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论寒湿疫
一、《黄帝内经》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条文解析:本条文借《黄帝内经》之言,引出疫病的概念和发病特征。疫病在古文献中又称瘟疫、疫疠、天行、时气等,相当于现代的急性传染病,有些甚至是烈性传染病范畴。传染性和流行性是疫病的基本特征,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言道:“疫,民皆疾也。”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言道:“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疫病大多起病急骤,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如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会在人群中迅速传播蔓延,引起广泛流行。
二、古之疫病,多为一时一域之疫,故称“时疫”。然今时新冠之疫,不分时域,四季皆发,冬季尤重。
条文解析:本条文主要介绍古今疫病传播规律的区别。在古代,限于人口密度和交通条件,疫病的发生往往具有地域性和时令性,中医将这种一时一地流行的传染病称为“时疫”。然而当今之疫病,尤其是此次的新冠疫情,其发病横贯四季,遍布全球,时空跨度远远超过了“时疫”的范畴。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让现代疫病有了不限于“一域”的特点,一旦遇到新冠之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能力的疫病,便容易暴发“不分时域、四季皆发”的大疫,而这也影响和改变了中医药对现代疫病的认识和防控策略。
三、《时病论》曰:“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时也。”
条文解析:本条文主要介绍时疫与时病的区别与联系。时病是感染四时六淫之气而发的一类疾病,与季节时令相关。中医常从“时病”的角度辨治疫病,普遍认为“时气”“四时不正之气”“六淫邪气”等异常的气候因素为疫病之病因。直至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中医界才共识性地认识到“戾气”为疫病之因。“戾气说”的提出,让中医对疫病的病因有了本质性的认识,将时疫与时病进行了区分,并衍生出了“开达膜原”这一影响深远的疫病治法。
四、《文十六卷》曰:“不传染而有热无寒者是曰温,传染而有寒有热者是为疫……温热暑湿皆就一人之病言,疫则必以病之传染言。”
条文解析:本条文旨在介绍疫病与温病的区别与联系。陆懋修在《文十六卷》中认为,疫病者,有寒亦有热,重在传染,传染性是其主要特征,无传染则不为疫病。温病者,只热不寒,重在属性,温热性是其重要特征。但从更加严谨的角度来看,疫病中属性为温热的病种,亦可将其归属于温病的范畴,从温病的角度进行辨治,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等。此条之要旨,重在强调诊断疫病的要点在乎传染性和流行性,而不能将所有的疫病盲目纳入温病范畴进行论治。
五、疫病之发,戾气为因。戾气者,天地间别有之异气、杂气也,或挟六淫,或兼内邪。
条文解析:本条文讲述疫病的病因。自明代吴又可“戾气说”提出之后,中医界普遍认识到戾气是导致疫病的根本原因。戾气不同于六淫邪气,而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从现代医学角度言,戾气类似于自然界中具有传染性和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戾气虽然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但不同的戾气亦有不同的中医属性,有偏寒之戾气,有偏热之戾气等等。其外,戾气可夹杂六淫邪气而致病,亦可与人体内在之伏邪里应外合而为患。六淫邪气或内在伏邪能与戾气相合,助戾气得势而侵袭机体。如新冠病毒感染,戾气性属寒湿,因此在寒冷潮湿环境中传播更为迅速,阳虚或内有寒湿之人易得此病且容易转重,说明内外寒湿之气皆可与寒湿戾气相合而致病。
六、戾气入侵,多从口鼻而入。
条文解析:本条文讲述戾气的主要传播途径。戾气入侵人体,以口鼻途径为多。如《临证指南医案》中言:“疫疠一症,都从口鼻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伤寒六经,可表可下。”《吴鞠通医案》中言:“温疫者……悉从口鼻而入。”《治疫全书》中言:“时疫一症……人在气交之中,七孔空虚,口鼻为最,其气凭空而来,乘虚而入,受其毒者,发为疫病。”现代传染病学表明,戾气(病原微生物)除了从呼吸道、消化道途径入侵机体外,亦可通过血液、体液入侵机体,如蚊虫叮咬、性传播等,这些特殊的传播途径在疫病的诊疗中亦需格外关注。
七、戾有偏嗜,名曰“戾嗜”。或偏嗜于寒热燥湿之性,或偏嗜于脏腑经络之位。
条文解析:本条文主要提出了“戾嗜”这一新概念。现代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发现,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对外环境的理化因素具有不同的亲嗜性,如霉菌喜湿,乙脑病毒、疟原虫喜湿热,汉坦病毒、新冠病毒喜寒等;并且对不同的脏腑组织亦表现出不同的亲嗜性,如乙脑病毒具有嗜神经性、脑膜炎双球菌亲嗜鼻黏膜、新冠病毒亲嗜呼吸系统等。笔者将戾气(病原微生物)对外环境理化因素(温度、湿度等)和不同脏腑组织的亲嗜性称为“戾嗜”,这是戾气的一种客观属性。“戾嗜”不仅是决定疫病病理发展过程和临床特征的关键,更是判断疫病中医属性的重要依据,如脑膜炎双球菌喜温热、嗜鼻黏膜,其导致的流脑多从风温辨治;乙脑病毒喜湿热、嗜神经,其导致的乙型脑炎多从温热或湿热辨治;疟原虫喜湿热,其导致的疟疾多从湿热辨治;汉坦病毒喜低温,其导致的流行性出血热可从伤寒辨治;新冠病毒喜低温,其导致的新冠病毒感染则可从寒湿疫角度辨治等。
八、疫病之发,寒热燥湿之属性迥然有别,当客观裁断。
条文解析:疫病之发,由乎戾气,不同的戾气有不同的“戾嗜”,故相关的疫病亦会有不同的中医属性。因此,对于新发疫病,应结合四诊,体察发病规律,综合多维参数来客观判断其寒热燥湿之病性,以及何经、何脏、何腑之病位。而不能仅以眼前之证候、固有之思维来主观判断其属性。
九、疫病之发,病证繁杂,需四诊合参,断邪正之势。观舌知邪之轻重浅深,把脉知病之盛衰进退,察色知神之旺衰常异。
条文解析:疫病常发病急骤、证候复杂,尤需四诊合参,拨开迷雾,来判断正邪之势。其中,舌诊、脉诊、望诊是判断疫病核心病机和邪正之势的关键。脏腑精气荣于舌,病变亦映于舌,故观舌象可知机体正气之盛衰、病邪之深浅、邪气之属性,以及疾病之转归预后,如《灵枢·师传》所言:“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脉者,统于阴阳,示现于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象,是提示疾病盛衰进退的重要参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面,故面色之荣枯、滑涩、散抟等象,是提示患者精神衰旺常异的重要指征,精气血充足则神旺,精气血虚少则神耗,邪气攻心则神乱,心窍闭塞则神昏。
十、疫病之发,多由口鼻相传,染人极速。医患防护隔离,可行远程诊治,脉象不得,舌象尤重。
条文解析:本条文重在强调舌诊在疫病诊疗中的重要意义。戾气传播以口鼻为主,传染性强,一城一池,瞬间成片。因此,在疫情的集中暴发期,受医疗资源和传染风险的限制,医生难以有效开展一对一诊疗。此时,视频远程诊疗将是一种重要的诊疗方式。此时,切脉不得,而舌诊作为望诊的重要手段,具有简便易行、特异性强的特点,就成了有效获得患者正气盛衰、病位深浅、病邪性质、病情进退等信息的重要方法,从而指导辨治。即使亲临诊治,也因隔离或防护措施而影响脉诊的准确度,此时舌诊依然重要。
十一、疫病之发,传变迅速,变证繁杂,所显诸症,轻重不一。戾强初感病状多相似,戾弱随内外环境而不同。
条文解析:本条文重在介绍疫病临床表现和证候特征的复杂性。疫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虽然为同一戾气所侵袭,但外显之证候,则是戾气毒力、患者体质、气候因素等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戾气毒力偏弱的情况下,患者在疫病初期即可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和证候特征。但在戾气毒力极强的情况下,邪气对正气具有压倒性的制约,此时大部分患者在病初的症状则会比较类似,如暴发型鼠疫。
