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最后一条,才是中医真正的“忌口”
俗话说“病人不忌嘴,大夫跑断腿”。这里的忌嘴就是“忌口”,是在特定病情下避免或限制摄入某些食物的饮食调理方法。忌口在中医养生与治疗中非常重要,它关乎病情的恢复与身体的阴阳平衡。今天,将为大家解释为何忌口对康复至关重要,以及什么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忌口。
三九八、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病人脉已解”,就是整体的气机已经和顺、气血循行通畅。“而日暮微烦”,是日暮的时候会稍微有点恶心、胃中不适感。从全句内容来看,此处的“烦”应是恶心的感觉。日暮是“日晡所”中的一段时间,是天气敛降,人应之而胃家气降的时段,此时才有恶心说明是胃气和降稍有阻滞。
结合问诊可知,这是病人初愈,家人爱护心切,在其不想吃东西时勉强给他吃,因其脾胃气尚弱,消化能力还没有恢复,吃得相对过多,胃气难消,所以才会有点恶心不适。这种情况不用服药等干预性治疗,只要把饭量减少一些自然就好了。
此为《伤寒论》最后一条,强调了一种治疗过程中极其常见的问题,就是病愈后切不可过食,仍需注意“保胃气”。这显然已经不是治疗的内容了,而是提醒我们医生要向病人及其家属交代清楚这类注意事项。如果不能注意药后及初愈后的饮食调摄,很可能会因此而导致病情反复难愈,或愈后复发。
《素问·热论》就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大意是:发热类的疾病已愈,也就是整体上热退脉和了,但时常会有遗留一点发热退不利索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这些遗留会热的病人,大都是那些发病时热势较高,且病程中明明不大有胃口却勉强进食经历的人。
这种情况是整体的病势已衰,但体内仍有一定程度的气机不畅、郁热内藏,这时因为饮食过多,中焦气机不畅,也会产生郁热。这两种郁热结合在一起,就会使该处的营卫稽留、郁热结滞。
对于这种情况,通过脉证合参的诊断,知道其郁热是哪里的气血郁滞而来,通畅其经、调平其脉就可以治愈的。黄帝问曰:“发热类的疾病有什么禁忌呢?”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肉类等浊气重、难消化的食物或者吃得过多,就会使病情反复或体内遗留郁热,这就是最需要禁忌的事项。”
《内经》的此段论述与本条内涵相同,都是明确强调饮食调摄与治疗的密切关系。中医治疗很强调忌口,也是这个原因。
这种情况在当前的社会中尤其常见,我在门诊中经常遇到这类情况,尤以小儿多见,有发热咳嗽才好吃了两个鸡腿又复发的;有发热退后咳嗽迁延不愈,得知其每日喝三包牛奶,嘱其停服牛奶后很快缓解的;有反复发热咳嗽,只要坚持在家吃饭、坚持忌口就病情平稳,一到幼儿园吃小饭桌就复发的;还有一去奶奶家就复发的……我在门诊中重复最多的内容就是有关忌口的问题。
这个“损谷则愈”现实意义非常大,因为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是最精确、最安全的,我们医者需要帮助机体创造自愈的条件,保持、促进其阴阳自和的自愈能力,而不是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都需要外在的因素去“有为”地干预、治疗。
我在跟随邹德琛老先生学习期间,这种观念就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内心了。因为邹老不但很重视饮食、生活方式的调摄,用药时也是非常重视促进患者的自愈机能。
他用药平淡,很少超过十二味,用量也很少超过常用量,针对我们对此的疑问,他曾经说:“之所以是常用药、常用量,就是因为常见的问题用这些药、这个量就可以治好了啊。”
他每次最多只开五剂药,需要复诊多次的病人也是如此,一周内吃五天药停药二天,他对此的解释是“留二天时间让他自己恢复一下”,他这种模式的治疗效果很好,我在侍诊的近两年时间内,只记得有限的几例病人在复诊几次后效果仍不大明显,大多数都是不知不觉中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