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源于《灵枢·经脉》,属于针灸补泻原则范畴,对此历代有不同的解读,归纳其要点大概有三种。

1.经脉所生病说:“不盛不虚”是指阴阳无偏盛偏衰,气血调和,《灵枢经集注》说:“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言阴阳之气,无虚实之傾移,则当取之其经。”阴阳无偏盛偏衰,无虚实之分,可取其经穴提高抗病能力。但判断是否无虚无实,不能只凭表象,要平脉象决定。张隐庵说:“盖言阴阳之气,已无虚实,则脉应和调矣。脉不调者,所生病也,当取之其经。”即是脉不调和可表现为“所生病”。此说不妥,既然无阴阳偏盛偏衰,其气脉调和,就没有必要治疗。脉不调,无论“所生病”“是动病”,还是络病脏腑病,均应有虚实之分,寒热之别。

2.正经自生病说:首见于《难经·六十九难》:“不虚不实以经取之,是正经自生病。”意思是本经自生(身)的病,不是受其它经脉邪气的影响产生的病症,所以应当取其自身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此说有悖于中医理论,因为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病症,其病机均为阴阳失调,其表现或虚或实。

3.虚实不明显说:“不虚不实”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尚没有显著的偏盛偏衰的疾病状态,“以经取之”则是在这种状态下取其所属的经络上穴位经行治疗。《类经》:“无虚实之可据,或有邪正之不调者,但求所在经以取其病也。”有阴阳、气血失调无论是否显著,有症必有象,有像必有虚实,所以此说有悖于中医理论。

4.平补平泻说:认为“不虚不实,以经取之”属于平补平泻法,此法有三方面的内容,其内涵各不相同。

  • 陈会《神应经》的平补平泻说

《神应经》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其邪气,后补其真气。”这是先用泻法,后用补法,属于补泻兼施的方法。

  • 杨继洲《针灸大成》的平补平泻说

《针灸大成》认为“刺有大小”;“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而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具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就是说“刺有大小”,是以刺激量来区分,亦即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其作用是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补虚泻实,阴阳可平。

  • 目前临床采用的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幅度和频率均等的手法,达到调节经气的目的,用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者。虚实不显著并不等于没有虚实,所以此理解讲的是针刺法,也不符合“不虚不实”的涵义。

以上正经自生病论、虚实不明显论、虚实夹杂论、气血不调论均与“不虚不实”相异。

我的理解:《灵枢·禁服》:“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讲的针灸补泻的原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针灸的大原则,或基本原则。“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是针灸治疗寒热证(即病症的性质)的原则和方法。“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讲针灸的目的和方法,即刺灸在经络上,通过经气调节阴阳,达到不虚不实的目的。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机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标志着疾病的发生,阴阳偏盛,表现为实证,阴阳偏衰,则表现为虚证,治疗的原则是泻实补虚。

针灸的基本作用是调节阴阳。《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是说阴阳调和了,精气充沛,形体与神气相结合,“阴平阳秘,病安从来。”

调节阴阳的方法是以经取之。《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终始。”即针刺调节阴阳必须作用在十二经络,因为经络内有经气,经气即真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真气者,经气也。”所以只有通过经气才能达到调节阴阳的作用

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应理解为针刺经络上,通过经气的作用,调节阴阳,达到机体不虚不实的目的。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是刺激十二经穴,调节经气。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