十二、抗戾,审因之治也。万般皆中品,唯有审因高。然抗戾之特效药,疫情初起,无论西医中医,多难获得。故退而求其次,从调“态”入手,改变土壤,使种子难以生存。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中医治疗疫病的基本原则。戾气(病原微生物)是导致疫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故针对戾气的治疗,即为疫病的审因之治,亦为根本之治。但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均很难在短时间内寻找到针对病原体的特效药,特别是在疫情的集中暴发期,医学界很难实现审因之治。病原体之于人体内环境,好比“种子”之于“土壤”,在找到可以直接消灭“种子”的特效药物之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中医“调态”的方法来改善人体的“土壤环境”,进而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来祛除或消灭戾气,正所谓“体内自有大药”。因此,在特效药物和疫苗研发成功之前,中医药要第一时间介入疫情防控,深入抗疫一线,通过辨证论治找到疾病的共性机制,为抗疫防疫提供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方药。
十三、改变土壤,即为调“态”。疫病之“态”,盖分四类,曰寒疫、寒湿疫、温疫、湿瘟,其他为杂疫。
条文解析:本条文进一步介绍了疫病的常见分“态”。如第十二条所述,通过改善人体的“土壤环境”达到消灭“种子”的目的,就是中医“调态”思想在疫病治疗中的应用。具体而言,“调态”是指运用中药、针灸、导引等方法调整机体的内环境状态,使其重新回归阴阳平衡、气血调畅的健康状态。“调态”是治疗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医的传统优势所在。“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火多则温热,火少则寒凉,水多则夹湿,水少则因湿少而更显寒热之性。故疫病以寒疫、温疫、寒湿疫、湿瘟(湿热疫)四种属性最为常见,杂疫则指属性不明或很难划归属性的一类疫病。
十四、调“态”治疫,必先定性。定性之法,要在“四维”。一曰四诊合参,二曰气候地理,三曰体质判定,四曰戾嗜定性。
条文解析:本条文提出了判定疫病中医属性(“态”)的有效方法——“四维定性”。明确新发疫病的寒热燥湿属性,是中医“调态”治疗的前提。而对于疫病的定性,不能局限于眼前所见之证,更不能只因温病相关处方有效即判定其为温疫,亦不能因为伤寒经方有效而判定其为寒疫,而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外环境的气候和地理特征(气候地理)、患者的内环境状态(体质判定)、戾嗜(戾嗜定性)这四个维度来综合判定,笔者将其称为“四维定性”。在以上四个维度中,临床表现是判定疫病属性的主要依据;气候和地域环境特征是判定疫病属性的重要参考;体质因素是决定患者感染后寒热从化方向的重要因素;戾嗜则是判定疫病属性的重要客观参数,在判定疫病属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四者合参,四维定性,对疫病寒温主线的把握会更加准确。在2020年初的武汉抗疫一线,笔者便基于“四维定性”法则将新冠定性为“寒湿疫”,提出了散寒化湿、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的治疗原则,进而拟定了适用于疑似发热病例及确诊轻型、普通型患者的通治方——散寒化湿方(又称寒湿疫方,武汉抗疫一号方),是当时在武汉地区第一个大规模投入一线使用的抗疫中药,累计发放72.3万服,取得了积极的防治效果。
十五、调“态”治疫,定性为基。察色按脉,首辨寒热,次别燥湿,兼顾虚实。
条文解析:明确疫病的属性是“调态”治疫的基础,正确的定性关乎疫病初治手法的选择和对病机发展主线的把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寒热作为阴阳的主要征兆,所谓“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故在疫病定性时,首先要依据“四维定性”法则来判定疫病的寒热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脉等来判定疫病的燥湿属性,就基本掌握了“调态”的方向。再结合疾病的虚实属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调态”治疫的要素将基本具备,遣方用药亦将更加有的放矢。
十六、疫分寒热,要在初治。寒疫宜辛温解表,温疫宜辛凉透表,寒湿疫宜开达膜原散寒化湿,湿瘟宜开达膜原清热利湿。
条文解析:在发病初期即用中医“调态”之法截断病情,是防治疫病的重要举措,而初治手法的确定则依赖疫病寒热燥湿属性的判定。具体而言,寒疫初治需要辛温解表,方用麻桂剂、荆防败毒散之属;温疫初治需要辛凉透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之属;寒湿疫初治需要开达膜原、散寒化湿,方用圣散子方、散寒化湿方之属,湿瘟(湿热疫)初治则需开达膜原、清热利湿,方用达原饮、三仁汤之属。
十七、疫病之功力,全在初治手法。虽有寒疫、寒湿疫之分,但关键在一寒字;虽有温疫、湿瘟之别,关键在一热字。何也?寒湿凝滞,寒散则湿得流动而易排;湿热弥漫,热除则湿变为水而不蒸。奈何不分寒热,只言湿邪?甚者,同一种疫病,言湿可与热合而为湿热,可与寒结而为寒湿,看似圆滑,实则胸无定见,似是而非。初治寒热迥异,湿辨岂可模棱。
条文解析:本条文主要介绍了疫病准确定性及选择初治手法的重要性。疫病之治,虽然难以特异性根除戾气,但可以通过“调态”来改变其“土壤环境”。故遇大疫,须体察天时地理,谨守临床,及时辨清疫病之寒热燥湿属性。《伤寒论》为寒疫而设,《温疫论》因温疫而成,然伤寒传至阳明则与温病气分之治无二;温疫夹湿,则为湿瘟;寒疫夹湿,则为寒湿疫;迨寒湿疫化热、化燥、伤阴之时,则与湿瘟之治无二。因此大疫之治,全在明确初治手法!
寒热是决定疫病初治手法的关键。寒疫、寒湿疫之分,其要在寒;温疫、湿瘟之别,其要在温。若不明辨寒热,只言除湿,则治疗上就处于被动,因为湿邪为患,夹寒则寒湿凝滞,寒气不散则湿邪难除;夹热则湿热弥漫,邪热不清则湿热熏蒸。因此疫病之治,重在寒热,寒热解散,湿邪难存,治疗则事半功倍。有医家言既为疫病,则无须再定寒热湿燥,随证施治,辨证即可。甚者言湿可与热合而为湿热,可与寒结而为寒湿,看似圆滑,实则胸无定见,似是而非。大疫当前,染者数众,演变迅疾,个体施治,力不从心矣!发病之初,即予广施普济之通治方(圣散子方、普济消毒饮、达原饮、清瘟败毒饮等),历代皆为首善之选。所谓大疫出良医,非通治奇治不能;大疫出良方,非专法专药不成。然通治方之制,定须明晓病性、病位及病机演变。若不明辨疫之属性,病症混淆,何来通治之方?若不详察而滥用前人方药,则有妄治之虞,甚或草菅人命。
十八、寒疫、寒湿疫以伤阳为主线;温疫、湿瘟以伤阴为主线。
条文解析:确定疾病的发病主线,是决定正确治疗方向的基础。寒疫以寒毒戾气为因,寒湿疫以寒湿戾气为因,二者皆为寒类疫病,致病戾气皆属阴邪,阴盛阳衰,故寒疫、寒湿疫以戕伐阳气为发病主线。寒邪致病,阳气受害,气阳一体,浅则伤气,深则伤阳,甚则凝血,故治疗时需以固护阳气为要。温疫以温热戾气为因,湿瘟(湿热疫)以湿热戾气为因,二者皆为热类疫病,致病戾气皆属阳邪,阳盛阴衰,故温疫、湿瘟以耗伤阴津为发病主线。温邪致病,津液受害,津液一体,浅则伤津,深则耗液,甚则入营、动血、生风,故治疗时需以固护阴津为要。
十九、疫病初起,先定病性。患病众多,早期通治,全面覆盖,关口前移。疫病全程,分期论治,核心病机,拟定方药。危重疑难,一人一方。
条文解析:本条文主要介绍疫病防治的系统策略。在发病初期,依据疫病的病性、证候特征、核心病机等要素,确立早期“通治方”,广泛使用,是防控疫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武汉抗疫期间,笔者基于“寒湿疫”理论,拟定了早期通治方——散寒化湿方(寒湿疫方,武汉抗疫一号方)。在“武昌模式”的推动下,该方在武汉的多个社区大面积使用,取得了杰出的防疫效果。据武昌区卫生健康委资料显示,2020年1月28日,武昌区隔离点疑似病例确诊比例高达90%以上;2月2日实行隔离点中医药干预后,确诊率出现断崖式下降,2月6日下降到30%左右,3月5日下降到3%左右,并持续维持在低位水平。
