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体制前,先做好这三个准备

你的目标有条件到时候自己做个中医馆,我觉得这个目标很好。

针对这个目标我给你提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评估现在的病人是不是自己的病人。

你要去评估一下,你现在的病人是不是你的病人。因为你现在有公立背书,虽然你可能也有你的优势,但在你现有的这种小平台里面,你吸纳的更多的是单位的资源。

如果是单位短期内来成就你的,那有可能你变动的话,你能带动的病人量是很有限的,所以你一定要评估你跟病人之间的关系层级。

我建议你可以在外面先找一个医馆,一个星期去两个半天,因为你有做治疗,一个半天是不够的,至少要两个半天它才会在那边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循环,不需要说天天去扎针看病,但你一个星期至少要两次,是不是?

你先看一下,能不能往那边去带一部分病人,而且最好是在你现在这个点的三公里以内,因为社康它实际是类似于社区性质的,一旦距离太远,对一部分疾病而言,他是有决策的顾虑点的,就医过程它是一个很大的成本。

你先测试一下你能带多少个人,如果说你能够一个半天、两个半天,每个半天里面都会有三十到五十个人,那好,说明你具备基本的这种点,你跨出去的风险系数相对比较小,这是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和病人加微信。

你门诊量这么大,你无论如何一定要加病人微信,哪怕你一天少看三个五个病人都值得。

最好你在你的诊疗环节中就设计进去,比如你打印一个桌签也好名片也好,你摆在你桌面上,每个新患者看完的话你都让他们扫。

这上面一个码是可以跟你一对一对接的微信号,你可以除了生活号之外,单独去弄一个自己的(工作)号;第二个的话可以放群,我建议还是可以有群,但你群可以不用太维护,真的很忙可以不用维护。因为多数就在里面待着,你偶尔冒一下头就可以了。当然,你也可以去做一下转化尝试,但不急着从这边一步到位去医馆,不急。

所以我希望这种势能在你身上还要沉淀出更多的东西来,很重要。就是你要筛选培养一部分更高质量的病人,你要有自己的铁杆粉丝。然后你做任何决策都有底,本质逻辑就是病人就是医生最核心的资产。

实际从整个市场运营的角度而言,我这边所有的医生,我都希望他跟病人去建立更深的关系,所有这种(医馆)防御医生的手段我觉得都是什么?都是下策。

让病人成为医生的粉丝,让医生成为我医馆的粉丝,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生态。要不然我防着医生,医生防着病人,一天就彼此防着,没有用的。

整个行业这么大,一定是相互成就的过程,就对外大家的关系一定是紧密的,是真正的战友。

那这条路能走多远,医生跟我们能走多远都随缘,哪一天他翅膀硬了,要去自己开一个医馆,有需要我帮助的我也会去帮助他。

善缘很重要,做中医就会让我们广结善缘。

第三个建议:先做尝试再做决定。

现在其实做得很不错,你可以先找个地方先试,不一定要一下子过去,你试个三个月、五个月、六个月,看明白了,你再做决定。

你现在有条件的话,可以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多接触,气味相投的同道、有这种想法的,多接触。

因为医馆前面起步,最最重要的就是产品,说通俗的就是好医生。你们如果有三到四个比较不错的医生,哪天大家碰在一起,那我觉得这个事情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当然你一个人自己做个诊所成功的概率也很大。但是个人诊所它有一些弊端,就整个发展的瓶颈和医馆会不太一样。

另外,个人诊所会消耗大量医生除专注于医学之外的精力,就让医生会变得更杂了。

所以你最好是什么?最好你是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那运营管理上面,中医馆的运营管理,多数他们现在都停留在什么,就是一些技术方法。

实际中医馆的运营管理,它也有很多门道,就像咱们中医看病,你们也是有些门道,点破了就一文不值的,是不是,它是有一些门道,实际要弄完以后不是太难。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