞子12g,北沙参15g,当归12g,麦冬10g,白芍10g,制何首乌10g,酒黄精10g,炒鸡内金15g,醋鳖甲10g(先煎)。5服,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日1服。

9月3日二诊:患者诉视物模糊改善,眼睛干涩减轻,但仍感乏力,齿衄,时有面部烘热。舌质暗淡苔薄,脉沉弱伏涩、关弦。上方加圣愈汤加仙鹤草15g,藕节10g,茜草15g。5服,用法同前。

9月9日三诊:患者精神好转,乏力及胁肋疼痛减轻,面部烘热较前减轻,齿衄明显好转,耳鸣、眼睛干涩等消失。效不更方,继服10服,巩固疗效。

按:本患者肝硬化久疾耗气伤阴,先后历经腹水利尿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行脾脏切除术,肝阴血虚益甚。精血同源,而致肾阴亏损。2017年8月7日立秋,秋燥伤阴,阴虚相火加重,水不涵木,随后患者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疼痛,面部烘热症状出现,且脉沉弱伏涩、关弦,均是典型的肝肾阴虚,兼有血虚、血瘀之象。治以滋阴补肾,柔肝通络。方选一贯煎加减以滋养肝肾阴血为主,加鸡内金、鳖甲以消食健胃,养阴软坚。血热妄行而见齿衄,加茜草、仙鹤草、藕节以凉血止血;阴虚日久易致血瘀,加之久病体虚,气血不足,故启用圣愈汤补气、补血、摄血而三管齐下,药证相合,迅即获效。人体的藏气随自然界气候变化而消长盛衰,顺应四时调养藏气,临证随季节转换佐以中药调理,做到天人相应,内外和谐,方得治病养生要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