在早期通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疫病的整体发病规律,对其进行分期-分证,以制订更加详实的诊疗方案。简言之,疫病可分四期,即早期、中期、后期、恢复期。疫病早期,邪气潜伏,患者外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疫病中期,正邪交争,随戾气之强弱盛衰、体质之虚实寒热、气候之寒热燥湿,机体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进而诸症外显。疫病后期,随机体正气之强弱,戾气或进或退,正气弱者,邪气深入,或入脏腑,或入营血,或入络脉,整体邪盛正衰,病情危重;疫病恢复期,正气渐复,邪气渐退,或残留余邪,或耗伤阳气,或亏损阴血,整体正复邪退,机体渐趋康复。对于疫病早期患者,或无症可循、无证可辨,或证候相对固定,故可用“通治方”群防防治。但中期、后期、恢复期的疫病患者,其证候复杂,故需辨证施治,开展聚类群治,或个体化施治。尤其对于中后期的重症、危症患者,更需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
二十、外感辨证,方法多种。伤寒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湿瘟九传等。凡适合者,选而用之。倘若新发疫病,与古不符,不必牵强,可据病而辨,找寻规律,创辨体系。
条文解析:古代疫病频发,医道先贤们面对每一次疫病,都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四诊合参,细察阴阳变化之机,总结发病规律,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和理论。如张仲景遇伤寒创六经辨证、叶天士遇温病建卫气营血、吴鞠通承温病立三焦分治、吴又可遇瘟疫举膜原九传,无一不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些理论往往源于前人之经验,但不完全套用,而是灵活施治,推陈出新,才能在一次次战疫中取胜。因此,我们在面对新发疫病时,倘若已有辨治理论适合,皆可为我所用,倘若实际病证与古不符,必不可套搬理论,削足适履。应以疗效为先,救人为本,灵活应用,贴合实际,勇于创新,创建符合新发疫病的辨治体系。尊古而不泥古,方为上策。
二十一、寒湿疫者,感染嗜寒湿之戾气为因。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了寒湿疫的病因。如前文所述,戾气有戾嗜,或偏嗜于寒热燥湿之性,或偏嗜于脏腑经络之位,寒湿疫即是感染嗜寒湿之戾气而发的一类疫病。嗜寒湿之戾气,每于寒湿之环境下易于生存及活化,而寒湿之体质易被其感染,且染病后多向寒化发展。现代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最佳生存温度为9℃左右,具有大规模新冠感染社区传播的地区也大致分布在全年平均气温为5~11℃的北纬30°至北纬50°沿线,而且新冠发病虽无春夏秋冬之限,但有高峰寒热之差,冬季往往是高流行期,这些证据进一步证实了新冠病毒对寒湿环境的偏嗜。此外,新冠病毒嗜“寒”之属性,决定了它亦将亲嗜人体属“寒”之脏腑。人之最寒,太阴是也,包括足太阴脾和手太阴肺,这亦与新冠病毒易侵犯呼吸系统的结论不谋而合。
关于寒湿疫的记载,古籍中虽未明言“寒湿疫”之名,但不乏有关寒湿疫的论述和记载,如《医学六要》中言道:“天久淫雨,湿令流行,民多寒疫。”《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言道:“寒疫多发于四五六七四个月。若天时晴少雨多,湿令大行,每多伤寒兼湿之证。”此处之“寒疫”及“伤寒兼湿之证”显然即为寒湿疫。另外,神术散、十神散、圣散子方、不换金正气散等古代经典抗疫名方,整方辛温芳香,功在散寒化湿、辟秽化浊,明显是为寒湿疫之治而拟定。
二十二、寒湿疫发病,恶寒发热,周身酸痛,乏力,咽干、痒、痛,咳嗽少痰,纳呆呕恶,便黏或泻。舌体淡胖有齿痕,暗淡或暗红,舌苔白厚腐腻或罩黄。脉滑或濡。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了寒湿疫的初起症状。通过对新冠感染患者深入的临床观察,发现寒湿疫之初起多为寒湿束表、郁肺、碍脾的临床表现。因此,寒湿疫发病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恶寒发热、周身酸痛等寒湿束表征象;二是咽干、咽痒、咽痛、咳嗽少痰等寒湿郁肺征象;三是乏力、纳呆、呕恶、便黏或腹泻等寒湿碍脾征象。舌苔白厚腐腻或罩黄、脉滑或濡是寒湿疫的代表性舌象、脉象,也是寒湿疫定性的重要抓手之一。
二十三、嗜寒湿之戾气,重浊黏腻,由口鼻而入,直驱膜原。膜原者,人体之膜系也,为戾伏之所,亦为三焦之通道,分消走泄之户枢。
条文解析:嗜寒湿之戾气,其以寒毒、湿毒相兼为患。寒为阴邪,最伤阳气。湿邪重浊,胶着黏腻;二者相伍,由口鼻而入侵机体,伏于膜原,蓄势而发。“膜原”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举痛论》中言:“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吴又可的《温疫论》对《内经》中膜原的概念与范畴进行了延伸与创新,将其引入疫病体系,认为膜原是温疫发病的重要病位。自《温疫论》之后,医家对膜原理论多有发挥,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云:“膜原者,外近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虽然历代医家对膜原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认识,但膜原位居半表半里的属性、与三焦紧密相关的属性、戾气易感易伏的属性,已成中医界的共识。膜原与三焦气机的输布运行密切相关,其既是外邪入侵机体内部的必由途径,亦是邪气潜伏体内的重要场所,更是邪气排出体外的必经通道。故在疫病范畴中,膜原被认为是戾气的潜伏之所和发病之所,是三焦通达表里的门户,亦是实施分消走泄治法的落脚点。
二十四、寒湿戾气,伏于膜原,至虚之处,乃戾发之所。戾气出表走里,发于某经,便为某经之证。
条文解析:膜原广布周身,乃人体之网膜,三焦之通道。戾气由口鼻而入侵机体,留伏膜原,与正气相争而出入,故疫病多具有潜伏期。正邪相争,戾气从膜原而发,或向表传变,或向里传变,或表里同传,进而出现但表不里、但里不表、表重于里、里重于表等九种发病情况(吴又可膜原九传)。机体何处虚弱亏损或有伏邪,戾气便会向此处倾向性传变。如素有表寒,戾气便会倾向太阳经体表传变而发为寒湿束表证;素有肺卫伏热,戾气便会倾向肺卫之分传变而发为寒湿郁热证;素体脾胃虚寒,戾气便会倾向足太阴传变,发为寒湿碍脾证;素体阳明腑实,戾气便会倾向阳明传变而发为湿热内蕴证等,正所谓“发于某经,便为某经之证”。
二十五、寒湿戾气,初入膜原,正气强盛,邪气尚微,外无显症,无症状感染者是也。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初入膜原,正气强盛,邪气尚微,邪难胜正,则潜伏膜原而不传变。此时阴阳尚调,气血仍和,故部分患者可无外显之症状,即为无症状感染者。但无症状外显并非无证可辨,注重舌脉,综合研判,可知疫病之性,如见舌质暗淡,舌苔厚腻,脉濡滑等,即为寒湿征象。
二十六、寒湿戾气,伏于膜原,邪气渐盛,正邪相激,或出三阳肺卫之表,或入肺脾太阴之里,或“表里分传”。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伏于膜原,滋长蔓延,邪气渐盛,则正邪相激,内外传变。究其传变路径,寒湿戾气以膜原为基,因机体正气之强弱,循弱而攻。外传出表者,则走太阳、少阳、阳明、肺卫之部;内传入里者,则走太阴肺、脾二脏;若表里正气皆虚,亦可出现《温疫论》所言之“表里分传”的情况,即出表和入里同时发生。
二十七、寒湿戾气,若逢体质强健者,多外传出表,发为轻症。
条文解析:如上条所言,寒湿戾气渐盛,可基于膜原而表里传变。若平素体质强健,正气强盛,则可逐邪出表,发为三阳表证或肺系卫分证,一般病情较轻,容易康复。
二十八、寒湿戾气,外传出表,或发于皮肤黏膜之表,或发于呼吸道黏膜之表,或发于消化道黏膜之表,浮越某经,即现某经之证。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口鼻而入,由于湿毒的重浊黏腻之性,其可直驱下行而伏于肺底横膈之膜原。如上条所言,对于素体强健者,戾气可基于膜原而外传出表。笔者通过对大量新冠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其外传之径不外乎三个方面,即皮肤黏膜之表、呼吸道黏膜之表、胃肠黏膜之表。戾气由膜原传于某经某部,扰动气血,便可发为某经某部之证,此时皆可从外而解。
出皮肤黏膜之表者,其症类似于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或发热,或无热,无汗,周身酸痛,骨节疼痛,头身困重,倦怠乏力等症,治以麻桂类方、神术散、荆防败毒散等。出呼吸道黏膜之表,其症类似于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或身热不扬,口苦,咽干,咽痒,咽痛,咳嗽,口渴等症,治以桑菊饮、银翘散、柴胡类方等。出胃肠黏膜之表,其症类似于胃肠型感冒,表现为恶寒,发热或无热,前额头痛,眉棱骨痛,鼻干,口渴,多兼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症,治以芎芷石膏汤、藿香正气散、三仁汤等。
二十九、寒湿戾气,若逢体质羸弱者,多内传入里,发于太阴,阻滞“四焦”,易转重危。
条文解析:此条与所举第27条相对应。对于素体气血不足、脾胃虚弱之人,感受寒湿戾气,正气本弱,更受戕伤,抗邪无力,戾气深入,内传脏腑。寒湿戾气以伤阳为主线,笔者通过对大量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观察发现,寒湿戾气入里后主要损伤太阴的功能,包括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统摄血液。寒湿戾气损伤太阴,郁肺困脾,导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进而表现出诸多肺脾相关的证候表现,如咳嗽、气喘、咳痰、纳差、腹泻等症。肺脾受损,痰瘀继生,上下弥漫,阻滞“四焦”。“四焦八系”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在传统三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人体功能和解剖结构的认识,将人体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包括顶焦神系、髓系,上焦心系、肺系,中焦肝系、胃系,下焦溲系、衍系。另外,戾气内传者,多为正虚邪盛之势,故一般病情进展迅速,易转危重。
三十、正邪交争,寒湿戾气衰,可暂伏不出。待其再盛,可“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再分传”,重现先前之症。
条文解析:此条文重在介绍戾邪复燃、病情反复发作的情况。“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再分传”是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的疫病“膜原九传”中的三种传变方式,旨在强调疫病的反复发作。寒湿戾气伏于膜原,正邪相争,邪气出表可见表证,邪气入里可见里证,邪气表里分传可致里外同病。机体感染寒湿戾气,正邪交争,若正盛邪弱,戾气可衰而潜伏,但待戾气再盛,可重现先前之证。如先前以表证起病,经治疗后表证暂解,若戾气未清,其可伺机而动,再次出表,此为“表而再表”。若先前以里证起病,经治疗后里证暂解,若戾气未清,可再见里证,此为“里而再里”。“表里分传再分传”同理,疫病先以表里同病的方式初起,偃旗息鼓一段时间后又以表里同病而发,重现先前之症。例如,有些患者在感染疫毒后,先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热退后又反复出现发热、恶寒之表证;或先出现胸闷、气促等里证,病缓后又有口渴、便秘等里证。这就是“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再分传”的典型例子。
三十一、寒湿戾气,嗜好寒湿之环境。故体质寒湿者,染疫之后,易转重症,缠绵难愈。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喜嗜寒湿之内外环境。此类环境既有利于嗜寒湿类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活化,亦有利于他们的繁衍复制,故素体寒湿之人,容易感受寒湿戾气。另外,寒湿之体,素体阳虚,内湿本盛,感染寒湿戾气,两寒相加,阳气难支,阳衰病进,易转重症,或缠绵难除,久病不愈,出现“长阳”,甚至“长新冠”的情况。
三十二、感冒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咳嗽、咳痰、咽痛等症多并见,六淫为主导,可一汗而解,霍然痊愈。寒湿疫初病者,状若感冒而颇重,诸症多次第出现,戾气为主导,汗法可暂解表证,但易复发而继传;重症者,无热或低热,或热退五六日后,戾传入里,而见咳痰、喘憋、心悸等症。此寒湿疫之特征也,需先机而治,截断病势。
条文解析:本条文主要介绍了寒湿疫与感冒在发病特征上的区别。感冒为病,多为六淫外束肌表、郁遏肺卫所致,常表现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咳嗽、咳痰、咽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几乎同时出现,用解表之法发汗祛邪,可以速愈。而寒湿疫作为一类疫病,其不同于外感六淫所致之时病,初病之时,虽亦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其发热、身痛、咽痛、咳嗽、乏力等症状是寒湿戾气由膜原向表里传变的结果,但正气抗邪有强弱,故邪发之处有先后,诸症常次第出现,波及某经方有某经之症。寒湿疫重症患者,由于素体阳虚,再遇寒毒,阳气虚衰,抗邪无力,故无热或低热,或热退五六日后,戾传入里,毒入太阴,而见咳痰、喘憋、极度疲乏等症。寒湿疫的发病特征不同于单纯六淫所致的普通外感病,治疗上要掌握先机,及早散寒化湿、开达膜原,针对寒湿戾气出表入里的路径,立足膜原,早期用药,分消走泄,清除疫毒,使得戾气不传,截断病情发展。
三十三、寒疫,汗透而脉静身凉。寒湿疫,汗出热退,寒祛大半,然湿邪未除,故咽痛、咳嗽等症次第出现。此所谓千寒易祛,一湿难除。
条文解析:寒毒戾气所致之寒疫,寒毒束表,发热无汗,用辛温解表之法,发汗散寒,可汗出邪去,脉静身凉而愈。寒湿疫,寒毒湿毒共同为患,若仅用辛温解表之法,寒邪虽可祛除大半,但湿邪仍存,故仅能部分取效。留伏膜原之湿毒,仍可循经外传,故汗后依然可以次第出现咽痛、咳嗽等症。故寒湿之治,还需寒湿并重,方能根除。
三十四、寒湿疫之治,要在开达膜原、燮理太阴、疏利三焦。
条文解析:如上条所言,寒湿戾气由口鼻而内伏膜原,待邪气渐盛,正邪相激,戾气可基于膜原而表里传变,故寒湿疫之治,以开达膜原为基础。戾气出表者,在开达膜原的基础上,配合诸经解散之法;入里者,则需在开达膜原的基础上固护肺脾、燮理太阴。另外,发于手太阴肺者,关乎上焦,阻碍气道、血道,继而生湿、生热、生痰、生瘀;发于足太阴脾者,关乎中焦谷道、下焦水道,继而生湿、生浊、生饮、生痰,或化热而成阳明腑实证。故寒湿戾气入里,亦需疏利三焦、流通气血水谷。
三十五、寒湿疫之治,初治忌用寒凉。
条文解析:寒湿疫性属寒湿,以伤阳为主线,故寒湿疫之治,要在开达膜原、散寒化湿。发病初期,即便见咽痛等“热”症,亦需慎思慎辨,明晰热从何来,而非径直使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据笔者对新冠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切身诊治发现,寒湿疫初病之热象,多为寒湿郁热的结果。对于此,若单纯使用清热解毒药物,则咽痛等“热”症虽可暂时缓解,但膜原之邪会因寒凉药物而“冰伏”,导致疾病缠绵难愈,甚至有引邪深入的风险。
三十六、寒湿疫之治,辛温发汗以祛寒,分消走泄以祛湿。
条文解析:如上条所言,开达膜原、散寒化湿是寒湿疫的核心治则。散寒者,应予辛温发汗(应用麻黄、羌活、生姜等)之法;祛湿者,应予分消走泄之法。所谓分消走泄,即根据湿邪所在的部位,施以不同的治湿之法,如上焦和皮肤之湿宜轻宣发散,中焦之湿宜健脾燥湿、芳香化湿,下焦之湿宜淡渗利湿。
三十七、寒湿疫初治,以散寒为主,辅以化湿,寒不散则湿不化也。
条文解析:如上条所言,开达膜原是寒湿疫的基础治法,散寒化湿则是基本治则。但在“散寒”和“化湿”当中,“散寒”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因为寒邪不去则湿邪不易化,湿为阴邪,非温不化。
三十八、寒湿疫之治,以开达膜原为基,小达原饮主之。
小达原饮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生姜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膜原是寒湿戾气在机体内的潜伏之地,亦是戾气与正气的交争之地。寒湿戾气的内外传变,亦以膜原为基展开。故笔者在文中反复强调,寒湿疫之治,要以开达膜原为基础。对此,笔者结合达原饮拟定了针对寒湿疫的基础方——小达原饮。
方解:小达原饮是笔者对达原饮的简化方,具有开达膜原、散寒化湿、辟秽化浊的功效,是笔者治疗寒湿疫的基础方。达原饮出自《温疫论》,是明代吴又可创制的抗疫名方。《温疫论》中言道:“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浓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因此,厚朴、槟榔、草果是达原饮的核心药物,是发挥开达膜原作用的主力军团。达原饮原方为湿瘟而设,故加黄芩、知母、生甘草之属以清解;小达原饮为寒湿疫而设,故加生姜以温化。
三十九、寒湿戾气,初入膜原,戾气尚薄,单纯发表,症亦暂缓。若小达原饮合发表之药,三两剂即解,不生他变。及至戾伏膜原,胶着难去,则非开达膜原,不足以撼动矣。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从口鼻而入,初入膜原之时,戾邪尚弱。此时若能抓住时机,予小达原饮合用麻黄、桂枝、羌活、荆芥、白芷等解表药物及时祛除寒湿戾邪,一般2~3剂药就可治愈。若单纯使用解表药物,亦能缓解病症,但恐余邪不尽,死灰复燃。倘若寒湿戾气深入,伏于膜原,则必须使用开达膜原之法,非此法不足以撼动戾邪也。
四十、寒湿戾气入里,或祛邪于太阴,或逐邪于阳明。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入里传变,受邪之最者,太阴也。发于手太阴肺者,关乎上焦,阻碍气道、水道、血道,气道不通则生热,水道不通则生湿,血道不通则生瘀,热、湿、瘀互结,酿生痰湿、瘀热,合而为患,痹阻肺脏;发于足太阴脾者,关乎中焦谷道、下焦水道,除生痰饮水湿之外,素体胃肠偏实者也会出现阳明腑实的情况。故寒湿戾气入里,或开肺启闭、化痰祛瘀、健脾祛湿以治太阴,或宣肺通腑以治阳明。
四十一、寒湿疫之治,除邪务尽。若寒湿久留,迁延日久,则成“长新冠”,最终转为“脏腑风湿”。
条文解析:在治疗寒湿疫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彻底祛除寒湿戾气,避免戾气残留膜原,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过用寒凉、不恰当使用抗生素等均是造成寒湿戾气“冰伏”膜原的原因。此时,虽核酸或抗原检测转阴,但阳康后(新冠感染恢复期)仍出现反复发热、乏力、咳嗽、胸闷、失眠、脑雾等全身多系统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长新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长新冠”指感染新冠病毒3个月后还有症状,并且至少持续2个月,且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的一些症状。“长新冠”继续演变,邪气与痰瘀搏结,深盘脏腑,则会发为“脏腑风湿病”。“脏腑风湿病”是笔者在《黄帝内经》“伏邪”和“痹病”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个新学说,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脏腑,或通过官窍而直中脏腑,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的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故寒湿疫之“长新冠”恰是一类“脏腑风湿病”。
四十二、年老体弱或素体气虚络瘀者,感受寒湿戾气,易入心系,宜提早活血化瘀以护心脉。
条文解析:对于年高之人,或平素体弱之人,或平素气虚络瘀之人,在感受寒湿戾气后,正气抗邪之力弱,戾邪易入心系。因此,对于此类人群,应在寒湿疫常规治法的基础上,尽早加入活血化瘀类药物,如桃仁、赤芍、川芎、地龙、降香等,以固护心脉,起到“截断扭转”的作用,防止染疫后心脉瘀阻,变生危证。
四十三、儿童纯阳之体,或阳热体质者,感染寒湿戾气,化热较快,宜在散寒化湿基础上,酌加清热解毒之品,发于机先。
条文解析:《颅囟经》曰:“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小儿乃纯阳之体,阳有余而阴不足。若逢寒湿戾气侵袭,机体阳气奋起抗邪,故容易化热化燥,出现阳证、热证、实证,如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所言:“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另外,平素体质偏阳热者,在感受寒湿戾气后,也易从阳化热。因此,对此类人群的治疗,应在寒湿疫常规治法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解毒类药物,料敌机先,防患于未然。
四十四、寒湿疫,或见伤阴较重者,甚至肝肾之阴大伤者。究其所得,较少为高热伤津所致,多因老年肝肾本亏,或糖尿病日久等原本阴液亏损之人。滋阴之法,甘寒以养肺胃之阴,北沙参、杭麦冬、铁皮石斛、天花粉之属;咸寒以滋肝肾之阴,龟甲、醋鳖甲、生牡蛎、生地黄、玄参之属。
条文解析:寒湿疫虽以伤阳为主线,但部分患者亦可出现阴伤较重,甚至肝肾之阴大伤的情况。究因溯源,此类阴伤多源于内伤之因,如高龄患者肝肾之阴本已不足,或糖尿病等慢病日久导致阴液损伤较重等,很少是因为疫病过程中的高热所导致的津液耗损。治疗此类患者,应在寒湿疫常规治法的基础上,减少温燥类药物的使用,同时配合使用滋阴之品。养肺胃之阴可予甘寒之品,如北沙参、杭麦冬、铁皮石斛、天花粉等药;滋肝肾之阴可予咸寒之品,如龟甲、醋鳖甲、生牡蛎、生地黄等药。
四十五、寒湿戾气,外应季节变化,内合体质从化。故寒湿疫外显之症,未必尽同。需审因察态,层层剥茧,以识其病源,辨其轻重。
条文解析:机体在感受寒湿戾气后,其疾病传变与临床表现受内因、外因等多种因素影响,外可与季节变化相应,内可与体质差异相合。一般而言,“寒湿伤阳”虽是寒湿疫病情发展的主线,但由于患者体质、用药、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可使寒湿疫在进展的过程中有诸多变证、兼证。故寒湿疫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并不趋同,尤其在戾气毒力偏弱的情况下。因此,对于症状繁杂的寒湿疫,需审其因,察其态,层层探寻,抽丝剥茧,以辨明病之根源,厘清病之轻重。
四十六、感染寒湿戾气,舌苔腐腻罩黄者,最易错辨为温病。寒湿疫之黄苔,非温邪直袭所致,而为寒湿久郁所得。相较于温病黄苔,其鉴别要点有二:一者舌苔黄而不老,所谓“罩黄”是也;二者舌苔虽黄而舌体仍淡。治之者,仍宜散寒化湿,不为罩黄所惑。若伴口干、口苦等症,确有化热之征者,可少佐清热利湿之品。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了寒湿疫与温病的鉴别。感染寒湿戾气后,部分患者出现舌苔腐腻,表面似有浮黄,而呈现出“假热”征象,最易被错辨为温病。寒湿疫患者所出现的黄苔,并非受温热之邪外袭所致,而是寒湿久郁,郁而化热的结果。感受温热之邪所致的黄苔与此种黄苔有两个鉴别要点:一是寒湿久郁所致的黄苔,苔虽黄,但非苔色深浓、枯实、质暗之老苔,即浮于表面,仅如黄衣外罩,而非苔色实黄。二是苔虽黄,但并无热病之红舌征象,舌色仍淡。此时治疗,仍以散寒化湿为主线,而不应被舌苔假黄所迷惑。如果患者切实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提示确有化热趋势,可少佐以车前子、川木通、茵陈、黄芩、黄柏、防己等清热利湿之药,防其化热传变。
四十七、感冒者,触冒风寒而病者也。无论风寒、风热、胃肠感冒,其因相同,其证有异尔。皮肤黏膜感受者,风寒之证多;呼吸黏膜感受者,风热之证多;胃肠黏膜感受者,寒湿、湿热之证多。同一感冒,分证而已。奈何今人,有把风热作病因者,实为误识、误传、误导。此次新冠,受误导者不少。一见咽干、咽痛、咽痒、咳嗽,即断为风热,或用辛凉解表,或用清热解毒。殊不知新冠乃疫病,非四时之时病,更不知呼吸道受风寒,其症状本就是咳嗽、咽痛,岂有触冒风热而感冒之理?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了感冒的病因,指出以风热感冒论治新冠实为误识、误传、误导。新冠3年,中医立论遣方者不可胜数,每多各逞己见,犹多似是而非之处。寒热不分,阴阳不辨,套搬温病理论,此其一;不论病之所起,以证概因,见热清热,见火泻火,此其二;概念不清,理法不明,治疗南辕北辙,以致变证丛生,此其三。更有甚者,以风热感冒治之,动辄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或可见一时之效,殊不知引狼入室,仍不知悔改,照常不误,终致坏证,实乃庸工误治而不自知。现代中医将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之感冒称为风热感冒,在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不同层面做出了区分,使之与风寒感冒并列。这种将感冒区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两大类的做法,被纳入各类中医药教材,几乎已成定论。然而感冒之义,原为触冒风寒而为病,无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还是胃肠感冒,其证虽异,其因一也。故只可论感冒之风热,不可言风热之感冒,前者为证,后者为因,此关系识病断证最为紧要之处,绝不可混淆模糊。
四十八、寒湿疫,传染极速,发病者众,需分期应对。高危人群,可予通治性预防方,减少发病。无症状者、轻型、中型,可予通治方散寒化湿颗粒,或选择适合中药,分经治之,以防重症。重危疑难,一人一方,随证调方,减少死亡。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了寒湿疫分期辨治的基本原则。寒湿疫作为疫病的一类,具有广泛流行性和强传染性,一旦疫情暴发,民众皆相传染,一城一池,瞬间成片。因此,对于大面积暴发的新发突发传染病,需根据病情轻重、病程进展等要素分类、分期、分证应对。对于高危人群,可根据疫病属性、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等特点制订适宜的通治性预防方,增强人群抵抗力,降低高危人群发病率。对于已经染疫的无症状感染者,以及轻型、中型患病人群,可给予散寒化湿颗粒等通治性治疗处方,或其他辨证合适的有效方药,分经治疗,祛除表里邪气,阻止疫病进一步转重。对于重型、危重型以及疑难患者,则需发挥中医个体化诊疗的优势,对患者一对一进行辨证施治、随证调方,减少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四十九、寒湿疫,病分四期,郁、闭、脱、虚,郁轻闭重,脱危虚复。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了寒湿疫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病机。通过湖北、吉林、河南、香港、新疆等地的新冠抗疫经历,笔者基于新冠患者的临床表现、证候特征,以及传变规律,将寒湿疫的自然病程从中医学角度分为“郁-闭-脱-虚”四期。寒湿疫“郁”阶段,或有表证,或无表证,戾气或未入肺脏,或初入肺脏,整体症状偏轻,主要见于无症状感染者,以及轻型、中型患者;寒湿疫“闭”阶段,戾气深陷入肺,或阻肺气,或闭肺气,整体症状偏重,主要见于有高危因素的中型患者和重型患者;寒湿疫“脱”阶段,戾气内闭肺络,元气将脱而厥,患者内闭外脱,喘脱发生,症状危重,主要见于危重型患者;寒湿疫“虚”阶段,疾病进入恢复期,正虚邪恋、肺脾气虚,主要见于康复期患者。
五十、郁者,戾伏膜原,卫气怫郁也。
条文解析:郁阶段为寒湿疫早期,多见于临床的无症状感染者,以及轻型和中型患者。膜原者,居于表里之间,为三焦之门户、卫气出入之枢机。寒湿戾气由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则三焦不畅,卫气受郁,表里不通。此期临床表现,大致有四类:一者,邪气尚微,正邪不争,外无症状。二者,正盛邪负,戾气由膜原出三阳、肺卫之表。三者,若正负邪盛,戾气由膜原内入太阴之里。四者,正邪交争,戾气由膜原“表里分传”。以上总总,戾气或伏膜原,或外出走表,或内传入里,然正邪相当,气机尚未闭阻,究其病机,皆以邪郁卫气为要。
五十一、初犯膜原,戾气尚弱,外无症状,但有证可循,此类患者舌多胖大有齿痕或舌暗淡,舌苔白腻或白厚腐腻或淡黄腐腻。小达原饮主之。
小达原饮 同前
条文解析:戾气初伏膜原,邪气尚微,正邪尚未交争,部分患者可无外在之症状、体征,但通过查其舌象,仍有“证”可循,如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色偏暗淡,舌苔或白腻,或白厚腐腻,或淡黄腐腻等寒湿征象。《温疫论·辨明伤寒时疫》云:“时疫之邪,始则匿于膜原……然不溃则不能传,不传邪不能出,邪不出而疾不瘳。”故膜原之寒湿戾气,非表非里,既不可用汗法发散,亦不可用下法清解,而需开达膜原、祛邪外出,治以小达原饮。
方解:同前。小达原饮功在开达膜原、散寒化湿,是治疗寒湿疫无症状感染者的主方,亦是治疗寒湿疫“郁”阶段的底方。
五十二、戾伏膜原,戾气渐盛,正邪相激,可出表,可入里,可表里分传。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伏于膜原,若误治、失治,邪气渐盛,此时寒湿戾气不再潜伏,如若导火索被引燃,正邪相激,自身正气奋起与之相争。据戾气之盛衰,正气之强弱,戾气可从膜原出三阳、肺卫之表,可入肺脾太阴之里,亦可表里同传,发于某经便为某经之证,寒湿疫之发病自此而始。
五十三、戾邪出表,外见表证,可因势利导,引戾外出,治以汗法。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伏于膜原,或因正邪交争,或因药物(小达原饮等)辅助,戾邪可从膜原外传出表,外现表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骨节疼痛、咽痛等症。戾伏膜原是寒湿疫的核心病机,故开达膜原、散寒化湿是寒湿疫的核心治法。但对于寒湿戾气外传出表的情况,亦需因势利导,用辛温药物透邪外出(咽痛甚者亦可用辛凉药物)。因此,伤寒表证,可一汗而解,邪随汗去。寒湿疫之表证,亦可发汗,因势利导。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热论》所言:“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居家者可多法并用,促进发汗,如服葱姜水、频服温粥、泡脚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寒湿疫之表证,虽可发汗,但不可执于汗法,仍需同步关注膜原之戾气。
五十四、戾气出表,但见表证,而无表邪。汗法虽可解表证,但膜原之戾气尚未根除,戾气复盛,可“表而再表”,再现表证。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走表,可见表证,然此处之表证实乃内邪郁阻经表气机所致,非外邪束表所致。正所谓“虽有表证,实无表邪”。故对于寒湿疫表证,虽可“一汗而解”,然盘伏膜原之戾气尚未根除,待其邪气再盛,可“表而再表”,表现为表证缠绵,反复发热。正如《温疫论》所言:“表而再表者,所发未尽,膜原尚有隐伏之邪。”因此,寒湿疫表证之治,需在辛温解表的同时配合开达膜原、散寒化湿之法,以小达原饮为基础方,配合使用解表之剂型。
五十五、戾邪出表,走太阳经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等症,宜小达原饮合麻黄加术汤,或合荆防败毒散,或合《局方》神术散,随症治之。
小达原饮合麻黄加术汤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麻黄6~9g、桂枝6~9g、杏仁6~15g、生白术15~30g、生姜9~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达原饮合荆防败毒散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荆芥9~15g、防风9~15g、柴胡9~30g、前胡9~15g、羌活9~15g、独活9~15g、枳壳9~15g、桔梗6~15g、茯苓15~30g、川芎9~15g、生姜9~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达原饮合《局方》神术散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苍术9~30g、羌活9~15g、生姜9~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从膜原外出太阳经表,阻滞太阳经气,可发为寒湿束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等。寒湿疫的核心病机为寒湿戾气伏踞膜原,故以小达原饮为底方,据其兼证病机,选用麻黄加术汤、荆防败毒散、《局方》神术散等辛温解表方剂治之。
方解:麻黄加术汤出自《金匮要略》,其言道“湿家身疼烦,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因此,寒湿戾气外走太阳经表,症见身体烦疼,可予小达原饮合麻黄加术汤治之。麻黄汤是治疗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其中麻黄、桂枝发散风寒表邪,杏仁宣肺止咳,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能益气止咳。在此基础上加用生白术燥湿健脾,可在发散风寒的基础上,祛除内外之湿。
荆防败毒散出自明代张时彻所著之《摄生众妙方》,为人参败毒散的加减类方,由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等药物组成,是治疗外感风寒的“辛平之剂”,适用于温疫初起,疫毒邪气在表,或尚未入里之时。方中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祛风解表、除湿止痛;柴胡发散少阳,桔梗宣肺开咽,枳壳降气行痰,前胡疏风祛痰,茯苓健脾渗湿。诸药相合,可宣散上焦肺卫。现今临床常将其用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登革热、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新冠疫情以来,全国多省份(四川、云南、江苏、山东、新疆、广东、河南等)发布的新冠中医治疗方案中均纳入荆防败毒散及其中成药制剂荆防颗粒。
神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四时温疫,有解表和中、化浊辟秽之功。方中苍术芳香辟秽、散寒燥湿、发汗解表,羌活散寒祛湿、疏风通络,与小达原饮相配,可助机体祛除外出太阳经表之戾气。
五十六、戾出太阳,寒湿阻滞腰府,腰痛如折者,折腰散主之。
折腰散
羌活30g、独活30g、蔓荆子15g、藁本15g、防风9g、炒杜仲30g、川芎15g、生黄芪24g,炙甘草9g、干姜15g、云茯苓30g、生白术30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外出太阳经表,阻滞腰府,临床可见腰痛如折、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浮紧等症。此属寒湿腰痛,笔者基于羌活胜湿汤和肾着汤加减化裁,制定了折腰散来治疗该证,临床收效良好。
方解:羌活胜湿汤出自《脾胃论》,功在祛风胜湿,可使肌表之风湿随汗而解。《脾胃论》言:“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如背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者,乃足太阳经之不行也,以羌活胜湿汤主之。”肾着汤,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出自《金匮要略》,功在温中除湿,可使腰府中之寒湿随小便而解。《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言:“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两方合用,构成折腰散,既可解腰府内在之寒湿,亦可祛除太阳经表之风寒湿,恰合寒湿疫的病证特征。折腰散,方中羌活能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二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可祛风湿止痛;干姜温里散寒,生白术、云茯苓健脾利水,生黄芪益气行气,炒杜仲补肾强腰,炙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
五十七、戾邪出表,走阳明经者,见前额头痛、眉棱骨痛、鼻干等症,宜小达原饮合芎芷石膏汤治之。
小达原饮合芎芷石膏汤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川芎15g、白芷15g、生石膏30g、藁本9g、羌活9g、菊花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灵枢·经水》有云:“足阳明……脉大血多,气盛热壮。”阳明经多气多血,发病多以阳证为主。《灵枢·经脉》记载:“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循发际,至额颅。”因此,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阳明经表,阻滞阳明经气,容易化热化火,发为寒湿郁热证,症见前额头痛、眉棱骨痛、鼻干等症。治疗时当需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加用芎芷石膏汤清散风热。
方解:芎芷石膏汤出自《医宗金鉴》,由川芎、白芷、生石膏、藁本、羌活、菊花组成,功在祛风清热,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头痛而胀、头痛如裂等症。方中白芷、川芎解表散寒、通络止痛,生石膏、菊花清散阳明经表之热,羌活、藁本升阳散寒、行气化湿。全方外散内清,是治疗感冒风热证所致头痛的常用处方。
五十八、戾邪出表,走少阳半表半里者,见发热,或寒热往来,或身热不扬,口苦,咽干,咽痒,咽痛等症,宜小达原饮合小柴胡汤,或合蒿芩清胆汤,或合甘露消毒丹治之。
小达原饮合小柴胡汤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柴胡15g、黄芩9g、清半夏9g、生姜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达原饮合蒿芩清胆汤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青蒿15g、黄芩9g、清半夏9g、陈皮9g、茯苓9g、枳壳9g、滑石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达原饮合甘露消毒丹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白豆蔻6g、藿香15g、茵陈15g、通草6g、连翘9g、浙贝母9g、射干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少阳,可郁遏少阳经气,外现少阳诸症,如寒热往来、身热不扬、反复发热、口苦、咽干、咽痛等症。若湿热不著,外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纳差、舌红苔薄、脉弦数等症,宜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若肝胆湿热,外现寒热如疟、胸胁胀痛、吐酸、舌红苔腻、脉弦滑数等症,宜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蒿芩清胆汤分消湿热;若湿热俱重,外现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等症,宜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解毒。
方解:小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体现了和解少阳、条达枢机的组方原则,为少阳证之主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青蒿、竹茹、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组成,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本方与小柴胡汤同治邪在少阳之证,但本方重在清利湿热、痰浊,故组方上仅保留了小柴胡汤中的黄芩、半夏、甘草,以青蒿伍黄芩共解少阳胆热;复用温胆汤清热化痰、和胃降逆;用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清利湿热、导邪下行。
甘露消毒丹出自《续名医类案》,主治痰湿热毒蕴结咽喉、弥漫三焦所致诸症,被王孟英称为“湿温时疫之主方”,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配木通,以清热利湿;黄芩、连翘合贝母、射干以清热解毒,利咽散结;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湿浊,宣畅气机。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化浊解毒之功。
五十九、戾邪出表,走肺卫之分,见发热、恶寒、咽干、咽痒、咽痛、咳嗽、口渴等症,小达原饮合升降散,或合防风通圣散主之。
小达原饮合升降散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6g、白僵蚕9g、蝉蜕6g、酒大黄9g、姜黄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达原饮合防风通圣散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6g、防风9g、荆芥9g、枳壳6g、白芍9g、连翘15g、桔梗15g、酒大黄9g、滑石15g、生石膏30g、生甘草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肺卫之分,郁遏卫气之宣散,可见温病卫分诸证,如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咽痒、咽痛、咳嗽、口渴等症。对此,如第47条所言,必须明确寒湿疫所表现出的卫分证是戾邪阻碍肺卫的证候表现,而非感受温热邪气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为素体郁热较重者感受寒湿戾气所致的“寒包火”;二是因为过度发汗导致的津亏热结;三是因为过用苦寒导致的疫毒冰伏、郁而化热。因此,对于寒湿疫的卫分热证,要见病知源,而非见证治证,以证概因。因此,寒湿疫卫分证之治,不可简单地选择辛凉清解的银翘散、桑菊饮等,而需外散内清,可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用防风通圣散、升降散等治疗。
方解:升降散出自《伤寒温疫条辨》,是清代名医杨栗山所创的治温疫名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功可升清降浊,散风清热。僵蚕气轻味薄,可升清散火,清热解郁;蝉蜕宣透达邪,僵蚕与蝉蜕配伍,增强祛外风、散风热之功;姜黄性温气辛能散,善行气活血解郁,使气机条达,邪得以透。大黄长于泻火降浊,清热解毒,本方有升有降,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
防风通圣散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为表里双解的代表方。方中黄芩、栀子、连翘苦寒直折,生石膏甘寒,泻火润燥,四药合用,以寒治热,通解三焦之实热;麻黄、防风、薄荷、荆芥穗、桔梗质轻味薄,火郁发之,使腠开热达,郁结宣通,怫热得散;大黄、芒硝釜底抽薪,通腑泻热而除里热结实之源;又滑石、栀子、生甘草兼利水清热之功,使小便通利,泻热而出。
六十、素体阳热,戾未速清,表寒里热,或过用寒凉,邪遏冰伏,郁热冲咽,暴痛如割(俗称“刀片喉”),急以刀片散治之。
刀片散
蝉蜕6g、僵蚕6g、姜黄15g、生大黄3g、芒硝3g、金银花15g、冬凌草15g、生甘草15g、牛蒡子15g、五味子15g、薄荷3g、冰片3g
除芒硝外,余药共打粗粉,加水1000 ml,泡30分钟。煎汤取汁300 ml,纳芒硝,代茶饮。
条文解析:本条文亦是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肺卫的表现,或因阳热体质者感染寒湿戾气,或因过用寒凉而阳气郁遏,以致热上冲咽,咽喉痛如刀割、吞咽困难,俗称“刀片喉”。对此,笔者创制刀片散来治疗,临床效果良好。六神丸、龙角散、防风通圣丸、苦酒汤、桔梗汤等对此类“刀片喉”亦有一定疗效。另外,也可配合其他非药物疗法,如将具有温通作用的膏药剪成小方片,贴敷于天突、膻中、大椎、肺俞等穴,6~7小时后摘掉;还可用无菌针或者针灸针在少商穴、商阳穴刺络放血1~2滴。
方解:本方以升降散为底方,加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利咽通窍类药物而成。方中蝉蜕、僵蚕、姜黄、生大黄清解内外表里之热,金银花、冬凌草、生甘草、牛蒡子清热解毒,五味子收敛肺气,芒硝软坚散结,薄荷、冰片辛香通窍。诸药合用,可清解郁热、解毒利咽,以迅猛之力,肃清蓄积咽喉之热毒。
六十一、戾邪出表,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胃肠黏膜同时受累,既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又有咳嗽、咽干咽痛,亦有呕恶欲吐、腹胀腹泻。此三表同病,小达原饮合三表汤主之。
小达原饮合三表汤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葛根15g、生麻黄9g、桂枝9g、羌活9g、金银花9g、桔梗9g、藿香9g、生甘草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邪由膜原外出走表,除前文所述之分走各经的情况外,亦可多经并传,表现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太阳风寒症状,咳嗽、咽干咽痛等肺卫风热症状,呕恶欲吐、腹胀、腹泻等胃肠感冒症状。笔者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认为感冒之发,皆在黏膜之分,外现之症,不外乎太阳、卫分、肠胃之三表,即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胃肠道黏膜。笔者在《新病机十九条》中将其总结为“诸型感冒,太卫胃表,皆属于膜”。因此,若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走表,多经并传,三表同病,可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用笔者治疗感冒的基础方剂——三表汤。
方解:三表汤由葛根、生麻黄、桂枝、羌活、金银花、桔梗、藿香、生甘草组成。方中葛根、生麻黄、桂枝、羌活意取葛根汤,以辛温发散之性,祛除皮肤黏膜之风寒;金银花、桔梗、生甘草意取银翘散,以辛凉宣散之性,清解肺卫之热;藿香、羌活、桔梗、生甘草意取藿香正气散,以芳香宣散之性,清化胃肠之湿浊。诸药合用,可解三表之郁,透膜原之邪。
六十二、戾邪出表,某经虚弱,浮越于某经,即现某经之症,以小达原饮合某经之方,即可逐邪外出。若仅以某经之方发散某经之证,亦可奏效,但有正去邪存、长阳复阳之虞。
条文解析:《松峰说疫》云:“瘟邪浮越于某经者,即加某经之药。”如前文所述,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或发于皮肤黏膜之表,类似于风寒感冒;或发于呼吸道黏膜之表,类似于风热感冒;或发于胃肠黏膜之表,类似于胃肠型感冒。浮越于某经,即现某经之证。对此,用小达原饮合治疗某经症状的处方,就可以将邪气顺利驱逐。倘若仅着眼于表证,见表治表,则表证虽解,但膜原之邪并未祛除,可能会出现低热缠绵或间断发热或核酸转阴后复热等复杂情况,可见第54条所述“表而再表”;若仅用清热解毒法来解毒利咽,则咽痛等“热”症虽可以暂时缓解,但膜原之邪气会因寒凉药物而“冰伏”,进而有引邪深入的风险。须知寒湿疫之表证是邪气外传的表现,而非外邪侵袭肌表的表现。因此,寒湿疫之表证要在开达膜原的基础上,配合各经之药,才能斩草除根,标本兼治。
六十三、戾邪入里,入手太阴肺,阻碍肺气之宣降,见发热、咳嗽、咳痰、气喘、胸闷等症,散寒化湿方主之。
散寒化湿方
厚朴15g、焦槟榔9g、煨草果9g、生麻黄6g、生石膏15g、炒苦杏仁9g、羌活15g、葶苈子15g、生姜15g、广藿香15g、佩兰9g、苍术15g、云茯苓45g、生白术30g、焦三仙各9g、徐长卿15g、绵马贯众9g、地龙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加减法:①恶寒发热、背痛、体痛者,加桂枝9~30g;恶寒重、无汗、体温39℃以上,重用生麻黄至9~15g,重用生石膏至30~90g,加芦根30~120g,知母15~30g;往来寒热加柴胡15~30g、黄芩15~30g;乏力明显加黄芪15~30g、人参6~9g(若无人参,党参9~30g)。②咽痛加桔梗9g、连翘15g;干咳重加百部15~30g、蝉蜕9g、藏青果9g、苏子9g;喘憋加炙紫菀15~30g、炙款冬花15~30g、炙枇杷叶15~30g,葶苈子加至30g;咳血加仙鹤草30g、紫草15g、三七粉(冲服)3g。③痰多色黄或咳痰不畅,加瓜蒌仁30g、黄芩15g、鱼腥草30g、连翘30g、板蓝根30g。④纳呆重,加莱菔子9~15g、陈皮15g;呕恶重,加半夏9~15g、黄连3g、苏叶9g,生姜加至30g。⑤腹泻,加黄连6~9g,生姜加至30g,重用云茯苓至60~90g。⑥便秘,加枳实10~15g、生大黄6~15g。⑦舌红或干,加莲子心6g、麦冬30~90g。⑧舌绛红加生地黄30g,赤芍15~30g。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深入手太阴肺,阻碍肺气之宣降,可见咳嗽、咳痰、气喘、胸闷等症;阻碍卫气之发散,可见发热、气喘、胸闷等症。对此,需以开达膜原、散寒化湿、宣肺平喘为治法,予散寒化湿方治疗。
方解:散寒化湿方是寒湿疫“郁”阶段的通治方,又名寒湿疫方、武汉抗疫一号方。如图3-2所示,其以小达原饮为底方,以辛温燥烈之厚朴、焦槟榔、煨草果散寒化湿、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使寒湿戾气从膜原溃散,表里分传。邪离膜原,或出于表,或入于里。出表者,多走太阳,故配以生麻黄、羌活、生姜,辛温解表,透邪外出。入里者,则发于太阴、阻滞三焦。寒湿郁肺者,可见发热、咳嗽、气喘、咳痰等症,故配以麻杏甘石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宣肃肺气,化痰止咳平喘;寒湿碍脾,可见纳呆、腹胀、纳差、腹泻等症,故配以广藿香、佩兰、苍术、生白术、云茯苓等健脾利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邪阻上焦气道,化热成毒者,可见咽痛等症,故配以徐长卿、绵马贯众清热解毒;邪阻上焦血道者,可见胸闷、胸痛等症,故配以地龙活血通络;邪阻中焦谷道者,可见腹胀、纳差等症,故配以生白术、焦三仙等健脾消食;邪阻下焦水道者,可见腹泻、小便不利等症,故配以生白术、云茯苓等健脾利水。散寒化湿方,大方宏效,如年幼体弱、无症状或轻症患者使用,可相机变通剂量,如常规剂量之1/2或1/3。《温疫论》中所述之湿热疫,其以达原饮和三消饮为初始之方。寒湿疫之治,以散寒化湿方为初始之方。二者所同者,开达膜原之槟榔、厚朴、草果矣。不同者,湿热疫外传多走气分,故以白虎为助;内传多走胃,故以大黄为要。寒湿疫外传多走太阳,故重麻黄;内传多走太阴,故重在散寒宣肺、健脾化湿,兼以调畅气血、疏利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